生在红色马栏,长在革命老区,丁海燕36年如一日地扎根三尺讲台,痴心教书育人。“为了这些山里的孩子,我甘做一支红烛,照亮他们的路。”

受父亲的影响,儿时的丁海燕十分仰慕教师这一职业,“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是我多年的夙愿。”1986年初春,经金盆村推荐,马栏乡政府考核同意后,19岁的丁海燕正式成为金盆小学一名代课教师,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

刚参加工作的那段时间,是她最激动,也是最无奈的时光。“因为经常分不清自己与学生的界限,总是跟学生们嘻嘻哈哈的,很多家长还让我拿出点‘凶样’吓吓他们。”可她总是装不了多久,一见到孩子们,一切都抛之脑后。课上,她一遍遍地教孩子们识字、读儿歌、念课文、认数字、学算题。课后,不是与他们抢着擦桌子扫地,就是和他们一起玩游戏。“与孩子们相处,我总会不断被感动,我再次为选择教师这个职业而感到骄傲。”

马栏山区的冬天特别寒冷,为了让学生按时上学,每天下午放学前,丁海燕都叮嘱孩子们:“老师明天会把火炉生得旺旺的,谁鞋湿了,老师给你们烤干;谁手冻疼了,老师给你们捂暖和;要是你们谁肚子疼,老师还会给你们‘治疗’……”就这样“哄”完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她也收获了一份又一份快乐!

“那时的村小只有3间土木结构的教室,20多名学生和3名老师,采取的是复式班教学方式,我同时给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孩子上课,这对我这个新手来说难度很大。”丁海燕回忆。为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在父亲的指导和学校的鼓舞下,丁海燕学做识字卡、计数器、风向仪等学具,将说话课中的儿歌串编到歌曲里,把课文改编成小短剧、课本剧,教学生一边唱一边表演,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浓了,知识理解容易了,学习生活习惯好了,少先队活动也充实了。为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她利用晚上和周末,组织邻近的学生到自己家里或办公室学习。

对家庭贫困的学生,她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经常给他们送吃送穿。一次学校订校服,孩子都很兴奋,一位贫困生一言不发。丁海燕看在眼里,低声对他说:“你安心学习,校服我来买。”其实,她自己经济上也很困难。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她踌躇满志、干劲十足时,突然,母亲因脑溢血抢救不及时离她而去。面对父亲年迈、弟妹尚幼的丁海燕,舅舅劝她说,如果一家人都去河南定居,这样全家随时都能有个照应,还说:“你喜欢教学,可你在马栏的工资就那么一点,河南也有好多学校幼儿园招聘教师,你有经验,又肯下力气,一定能找到更好的。”舅舅说的不是没有道理,可她放不下这些孩子……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从金盆完小到马栏齐心九年制寄宿学校,从破旧的砖瓦房到如今宽敞明亮、硬件设施齐全的新校区,这个选择陪伴着她走过了36年。

马栏是个远离城镇、回汉杂居的边远山区。作为一名少数民族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丁海燕除了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外,还特别注意协调民族关系。无论是课上课下,还是校内校外;无论是与同事相处,还是和学生家长交流,都一直秉承这一原则。

近年来,丁海燕先后荣获陕西省最美乡村教师、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等荣誉。“每当我看到一拨一拨的孩子们健康成长,飞向更广阔的天地,我由衷地感受到身为人师是最幸福的!我爱教师这一行,我为我的选择无怨无悔!今后,我还会一如既往,坚守初心,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守望一方土,成就一个梦!”

李玉整理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