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有关指示精神,扎实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按照咸阳市政协2021年度协商计划,今年3月底到5月中旬,咸阳市政协调研组针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学生放学后“管理难”的问题,以“规范课后服务管理,提高课后服务水平”为主题,先后到浙江省宁波市、绍兴市、嘉兴市以及咸阳市秦都、渭城两区进行了专题调研考察,并组织政协委员和市政府职能部门专门召开协商座谈会,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规范咸阳市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提出以下思考和建议。

浙江课后服务的经验和做法

考察组一行在浙江省宁波市、绍兴市、嘉兴市实地走访学校6所,召开座谈会3场次,对三地课后服务的制度保障、运行机制、内容设置、服务形式、费用管理、考核监管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察和了解。主要做法:

一是政府主导,保障有力。2018年年底,针对社会普遍反映的校外补课机构泛滥、家长不堪重负的实际,浙江省教育厅、发改委、财政厅、人社厅四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小学放学后校内托管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属地管理、学校主导、统筹安排、非营利性、自愿选择”等原则,明确服务对象、时间要求、组织形式、服务内容、人员配备等政策要求。三地随后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小学放学后校内托管服务工作质量的实施意见》等,保证课后服务工作顺利开展。

在经费保障上,嘉兴市完善形成了增加生均公用经费、适当收取托管服务费、财政专项补助相结合的成本分担机制。据了解,各县财政补助每生每学期100~200元不等。

在绩效保障上,对参加托管服务的学校,由地方人社、财政部门根据增加的工作量合理保障绩效工资总量,并将发放教职工托管服务工作报酬的经费单列管理,由各学校制定操作细则,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工参与课后服务工作的积极性。

二是学校主抓,形式多样。三地都明确规定:课后服务的主体是学校,学校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把学校的主抓责任落到实处,形成了政府搭台、学校唱戏的良好局面。各学校课后服务载体丰富,形式多样。

宁波市采取“作业+X”的课后服务模式,在托管时间内完成作业的基础上,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供了“X套餐”,即各类菜单式课程、社团活动、校外实践等,构建“养正毓德”“启智怡情”“民族体育”“修身养性”“探古引今”等五大类课程体系,让学生按需自愿选择,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

嘉兴市创新“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托管服务品牌建设,囊括了科普、阅读、文艺、体育、艺术、智力等六大类、30多种内容,低学段学生以绘本、绘画、朗诵、故事为主,中高学段学生以体育运动、科技制作、课外探究为主,结合学龄实际开展差异化特色服务。

绍兴市按照“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层次特点、志愿服务工作”四个结合原则,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并坚决贯彻“三不”规定,即不上基础性文化课、不组织集体性集中辅导、不以补弱提优等名义组织集体补课,确保了课后服务形式丰富、内容规范。

三是社会参与,管理规范。为了保证课后服务的社会效果,各市结合自身实际先后出台了严格的管理办法和措施。

绍兴市各学校均成立托管服务工作领导小组,采取跨班级组班管理的方式,平均班额控制在25~30人,实施规范化管理。对课后服务时间进行分时段弹性化管理,并根据实际情况,制作“托管学生接送卡”,设置“党员先锋岗教室”,方便家长接送,家长既可以提前,也可以延后。

宁波市将课后服务实施情况列入全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工作内容,并纳入教育工作业绩考核体系,由政府督导部门和教育局定期进行检查督导。

嘉兴市将“小学放学后校内托管服务”作为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推进实现全市有需求的小学生课后托管服务全覆盖。提出“六个严禁”要求:严禁以任何方式强制、变相强制或诱导学生参加;严禁以任何方式拒绝或推诿有困难学生参加;严禁借机组织开展学科性集中教学;严禁以补差提优等名义组织或变相组织集体补课;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向学生家庭收取成本分担以外的任何费用;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搭车”进行其他有偿服务,严明课后服务纪律,加强课后服务管理。

针对开展课后服务教职工工作量明显增加的实际,各市、各学校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充分整合课后服务资源:

宁波市广泛吸纳社会力量,依靠退休教师、老干部、大学生志愿者、部队官兵等,开展临时照料、关爱保护、宣传教育、心理疏导等课后服务,建立了多部门联动、社会广泛支持的课后服务工作机制。

嘉兴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有选择地聘用校外专业人士和活动机构,在部分学校试点开展了棒球、足球、击剑等项目,课后服务更具特色。

绍兴市塔山中心小学规定由语数英学科教师进行面批作业和个别化辅导,由学校后勤人员承担托管服务延长时间的管理,由技能课教师、社会指导员指导开展体艺活动,由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定时定点巡查,有效利用校内资源,扩充课后服务力量。

咸阳市课后服务的成效与困难

2019年课后服务工作开展以来,咸阳市坚持把课后服务作为解决教育“急难愁盼”问题的民生工程,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效:

一是运行机制规范化。该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咸阳市中小学课后服务费管理使用办法(暂行)》,为课后服务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全省率先推进收费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探索形成了“县级政府统筹、教育部门审批、学校实施、班级审核、家长自愿申请”的规范化流程。

二是服务模式多元化。时间安排上,保证延时服务2个课时,衔接家长下班时间;服务内容上,把课后服务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补充,根据城乡差别、学段差异、个体不同,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实行一校一策、一校多品,着力构建“答疑解惑、素质拓展、张扬个性、阅读铸魂、强身健体”五大服务模块,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多元供给。各县(市、区)积极探索创新,结合实际加入自选动作。

三是保障力量社会化。为适应课后服务多元化需要,全市积极实施教师专业成长计划,如广泛开展校本研修、创建学习型校园、组织开展教学技能大赛等,培养教师在掌握一技之长的基础上,成为多面手;积极吸纳优秀退休教师、有专长的家长义工和社会专业人士参与课后服务,有效弥补了师资短缺的问题。课后服务经费通过“财政补一点,家长拿一点,教师奉献一点”的渠道来解决,在财力紧张困难的情况下,为市本级教师人均列支3000元。

四是严格管理常态化。由教育部门牵头,多部门联动,把课后服务工作纳入中小学校考评体系,坚持对课后服务工作和参与课后服务学生的校园安全问题进行常态化督导检查。坚决落实中省课后服务相关要求,对课后服务进行综合评估。

对照浙江三地开展中小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先进经验,咸阳市课后服务工作还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一是硬件设施不足。二是专业教师缺乏。三是学校管理难度加大,教师身心压力增加。

对课后服务的思考和建议

一是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服务有序规范。准确定位、科学管理是课后服务工作有序规范发展的必要条件。教育主管部门要严格落实中省有关规定,统筹规划,明确责任,会同发改、财政、审计、人社等部门定期进行检查督导。学校要积极加强课后服务工作的组织实施,主动向家长和行政部门公示课后服务工作方案、公布经费收支情况,接受监督管理。要将课后服务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和学期、学年计划,建立健全课后服务相关制度,合理安排学习及作息时间,确保课后服务工作始终在规范、有序、安全、有效、公开、透明的环境下进行。

二是统筹规划建设,拓展场地空间。抓住“十四五”开局之年窗口期,结合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的机会,在编制《中小学幼儿园专项布局规划(2020—2025年)》《“十四五”社会事业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时,市政府要统筹谋划校点布局、校舍建设、仪器配备等内容,通过新建一批、改扩建一批、资源整合一批、改造提升一批,加快补齐全市学校硬件设施短板,着力满足广大群众对课后服务的发展需求。依托中省义务教育专项资金,持续巩固“两类”学校建设,不断提高乡村学校提供课后服务的质量和能力。鼓励支持学校与少年宫、科技馆等校外活动机构联系合作,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价值功用,构建资源固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后服务供给体系。

三是坚持多措并举,打造专业化师资队伍。通过特岗计划等方式,多渠道壮大体音美等短缺学科教师队伍,尽快建立教师编制“周转池”,为全市教育事业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盘活现有教师资源,启动教师队伍专业成长计划,发挥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的引领带动作用,壮大“三级三类”骨干队伍,强化教师梯度培养。统筹中省市县校多级培训,重点抓好学科短缺教师、乡村骨干教师、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工作,补齐培训短板,促进教师队伍全面发展。要加强与咸阳市内及周边高校的对接联系,聘请具有专业教学能力的大学生担任课后服务教师,同时遴选一批工作热情高、专业有特长、服务能力强的家长和公益人士,作为相对固定志愿者参与课后服务,形成多方支持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良好局面。

四是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队伍活力。统筹地方财政力量,不断完善经费保障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对参与课后服务的学校、单位和教师给予适当补助,严禁以课后服务名义乱收费。积极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尽快修订完善咸阳市《公办中小学幼儿园职薪绩效改革实施方案》,打破大锅饭思维,建立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竞争机制,增加教师收入,并把现任教师在课后服务中的综合表现纳入年度考核、职称申报、先进评选等有关事项中,全面调动广大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要关心教师生活,进一步改善工作环境,全面落实减负清单,为教师静心教学、安心育人创造良好条件。

五是挖掘现有资源,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教育部门、各学校应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资源,加强探索,敢于创新,在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上下功夫。要以丰富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生活能力为出发点,兼顾学生在体育、艺术、人文、科技等各方面的学习需求,配合一定比例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六是完善规章制度,切实保障学生安全。明确课后服务人员责任,做到定员、定职、定岗。持续加强师生安全卫生健康教育,严格课后服务活动场所的安全检查和门卫登记管理制度,制定并落实严格的考勤、监管、交接班制度和应急预案措施,织密织牢课后安全防护网。各地政府要统筹综治、公安、卫生等部门力量,定期不定期地开展联合执法,切实消除在交通、场地、消防、食品卫生、安全保卫等方面的隐患,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作者单位:陕西省咸阳市政协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