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各学科都承载着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引领职能。

高中地理有着独特的学科理论,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对学生发现自然奥秘、认识人类社会、形成人地协调观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但在地理教学中,落实学科思政还存在以下问题:部分教师推行学科思政的意识淡薄,开展思政教育的能力有待提高,不知从何入手挖掘教材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不知道如何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将学科思政融入教学中,不知道如何对思政教育进行科学评价,不知道怎样满足学生的心理、情感和精神成长需要,不知道如何提高学生对学科思政的理解与认同等。笔者认为,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应从以下环节入手。

一、教师是学科思政的关键

1.落实学科思政取决于教师的思政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八一中学时指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教师要做好引路人,必须树立牢固的育人意识,切实将学科知识传授、思维能力培养和思想价值引领有机融入教学的各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科育人的强大功能。在新形势下,教师一定要深刻认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要坚持不懈地将学科思政融入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教师的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科思政的落实

作为非思政教师,在梳理本学科知识体系时,应主动挖掘本学科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以此作为推行学科思政的抓手。同时,应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将思政元素“不留痕迹”地融入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实现学科思政的育人目的。

二、教材是学科思政的依托

地理不仅是人类认识地球环境,形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主要学科,还是影响国家面对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制定宏观发展战略的基础性学科。《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提出:“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教材是落实学科思政的重要载体,教师要主动挖掘地理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不断积累、开发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典型育人案例,构建适用于地理学科的思政育人体系及建设典型育人案例资源库。那么,地理教材中蕴含哪些思政元素呢?

1.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元素

在必修三区域地理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基本国情后,可以选取建国以来国家在各领域取得的伟大建设成就作为教学案例,采用比较法,通过对比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在必修二人文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内容,培养学生科学的生态文明观、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讲授我国在资源开发、经济发展、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制定的基本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公民意识。同时,教师应主动构建学习共同体,促使学生在核心问题的引领下展开深度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探究意识及待人接物的习惯。

2.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元素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思政元素,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科技创新文化等内容融入其中,这对培养学生强烈、坚定、持久的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很大的作用。例如,必修一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知识,理解和掌握自然地理现象发生的过程和原理的。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科学家锲而不舍探索科学的崇高精神,及其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与社会责任感,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文化自信,以及学生执着地探索新知的志向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蕴含辩证思维的思政元素

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内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时,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地理现象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过程,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用联系、发展和创新的思维方式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的思维能力。

三、课堂是学科思政的主阵地

课堂是“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关键点,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主阵地。教师不能简单地将思政教育理论作为一个素材或一个案例融入地理教学过程中,也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讲地理。思政教育不是思政知识的传递,更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教师应找准切入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与学科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实现学科思政的育人目的。例如,在自然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课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了解并明确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学会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师一般都会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地貌景观图片导入新课,随后逐一讲解五种外力的作用及其对地理形态的影响,这样一来,融入思政元素就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如对地处黄土高原的学生,可以通过学生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以“黄土高原的前世今生”为主题,层层深入地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运用普遍联系、发展、辩证批判的思维方式展开探究与学习。例如,在分析黄土层的成因时,教师可以以人地协调发展为主线,为学生介绍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的黄土高原“风成说”理论,将黄土高原的地表景观发展变化史,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科学发展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逐渐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必修三的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一节中,教材是以美国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可持续发展对策为案例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陕西苹果产业的发展”为素材,将国家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陕西苹果产业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这样既能够使学生从中掌握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环保意识,使其形成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四、评价是学科思政的保障

学科思政虽然十分注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熏陶学生的心灵,规范学生的言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对其进行评价。科学的评价不仅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效果,还能不断完善学科思政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提出,高考评价体系主要由“一核”“四层”“四翼”三部分内容组成。其中,“一核”为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回答的是“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是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中的提炼,回答的是“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是素质教育评价维度在高考中的体现,回答的是“怎么考”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据,进行多元化而非唯成绩、定性化而非定量化、过程化而非唯结果的评价,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品质,以及专业选择、职业规划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方面多维度地进行评价。

总之,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不仅能够体现智育与德育并重的教育目的,还能够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学科思政是新形势下教育理念的创新,如何使这一理念在实践中落地生根,目前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基础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反思、积累与创新,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