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肩负着立德树人和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双重责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2019年9月,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在全国投入使用,其中收录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40余篇,力求在重温难忘的革命岁月和关注各个历史时期的事件、英雄人物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持久的、浸润式的熏陶,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长为爱祖国、爱人民、有理想、有担当的人。

统编版教材中有很多描写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先烈不畏牺牲、浴血奋战的课文,如《狼牙山五壮士》《金色的鱼钩》等;有描写和平年代继承革命优良传统,发扬无私奉献精神的普通人在平凡岗位上书写时代新篇章、创造新奇迹的课文,如《桥》《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等;有诗歌、议论文、通讯、文言文等多种文体的课文,如《七律·长征》《七子之歌》《为人民服务》《少年中国说》等。这些以“语文”的方式呈现的“革命内容”,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性强,人文内涵极其丰富。陈先云主任在教材培训会上讲道:“语文教科书要体现国家意志,成为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载体,课文的思想教育内容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学习和继承革命传统;要教育学生尊敬劳动者,学习劳动者勤劳、勇敢、诚实、俭朴的优良品质,帮助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时间跨度大,每一篇都体现着强烈的时代性、政治性和民族性。由于学生缺乏生活体验,教师如果抓不住与学生有效沟通、交流的切入点,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如一潭死水。下面,笔者以六年级语文教学为例,谈一谈整合课程资源,提升红色主题教学内涵的一些简单方法。

一、补充背景资料,搭建情感桥梁

革命传统类课文既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又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这类课文描写的事件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存在较大的差距,很多弥足珍贵的内容由于年代久远很难进入学生的心里。一般情况下,学生只是横向、单一地阅读课文,不了解时代背景,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不要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红色经典影视作品,让学生立体地、多维度地理解文本,提高学生对红色作品的认知能力,为学生理解课文搭建了情感的桥梁。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岁月如歌”,教材中编排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四篇课文。讲授《七律·长征》一课前,笔者通过网络搜集了与长征相关的歌曲、图片、影视资料等;课堂上,为学生出示了长征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不怕……”。这样一来,既帮助学生在快速阅读中捕捉了有价值的信息,又帮助学生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使学生在“逶迤与细浪”“磅礴与泥丸”“千里雪与尽开颜”的反差中了解了长征这一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在“不怕远征难”的点面结合描写中感受革命先辈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无论是描写五位战士英勇事迹的《狼牙山五壮士》,还是记录新中国成立庆典宏大场面的《开国大典》,我们都可以让学生在背景资料的阅读中,记住那些光辉的时代,领略那些伟人、英雄的风采。

二、聚焦语文要素,分析语言特色

落实核心素养就要注重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习得语言的表达方式。教材中的每篇课文结构和表达方式各有不同,语句的精妙传神更是需要学生从不同维度理解、揣摩。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读锻炼语感,通过比较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方法,反复挖掘文章的内涵。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选编了《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追忆了那些品格高尚的革命先辈,该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金色的鱼钩》为该单元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这篇课文内容生动感人,作者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充分体现了人物崇高的思想。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让学生自主研读做好批注,将文章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刻含义成功地挖掘出来。首先,让学生关注课文核心问题找到切入点。如,“课文主要描写了谁?”引导学生细读文中外貌部分的描写,从中找出重点词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其次,让学生关注课文的主要事件,为学习课文牵一条线。如,“这是一个怎样的班长?”让学生找出老班长让人感动的事例。以“硬咽草根鱼骨头”为例,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一段最令人感动,从而引导学生着重关注课文中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通过“皱紧眉头”“硬咽”等了解英雄人物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让学生说一说“我”当时的心情,为什么文中出现了这么多的“我”,从中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具体方法。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自读品悟,从“夜里钓鱼摸野菜”“耐心劝导小梁”等事例中学习作者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细致的刻画方法。

三、巧用阅读链接,进行拓展实践

叶圣陶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是教学的“范本”,但不是唯一的“例子”,精心挑选的教材内容有一定的典型性,它是渗透民族文化的基本载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拘泥于教材,也不能脱离这个“例子”,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类似的文章让学生阅读,以实现巩固认知和补充知识的目的。例如,讲授《十六年前的回忆》和《为人民服务》后,笔者将它们与课后阅读链接中的《囚歌》及《十里长街送总理》进行了比较,让学生通过阅读从中了解各个时代的英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不同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金色的鱼钩》阅读教学中,笔者为学生拓展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让学生阅读文章《丰碑》和《倔强的小红军》,用关注细节的方法阅读,并对比它们的异同点。学生在快速阅读中就会发现文章都是红色题材,体现了人物的优良品质,以及不同时期的恶劣社会环境。二是让学生阅读《飞夺泸定桥》和《狼牙山五壮士》,说一说自己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阅读,就会发现这些文章都是以点面结合的方式描写英雄群体的。这样既能够使学生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全面地理解文本内容,深刻体会本文所表达的情感,又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四、开展综合活动,升华课程内涵

语文源于生活,也要回归生活。在讲授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过程中,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能力入手,使用好与教材相关的课外资源,积极找出历史与现实的对接点,为学生搭建一座既能够走进历史,又能回归现实的桥梁。笔者在讲授红色题材课文的过程中,为学生进行了一定的拓展。首先,组织了“榜样就在我身边” 革命传统教育课文回顾交流活动,将《小英雄雨来》《王二小》《梅兰芳蓄须》《少年中国说》《木笛》《桥》《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等内容纳入读书交流课,让学生明白英雄无时不在我们身边,从古至今,从书本到现实,任何一个时代不可或缺的就是英雄。其次,将经典影视片引入教学,为学生播放《战狼2》《红海行动》《智取威虎山》《上甘岭》等影视作品,让学生从中了解英雄个人、英雄群体的伟大形象,学习英雄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最后,结合现实生活,利用已有条件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例如,为学生组织了走进革命历史陈列馆、图书室、班级图书角、广播站等活动,这些活动能够将遥远的历史与学生今天的生活、未来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回顾历史、认识今天、展望未来中理解生命的意义。

总之,统编版教材釆取“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双线组合的方式编排,就是要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在讲授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时就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语言积累为基础,以思维能力为训练点,让学生在阅读中与作者、与文本进行对话,从一首首优美的诗歌,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中感受文章所体现的民族觉醒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关爱生命、胸怀世界的情操,这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作者单位 陕西省汉中师范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