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会有情感的参与,小学生的学习更是会受情绪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否被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是否被调动,对于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长时间保持学习的动力,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数学运算是数学学科六个核心素养之一,运算能力的高低对于学生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算知识教学贯穿全过程,同时运算的知识和技能又是学习许多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运算教学的地位十分重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能力一直备受教师的关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运算的学习相比其他内容枯燥,学生兴趣不高,学习比较被动,这就造成了计算教学难教、难学的现状。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在“趣”上下功夫,充分发掘教材资源,大力转变学习方式,突出学生情感的投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引入激“趣”,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在计算课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引入环节的设计,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适于计算学习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参与性、趣味性。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必须重视唤起学生的参与情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为整个课堂营造和谐的氛围。所以,教师一走进课堂就必须进入引导角色,精心设计好激情引趣的导入语,巧妙地使学生一开始就被吸引到课堂上来。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教师创设了喜羊羊在羊村开了一个图书馆的情境。“同学们喜欢看课外书吗?喜羊羊最近在羊村里开了个图书馆,欢迎我们去参观呢。看,这是图书馆的一角!你们从图中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呢?”这样简单的情境导入,却激起了小学生极大的兴趣,因为喜羊羊的动画家喻户晓,对于羊村里发生的任何事情学生都十分关注。教师就是抓住了这一点,利用学生熟悉、喜爱的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了数学信息的获取上,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进入新知的学习。又如,在教学“小数大小比较”一课时,教师展示了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比赛的情境,出示了一名选手的比赛成绩,先让学生根据比赛成绩,充分谈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提出评分要求:根据比赛规定,选手的最后得分应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此时,学生已沉浸在现场比赛的情境中,都争先恐后地举起手,自己要当一回裁判。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很容易判断出结果。这时,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出最高分和最低分,追问学生:“你们凭什么判断出9.97是最高分,9.53是最低分呢?”学生立即投入到了热烈的讨论当中,课堂自然充满了欢快、自由的气氛。上面的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体验的热情,使他们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疑问和惊奇也最容易诱发积极的思维活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创设“激疑”情境,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胜、好问的特点,围绕知识的关键点,巧妙地创设情境,设置疑问,让学生疑中生奇、疑中生趣,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使学生体会到探索的愉快、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兴趣在探索中不断被激发。同时,在设计时也应注意将情境与学习内容紧密联系,避免出现兴趣点不对或导入冗长的现象,使导入真正促进新知的学习。

二、新授增“趣”,提升算理理解准度

计算课的新授是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的关键环节,如何延续前面引入部分产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算理的理解、算法的掌握呢?教师应当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做文章,设计符合学生知识水平和特点的方式,让学生经历算理的理解过程和算法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操作、思考、交流、碰撞中延续学习的乐趣,促进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了更加凸显抽象出运算的过程及对于计算意义的理解,教师应增加运算抽象的现实情境,从多个情境中抽象出计算,更好地体现抽象的思想。同时,应增加根据算式来说现实中的“故事”或者“画一画”的活动,体现对于运算意义及算理的理解。

1.经历学具的操作过程,为理解算理积累充分感知经验

在教学三年级“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当呈现例题“48÷2”后,教师首先出示了4筐桃子(每筐10个)和8个桃子的图片,组织学生摆这些桃子的图片。学生兴趣浓厚地进行操作,先将4筐桃子平均分给两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两筐;然后将8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4个;最后将分到的桃子合在一起,结果就是每只猴子分到24个。这样,学生在摆一摆的活动中调取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了问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又为理解除法的计算原理积累了活动经验。为了促进学生对于算理的理解,教师应梳理学具(小棒、计数器、方块、数线等)在各部分内容教学中的使用情况。例如,二年级“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小棒为主要的学具,鼓励学生借助小棒探索方法;同时,以计数器、数线为辅助学具。

2.有效利用生成资源,搭建算法交流平台

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学生对于数学的感受和理解也是不同的。在操作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互相学习、欣赏,体会学习的乐趣。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教师应设计问题串,更好地体现阅读和理解问题、捕捉和补充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要求。例如,一年级上册“乘车”一课教学时,学生对于理解连环画式的情境存在困难,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模拟表演理解情境。又如,一年级下册“美丽的田园”一课教学时,鼓励学生按照顺序观察等方法捕捉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并加以记录,鼓励学生根据所求的问题选择有用的信息。运算教学中突出学生的操作、经历、交流、反思、创造就会使知识的学习自然发生。又如,在教学“48÷2”时,学生在经历动手操作后进入到竖式的学习,教师放手让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展现了竖式计算过程,课上出现了两种竖式书写方法:一种是将两次除的过程分开展现的分步竖式;还有一种是一步就完成的竖式。这时,教师不急于肯定或否定,而是借助这两种竖式资源,让两个学生结合刚才操作的过程讲一讲每一步的意义。通过与操作经验的对接,大家认为分步呈现的竖式能更清楚地展现先分十位上的数,再分个位上的数的过程,在这样的思想交流、碰撞中大家形成了共识,优化了竖式的计算过程。

三、练习提“趣”,夯实技能形成效度

运算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学习促进学生运算技能的提高。因此,教学中不能只关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还应加强练习、巩固环节的设计与实施,使学生内化算理,熟悉算法,形成计算技能。

在练习巩固环节,教师要注意避免单一形式的练习,要增强练习的趣味性,变化练习的形式,同时还应在练习题的思维含量上下功夫,用思维美吸引学生,增强练习的效果。

(一)变换形式增趣

1.增强练习的互动性

如,在学完乘法口诀后,教师设计师生、生生对口令的游戏,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口诀的记忆和巩固当中。学生感觉到记忆口诀是有趣味的。

2.增强练习的任务性

如,在学完“20以内加减法”后,教师设计了学生与计算机比赛计算速度打气球的练习,使学生在完成比赛任务的活动中进行练习巩固。

(二)增强练习的思维含量

1.增强练习实践性

如,在教学完“圆锥的体积”一课后,教师设计了一项实践练习:计算操场上一个沙堆的体积。学生就要在学习的基础上自己选择获取哪些计算条件、如何获取计算条件等。

2.增强练习开放性

如,在学完“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0.12÷0.004=(    )÷4=(    )÷(    )。此题最后两空答案具有开放性,可以展现不同学生的思考。学生总想别出心裁,做起来十分投入。这样的练习既有助于学生对新知的巩固,又能展现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练习的愿望,使练习的效果倍增。

四、课后延“趣”,拓展运算学习广度

运算教学中,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中设置趣味点,激发学习兴趣,还应将这种“趣”延伸到课后、课外,使学生在运用中趣味保持得长一些,再长一些。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形式多样的,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后活动。在课后练习中,可以让学生根据本节课主要的学习内容自己出题,这样不仅使学生进行了新知的复习,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的计算练习更加主动,体现“理趣”;将计算练习和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开展计算运动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完成相应的计算,增强了“动趣”;开展计算练习书写的展示评比活动,让学生在欣赏作品中享受计算美,增添“情趣”;设计数学小调查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计算知识解决问题,增添“用趣”等。

总之,在运算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趣味的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愿望和主动性,对于提高教学有效性,增强学习效果,有着明显的作用。我们要研究运算教学的特点,把握学生学习的规律,在调动学生学习情感方面多思考、多实践,促进运算教学的研究。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景龙池小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