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认知接受能力较弱、教育管理可塑性较强是其固有的成长特点。现结合多年的听课教研经验,谈谈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一、深挖教材,科学计划

本课程低年级教材的许多主题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已有经验,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内涵,积极挖掘和充实充满合作、探究和创造乐趣的德育元素及各种生活与社会现象,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他人、了解社会,突出学生动手动脑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潜移默化地渗透和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我与自然》的内容穿插在以季节为主要线索的春夏秋冬的主题活动中,教材中的每一幅图片、每一段对话、每一次提醒都凝聚着教材编者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呵护和尊重。又如,在学习《课间十分钟》这一课前,教师首先要制定教学目标,充分考虑本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本班级实际情况进行指导,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在交流中踊跃展示。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教学生一些适合在课间做的游戏,通过师生间对游戏活动的交流与分享,使学生懂得课间十分钟要会放松、会活动、会安排的道理。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或开展分组活动。

二、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学习现成的知识。教师要使学生体验情感、了解社会,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情境中进行创造性学习。例如,学习《自我保护》一课时,教师可创设“冬季取暖时,家里发生火灾,应该如何应对”这一情境。

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或实物营造有关当地生活环境、生活状况的教学情境,或者通过播放电影片段等来营造教学情境。例如,《上课了》一课教学时,教师利用实物创设学校学习的情境,让学生知道认真做作业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能正确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懂得学习中合作的重要性,在学习中了解合作的方法,在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和谐相处的快乐,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要着力为学生创设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进行系统的策略方法指导,尊重学生生活,唤起学生生活体验;促使学生加强合作学习应用,进行同伴互助交流,分享生活经验;促使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养成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认识,落实教学目标。

三、案例剖析,正向引导

针对当前一些社会现实及热点问题,如“遇见高龄老人摔倒,应不应该帮扶老人”等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会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引导他们发现、挖掘各种生活与社会现象。这时候,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及时调控教学过程,正向引导,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与感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学习知识。

四、感受体验,学以致用

真正的学习,必然发生在生活情境中、实际行动中。教师要利用“隔岸观火”“身临其境”两种方式让学生去感受。“隔岸观火”说的是真实的事,但都是别人的事,与学生不相干,学生可能会说得头头是道。联系生活实际如果仅仅停留在“隔岸观火”层面上,容易让学生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正如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对于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的才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第一,教师要从学生角度设计教学内容;第二,进行示范,充分营造学生分享经历和感受的氛围;第三,通过设计问题启发学生回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第四,进一步追问引导学生畅谈自已的经历和感受;第五,积极为学生创建平等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真切体验;第六,将案例延伸至社会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践行。

教师还可以通过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民俗活动、名胜古迹、历史人物、民间艺术、家乡物产、传统游戏等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学生走出课堂、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实践。这才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倡导的有效学习途径,才能真正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才能将他人或社会的正确观念、做法、标准或价值观转化为自己的观念、做法、标准或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