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南郊中学创建于1919年,由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先生倡建,始名为“渭北中学”,1928年更名为“陕西省立第三中学”,抗日战争时期改称“陕西省立三原中学”,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陕西省三原中学”,1959年改为现名,是陕西省创办较早的中学之一。三原南郊中学的发展史,始终和中国共产党在陕西三原的历史相关联,始终闪耀着革命者不屈不挠的光辉。


建团建党播火种

建校初始,正值“五四”运动爆发,渭北中学师生就受到新思想新文化的深刻影响。1921年,深受共产主义影响的进步人士郝梦九担任校长,他聘请赵葆华等共进社成员来校任教(共进社是陕西籍旅京学生在新文化运动中成立的进步组织),其中担任教务主任的是杨明轩,担任训育主任的是李子洲。在他们的影响下,渭北中学许多学生相继走上革命道路。1923年2月,他们组建了共进社三原分社,发行宣传马列主义的进步杂志《共进》,开办渭北中学通俗书报共览社,面向社会,向三原县各界人士介绍宣传马列主义的进步书刊,如《新青年》《共产主义ABC》等,有力地推动了新思想在三原的传播。

1924年冬,渭北中学学生田怀德(渭南赤水人,今华州区赤水镇人)受赤水团支部书记王尚德指示,曾秘密在渭北中学学生中发展团员。1925年1月,渭北中学首届毕业生李秉亁受团中央的派遣,回陕西建立团组织。他以渭北中学和省立第三师范教员身份,在公开组建渭北青年社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建团活动。1925年2月1日,三原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成立。2月23日,李秉亁在三原北城的二郎庙召开会议,将三原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三原特别支部。不久,渭北中学团支部也秘密成立,有团员12人,马文宪为支部书记。1925年12月,团中央派出吴化之来三原和李秉亁商议,将团员中年满十八岁的优秀分子转为共产党员,并组建中国共产党三原特别支部,共有党员8人。这是咸阳地区的第一个党组织,三原也成为陕西省最早建立党组织的县之一。渭北中学学生中最早转为共产党员的有马文宪、杨培琪、贾怀庚等。张仲实、亢维恪、贾怀庚先后担任中国共产党三原特别支部书记,马文宪为渭北中学党团组织负责人。

党团组织的建立,使渭北中学的革命活动进入到自觉和有目的新阶段,并且以渭北中学为核心堡垒,有力推动关中乃至全陕西省革命运动的开展。

在党团组织的领导下,渭北中学成为陕西学生革命运动的重要阵地。1925年5月20日,陕西学生联合会和西安学生联合会迁来渭北中学,领导全省的驱逐军阀吴新田运动。党团三原特别支部动员三原各校学生先后掀起了声援西安学生驱吴斗争和声援“五卅”运动的浪潮。1925年6月20日到7月15日,按照团中央恽代英同志的指示,在渭北中学举办了“夏令讲习会”,共产党员魏野畴、王尚德、赵葆华、耿炳光、李秉乾等分别讲授了《社会进化论》《帝国主义与中国》等课程。其间,7月7日还在渭北中学召开了陕西省第一次学生代表大会,到会的代表多为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团员,来自全省十三个学生组织。这几次活动,为培养党团早期骨干,壮大党团组织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党团组织队伍的不断壮大,1927年3月,中国共产党三原地委成立,渭北中学教员张秉仁任书记。

中共三原地委和渭北中学的党团组织,不仅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学生运动,而且积极开展农民运动。1927年2月,共产党员史可轩,在渭北中学开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1927年4月,在渭北中学召开三原县农民协会成立大会,时任渭北中学职员的庞诚斋任农民协会主席(庞诚斋此前曾在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聆听过毛泽东同志讲课)。


“白色恐怖”举红旗

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渭北中学党团组织遭到破坏,被迫转入地下活动。

1927年8月,因渭北中学校长杨少农开除11名进步学生,激起学生强烈不满。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渭北中学发起驱杨学潮。斗争规模迅速扩大到三原县城其他学校。消息传到西安,省教育厅不得不罢免杨少农的校长职务。

1928年,渭北中学更名为陕西省立第三中学。面对白色恐怖,陕西省立第三中学的党团组织和进步师生一直都坚持斗争。1925届乙班毕业生武廷俊是中共三原县委分管学运的负责人,他和陕西省立第三中学的党团组织保持着密切联系。武廷俊在领导第三师范的一次学潮中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坚强不屈。他不顾个人安危,在监狱积极进行革命斗争。他慧眼识人,发现一同被关押的第三师范学生习仲勋思想进步、立场坚定,果断地介绍习仲勋入党,并代表党组织宣布习仲勋转为中共正式党员,但仍保留团籍,尽管习仲勋当时还不满十五岁。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陕西省立第三中学教职工和学生中分别建有党支部。从1927年8月至1936年12月,教员屈养正、孙玉如、张维新先后任学校党支部书记。这一期间,学校还曾专门设立学生党支部,郭炳坤曾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

1933年2月,习仲勋同志曾担任中共三原中心县委委员兼共青团三原中心县委书记,他分管学运工作,多次到陕西省立第三中学指导工作,并发展了一批党员。

省立第三中学党团组织一直和渭北革命根据地的工作互相配合互相呼应。不少党员学生在党组织的安排下,秘密投奔渭北革命根据地。如学生中的入党积极分子包森到三原心字区和武字区开展游击战争和从事党建工作,为发展渭北革命根据地作出贡献。后来成为著名的抗日英雄,是电影《平原游击队》李向阳的原型。

1933年8月,刚毕业的学生郭炳坤北上照金薛家寨,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郭炳坤此后在长期的革命战斗中久经考验,新中国成立后为海军建设作出贡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抗日救亡作先锋

西安事变后,出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局面。1937年1月,红军来到三原,红军前敌总指挥彭德怀等领导人和时任校长冯一航会见,冯一航邀请彭总在学校操场讲话。彭总的讲话使学校师生受到巨大的鼓舞。红军在泾阳开办安吴青年训练班,吸引了省立第三中学学生参加学习。党团组织活动在学校也不断发展。

1937年春开学以后,在西安上高中的李连璧回三原发起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省立第三中学学生积极响应,很快成立民先队三中队部,由郎瑞亭、解登科、李润成、冯永吉等人牵头负责。三中民先队在党团组织的领导下,走上街头,深入农村,积极进行抗日宣传,其中多数队员,加入了党团组织。许多人通过安吴青训班,北上延安参加革命。仅1938届的一个班就有二十余人北上延安,不少人奔赴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日英雄。

1938年,学校改名陕西省立三原中学。此后一段时间,由于国民党发动反共高潮,党的组织保持隐蔽状态,但仍坚持活动。1938年2月26日,国民党特务翻墙入户,逮捕袁禾森、朱茂青、赵曼青等进步教师,引起全县各界人士强烈不满。经过党组织的策划,三原中学学生罢课游行,县城内各校学生罢课声援。三原中学、三原女中、三原工职等校派出代表到县政府请愿,迫使县长不得不释放被扣押的进步教师。

1941年8月,三中支部有党员32人,编为十个党小组。

清明节学生祭奠英烈


迎接解放谱新篇

在解放战争时期,设在耀县小丘镇的中共三原工委派出党员干部到国统区开展工作,其中有从学校毕业的刘多荣、张庆发等人,他们秘密“唤醒”党员,恢复基层党组织。1946年9月至11月,唤醒党员62人,新发展党员6人。经党的地下组织秘密动员,不少学生投奔解放区。党的地下组织还支持民盟组织开展活动,民盟积极配合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反动势力作斗争。1947年,按照党的指示“注意隐蔽,坚守岗位,防止裹挟”,学校教职员积极做好迎接解放的准备。

1949年5月14日,三原解放。三中校园一片欢腾。三原中学教师辛介夫写诗歌颂当时盛况。“拂晓东风劲,阴霾一扫空。人传消息好,城竖大旗红。父老欣额手,妇孺喜动容。壶浆盛厚意,夹道犒英雄。”

1949年6月,陕甘宁边区关中联合中学从旬邑马栏迁转来到三原,和陕西省立三原中学合并,学校改名为陕甘宁边区三原中学。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关中联合中学给三原中学带来了崭新的办学经验,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中国成立,学校改名为陕西省三原中学。为适应新中国发展教育的需要,扩大了办学规模,学校于1954年从城内山西街迁到县城南郊现址。1959年2月,学校又改名为三原南郊中学。1961年,学校被确定为陕西省首批重点中学之一。2010年,学校被陕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陕西省示范性高中。现有班级69个,教职工299人,在校学生三千余人,教育教学质量一直位居咸阳前列。

三原南郊中学一贯重视红色基因传承,在学校八十周年校庆之后,专门建立校史馆,每年开学,都要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给学生讲学校的红色历史。今年,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先后分别通过举办给师生讲党史、革命故事,组织诗歌朗诵会、国旗下讲话、“颂党恩跟党走”主题班会等多种活动,积极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作者单位:咸阳市三原南郊中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