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各高校、设区市教育局推荐,省教育厅、省教科文卫体工会委员会组织专家评选,拟定27位教师为2021年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并进行了公示。其中,有15位为高校教师。

本期,我们特刊发这15位高校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事迹,以期弘扬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厚植三秦尊师文化,进一步激励广大教师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把立德树人作为毕生追求

——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郝跃教授

人们敬仰他,因为他是我国享有盛誉的微电子学专家、第三代半导体领域的开拓者和引领者,更因为他将立德树人作为毕生追求,耕耘三尺讲坛,桃李满天下。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得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郝跃教授。

扎根西北,愿做一颗祖国的“螺丝钉”

1977年,出于对革命圣地延安的向往和对无线电科技的钟情,原本可以去清华读书的郝跃,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向往已久的大学——西北电讯工程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1982年,他响应国家号召,扎根西北留校任教,开始了教书育人、科技创新的道路。

“只要能发挥专业特长,无论是戈壁大漠还是深山峻岭,只要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哪里需要就扎根在哪里,就是要做一颗祖国的螺丝钉!”郝跃心甘情愿地做这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一做就是四十个春秋。

郝跃坚持按照“四有”好教师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常年以讲课、报告、沙龙等多种形式给研究生上科研指导课,给本科生上专业引导课,给高中生上生涯规划课,勉励青年学子将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019年,郝跃荣获“年度陕西省最高科学技术奖”,得到200万元奖金,他全部捐给学校并设立奖教基金。

创新理念,勇作教育改革的“拓荒牛”

为改善集成电路领域人才匮乏的现状,郝跃长期奋斗在人才培养第一线。他结合国家教学改革形势,创新教育理念,总结教学经验,积极推动学校与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的深度合作,依托国家级教学与科研实验平台,打造人才培养实践体系。

为了凝练和总结教学改革成果,郝跃和团队成员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最终构建并实施了“理论课程—实践能力—创新素质”“三位一体”微电子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获得了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郝跃带领团队突破攻关的生动案例,形成了集成电路课程思政素材库,建有3门课程思政示范课。他还先后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9项,发表教改论文19篇,出版前沿知识教材13本。

科研育人,架设团队攻关的“登云梯”

面对集成电路的“锁喉之痛”,为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郝跃将团队打造成揭榜挂帅的先锋队和科研攻关的尖刀连。他希望借众人的智慧和力量,一道解决国家和行业高端人才急缺的核心问题。

在科研育人的路上,他瞄准国际前沿换道超车,主攻第三代半导体器件与材料研究方向,带领团队成员摸爬滚打,甘坐十年冷板凳,实现了我国第三代半导体从核心设备、材料到器件的重大创新,使我国在氮化物第三代半导体电子器件步入国际领先行列。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郝跃以科研育人为导向,精心磨炼队伍,锻造了一支雁阵引领、言传身教、接续奋斗的立德树人教师团队。

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践行者

——记西安交通大学管晓宏教授

放弃国外优渥生活回国执教、顶着各种压力回校执教,家国情怀在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部主任管晓宏身上演绎得生动感人。

上世纪90年代初,管晓宏博士毕业后受聘于美国当时最大的电力公司,任高级顾问工程师。1995年7月,管晓宏辞职,几乎没有提任何要求,回到西安交通大学工作。

管晓宏常年坚持在教书育人第一线,为让学生尽快摆脱“应试学习”模式,提高创新能力,他提出并推动“信息新蕾”计划,选拔优秀本科生进入国家级科研团队和基地,并为其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他提出设立的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培养基金和研究生优秀论文奖,激发了硕士生、博士生的创新研究积极性。

针对国内理工科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他聚焦理工科学生通识教育与综合素质的提升,把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融于教学过程中,担任本科生“表达与交流课”核心通识课负责人,经过10年建设,该课程已经成为国家级一流线下课程。他多年坚持用全英文讲授研究生学位课。他讲授的“英文学术论文写作与学术报告”职业素养课,在清华大学“学堂在线”和edX平台慕课上线,全球已有10余万人选课,成为教育部一流线上课程。

管晓宏认为,理想信念是青年学生人生的“总开关”,是点亮学生的“信仰之灯”。他基于第一手资料,讲“追寻追寻者的足迹”党课,还从自己科学报国的实践出发,讲述如何在新时代下继承和发扬西迁精神,希望青年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关心社会和民族未来。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近年来,管晓宏团队的教学科研已硕果累累,而他依然为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而默默奉献着。

落地扎根西部沃土 献身蓝色海事国防

——记西北工业大学宋保维教授

“我是怀着感恩的心留校当老师的,选择海防事业是儿时的梦想。”回想起当年硕士毕业留校时的情景,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宋保维感慨道。

1989年硕士毕业前,老师找他谈话,希望这位大学本科四年每年都是班级第一,并被免试推荐上研究生的青年才俊留校,以充实人才紧缺的教研室。在当时大多数毕业研究生不愿留校的环境下,他毅然答应了,一干就是30多年。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宋保维恪尽“传道、授业、解惑”之职,不仅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还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为他们作出表率和榜样。他“关爱学生成长,不求任何回报,但求无愧于心”。

宋保维始终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以学生为根、学术为魂、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他构建了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始终坚持教书与育人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为我国海军装备建设与人才培养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建设了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鱼雷技术基础”,组建的“鱼雷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先后编写专著和教材11部,获国家级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他指导的本科生班被授予全国“先进班集体”称号,先后培养毕业研究生112名;所带领的团队先后被授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宋保维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优秀人民教师的要求——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

在高校里辛勤耕耘的园丁

——记长安大学仝秋红教授

栉风沐雨33载,从1988年的金秋时节开始,长安大学见证了仝秋红的成长,仝秋红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才俊。

仝秋红,现任长安大学汽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新能源智能汽车、自动驾驶、汽车电子控制、智能交通等方向的研究。她是陕西省教学名师,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负责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主持人,教育部首批全英文慕课主持人,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人。

学校是成就人才的地方。仝秋红以身作则,坚持用正确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她积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思想上的困难,为学生编写了六字箴言“勤劳、善良、勇敢”,鼓励他们做“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

在授课过程中,仝秋红会联系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鼓励他们大胆创新,还给学生安排了足够的实验,以便让他们充分内化知识;在课后指导中,她告诉学生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应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在指导毕业设计时,她为学生规划毕业设计任务,定期就论文问题开会讨论,同时,她还提醒学生,到了新单位要从基础工作做起,不断提升自己。

仝秋红对教育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勇于探索,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子课题2项,主持省级项目2项,横向课题多项,参与省部级项目多项,发表论文20余篇。这些成果不仅是她在教学路上挥洒汗水的结晶,更体现了她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决心。她在教学上所取得的成果也带动了全校教师积极建设一流课程,掀起了教学改革的热情。

用“西部红烛精神”点燃莘莘学子的教育报国之志

——记陕西师范大学刘生良教授

从教40年来,高度近视的他以惊人的毅力在师苑勤耕苦干,像一支一直燃烧的蜡烛,点燃了无数学子“扎根西部、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的梦想,把“西部红烛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这就是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生良的育人故事。

1976年,19岁的刘生良怀抱教育报国的初心,踏上了教书育人之路。他一直在一线承担繁重的工作任务,近15年,年均工作量达到1013学时,是正常工作量的4倍。他总是勇挑重担,语文教学论学科负责人、文体研究与文学教育硕博点负责人、首届汉语言文学卓越教师实验班项目主任,他在关键时刻扛起重任,进行开拓创新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

刘生良不仅课讲得精彩,还对学生认真负责。学生的作业、论文,大到内容结构,小到格式细节,他都会一丝不苟地精批细改,常常批改作业到凌晨一两点,高度近视的眼睛甚至会充血。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他首创了“背摹赏探”有效教学范式,背、摹、赏、探,四者互为铺垫,层层推进,便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2015年,他主持完成的此项成果获得了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刘生良常说:“学生无小事。”他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要求学生、关爱学生,始终把学生的事放在第一位。他不忍拒绝学生的要求,时常带病为他们讲课;他心怀仁爱,曾为救治一位罹患重病的研究生,在结核病院坚守多日,直至学生脱险;他还多次为患病学生捐款,默默资助一位特困研究生完成学业,被学生亲切地称为“刘爸爸”。

刘生良对学生的关爱,不仅体现在学习生活上,更体现在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上。他善于发掘和利用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春风化雨般地引导学生立大志、求真知、走正道、做栋梁。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整齐的读书声飘过40年,如今,刘生良依旧站在他热爱的讲台上,继续着让他感到幸福的教书育人事业。

在丝绸之路考古中践行教育的本质

——记西北大学王建新教授

在西北大学,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他们是陕西省三秦楷模,他们,是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而他们的队长是一头白发却充满激情的王建新教授。

王建新,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中心主任、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陕西省丝绸之路考古中心首席科学家。高校执教39年,丝绸之路奔波20年,在考古之路上践行报国初心,育人成才。他用自己的坚持与执著、包容与博大,为西大考古,为中国考古播下了希望与未来。

1982年,由于出色的表现和优异的能力,王建新毕业后留校任教,从此开启了漫漫教育之路。他坚定地认为“中国考古一定要走出去”,要用“中国话语”阐释丝绸之路的真实历史。为此,他放弃已经熟悉的研究舒适地,将月氏作为研究方向,重启丝绸之路考古。作为首位在中亚开展考古研究的中国学者,他带领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数百次往返于陕西、甘肃、新疆与中亚。

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跨学科、多元化的优秀人才,王建新不设门槛,凡是喜欢考古、志在考古的学生他都愿意倾囊相授,全力栽培。他的教学过程严格而科学,不仅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他们田野考古的专业技能,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思维。

严以律己,笃定前行。王建新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要求学生,更是亲力亲为地做好榜样,他是一个典型的“工作狂”。2002年,在新疆尼勒克考古调查工作中,王建新不顾自己大伤初愈,总是冲在最前面,最危险的地点自己上去,而不许学生上。

王建新始终牢记西北大学“发扬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负建设西北之重任”的办学使命。他以考古为园圃,在丝绸之路考古中践行着教育的初心和本质。

教书育人卅九载 桃李芬芳飘九州

——记西安理工大学黄强教授

辛勤耕耘在三尺讲台,带病依旧教书育人,用知识启航,用真心助人,一丝不苟,认真严谨……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二级教授黄强用点滴平凡故事,书写着教育工作者的一生,成就“桃李满天下”。

从教39年,黄强对教学和育人工作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用实际行动教学生做人做事。他以真诚坦率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宽厚的爱心关爱学生,言传身教,寓德育于智育之中。

在教学工作中,他不断完善授课体系,潜心钻研授课艺术。尽管已从事了几十年的教学工作,他仍在每次上课之前查阅有关资料,不断修改教案。他讲课清楚明白,条理性强,把握重点,板书漂亮;重视基础知识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积累和系统化梳理;重视温故知新,融会贯通,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作为教学名师,他带头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新教学模式,实施分层教学,教学效果显著。他积极承担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各教学环节的任务,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已培养研究生249人。他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

他秉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时常关注品学兼优而家庭贫困的学生,引导其既要脚踏实地,又要志存高远,并常常给予学生必要的经济资助而不求任何回报。尽管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十分繁重,他总是抽出时间与学生交流,为他们答疑解惑。他还带领学生赴小浪底、刘家峡、公伯峡等水电厂深入工程实际,培养学生热爱水电事业,为国家电力建设贡献力量的决心、勇气和能力。

他用实际行动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师者,人之模范也,这就是他——黄强,一名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的教育工作者。

工业建筑环境的守卫者与带头人

——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王怡教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王怡多年坚持做工程实践的身体力行者,和工业生产现场技术员、从业工人一起从实际生产中挖掘问题、寻找答案,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凭借着多年的教学及实践经验,结合学科前沿、生产实际及自身科研成果,逐渐探索建立了涵盖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工程设计、科研训练的全链条教育培养模式。

王怡以解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与能耗问题为己任,在教学与科研实践中建立了“教学科研协同,科研反哺教学”的教育培养模式。面向建筑环境品质提升和建筑节能的国家需求,王怡聚焦工业建筑特殊环境,探索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相结合,设计立德树人培养计划,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思维,激发其不负韶华、矢志报国的决心,为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工程技术骨干和科技新秀。

27年来,王怡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置身于教书育人第一线。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社会责任感,结合20多年的科研成果和教学经验,完成了《室内空气品质》《空调工程》等教材及生产一线的影像资料,把学生“带进”现场,改善了课堂讲授的局限性。王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即时反馈学习效果,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其教学方法深受学生的喜爱与好评。

多年来,她坚持带领学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在施工现场、生产企业深入讲解专业知识,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工程设计教学方面,她常年担任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所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得优秀设计奖。

立足国家节能减排的战略需求,王怡锤炼形成了一支特色鲜明、作风优良的科技创新团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完成了大量公益性工程范例,以实际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做工业建筑环境的守卫者与带头人,为解决我国工业建筑高污染和高能耗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率先垂范育人 奋勇担当教书

——记西安科技大学李树刚教授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西安科技大学教授李树刚在教学、科研及管理等方面孜孜不倦、辛勤耕耘37年,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些都得益于他的勤奋、博学和慎思,更得益于他勇于创新、追求真谛的胆识和魄力。

从教以来,李树刚始终把教书育人视为首要使命,坚持教学研究、实践创新,将课程与思政相结合;主动传帮带,培养青年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形成了安全科学与工程国家级教学团队;主持了首批国家级新工科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优秀教材特等奖等。

“如果学生不爱听我的课,我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李树刚一直这样严格地要求自己。为了上好每一堂课,他会在课前查阅大量新近文献资料,认真修订教案。他精心组织讲授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分解教学难度,将讲、练、训相结合,引导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及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研究生教育中,李树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他提出的“三自方针”(自我为主、自成体系、自圆其说)已成为判定课题组论文撰写的标准之一。

李树刚一直秉承学以致用的原则,将解决现场实际问题作为科研的最终目标,带领团队长期指导陕西、山西、新疆等地20余个高瓦斯或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的瓦斯防治实践,形成了一批特色创新成果。

近些年,李树刚培养的大部分学生已经成为煤炭行业技术人才的中坚力量,成为永攀科研高峰的科技工作者,成为心系家国各方面安全的卓越工程师。而他,依然耕耘着自己的教学土壤,默默地、持之以恒地履行着一位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责任和义务。

以信仰之光 照亮学生前行之路

——记西安财经大学陈晓莉教授

“您的课有底气、有生气、有力量。”西安财经大学的学子们给予陈晓莉这样的评价。

五月的阳光洒在西财大校园里,即将毕业的学生依依不舍地给陈晓莉汇报近况,挥手告别。在学生的心中,陈老师是最受他们欢迎的思政课教师。在各位教师的眼中,陈晓莉是西财大的“拼命三郎”,是高校中“辛勤耕耘、真诚奉献”的“平凡伟人”。

陈晓莉坚守思政课教学一线37载,平均每年讲授思政课在300课时左右,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全部是优秀。在她看来,思政课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更要在学生心中播下信仰的种子。为此,她以饱满的热情,不遗余力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她的课观照社会热点,贴近学生需要,使枯燥的思政课变得生动、有用和管用。

为传承革命精神,陈晓莉带领学生听讲座、查文献、做调查、看影片、讨论、演讲、讲红色故事、写心得体会,将红色基因传承融入思政课教学中,让思政课“红”起来。课余时间,她利用网络、多媒体等途径开辟第二课堂,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同时,还指导学生社团活动,带领学生社会调查。

她坚持“面向社会、实践育人”的教育教学理念,在社会实际中不断寻找新课题、开阔新视野,并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把握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她坚持以课堂实践为主阵地,以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为延伸,以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为保障。这一模式也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从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有益尝试。

从意气风发的青年教师到德高望重的二级教授,37年中,她始终以高昂的斗志、奔跑的姿态,践行着一名“师者”的责任与担当,用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谱写了一曲敬业爱生、育人成才的大爱之歌。

用爱助力学生成长

——记西安航空学院刘雨棣教授

在西安航空学院校园里,大家都知道电气工程系刘雨棣教授。不仅是因为他在教学过程中以严谨的教学态度给学生传递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大量的工程实践范例,更是因为他和同事在指导组队参加陕西省乃至全国大学生电子制作大赛中屡屡获奖,在陕西乃至西北地区同类院校中是一枝独秀。

大学毕业后,刘雨棣进入企业从事技术工作。1993年进入西安航专电气工程系从事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检测技术和系统集成控制,是学校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带头人。

刘雨棣在大量的工程技术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善于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他不局限于课堂讲授,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利用各类实习实训机会与实验室教师一起指导学生,把理论传授和实践培训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实现学习内容与工作岗位的对接。

他在教学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育人的标准之一就是热爱祖国,热爱所从事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学生,并要持有孜孜以求的奋斗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在教学实践中,他不仅注重课程讲授的共性,还十分注重学生的特点,为其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对少数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他会给出相关课题,制订中长期计划,指导他们在毕业设计中实施完成。作为在校教学工作的延伸,他经常帮助已毕业的学生解决技术难题。他多次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先后五次获得优良成绩。2005年度任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参赛队总教练,其中一支参赛队的作品获得全国一等奖。

刘雨棣曾说:“只有具备真才实学的教师,才能够教出最具能力的学生。为了真才实学,教师必须更加努力地学习。”这是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是他终生的无悔追求。

二十七载育英才 情倾教坛心无悔

——记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衣学慧教授

“教学水平高,备课详实;语言表达能力强,条理清晰;教学方法得当,逻辑性强。”“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能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实践教学思路新颖”……连续多年,在学生的评教测试中,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生态环境工程分院衣学慧教授都被评为优秀。

从事园林教学27年,衣学慧把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融进了每一堂课。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严谨治学构成了她教育生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对于传道,她做到了用卓越的德行、才识影响学生。备课中,她经常查阅相关专业资料,力求传授给学生最新、最实用、最准确的知识。讲授中,她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板书有序,在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为进一步提高自身师德素养和教学水平,她在教学之余自主进修。在她的影响下,所带的班级班风正、学风浓、成绩优,经常被评为先进班集体。

为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衣学慧用多媒体电子课件、实物缩小模型、实例示范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其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建立了课程网站,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在线学习环境。衣学慧常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其养成创造性学力。她会为学生布置独立课题,鼓励他们利用网络、书籍和实地调查等方式收集、分析资料,掌握园林行业最新动态;用发散思维模式点拨学生,并因人而异地提供一些技巧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以教书为荣,以育人为乐”是衣学慧从教生涯的真实写照。27年来,她在教坛辛勤耕耘,用爱心和责任心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用拼搏奋斗书写了无怨无悔的青春篇章。

默默无闻育桃李 教书育人谱华章

——记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张翠花教授

辛勤耕耘在职教领域,默默无闻孕育桃李,忠诚教育,热爱学生,帮扶贫困,爱岗敬业……扎根职业教育29年,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张翠花以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精益求精的教学态度、无私奉献的教育精神,赢得了学校和师生的好评。

在教学过程中,张翠花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关爱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用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人格魅力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她非常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带领学生参加全国高职物流技能大赛,取得一等奖,填补了该项目在西北地区的空白。

她视学生如自己的孩子,把关爱学生作为最高行为准则,严慈相济,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在担任班主任的十多年间,她投入全部身心,经常深入班级与宿舍,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与教育。每当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惑时,学生都会找她沟通交流。她特别关注家庭困难的学生,积极帮助他们,资助过6位特困生,金额达5万余元。自2018年至今,她每年寒暑假都组织教研团队进行“教育精准扶贫,在线课程下乡”活动,受惠群众达5000余人次。

张翠花爱岗敬业,勇于开拓,在国家示范院校建设、教学诊改、“三年行动计划”及“双高”建设中,承担了重要任务和项目,所主持的课程《仓储业务操作》被教育部评定为国家精品在线课程。作为专业带头人,她重视团队建设,特别是教学队伍的“双师”结构建设,引入多名物流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同时,十分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所指导的4名青年教师都已成为专业教学骨干。

多年来,张翠花耕耘于教学一线,无私奉献、甘为人梯,教好书、育好人是她永恒的追求。在三尺讲台上,她默默无闻地为国家孕育桃李;在职教战线上,她用教书育人谱写华美篇章。

初心不改职教情 砥砺前行育人路

——记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冯娟教授

在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有这样一位老师,提起她,身边的师生都忍不住竖起大拇指。她就是航空制造工程学院院长冯娟。

在20多年的职业教育一线教学工作中,冯娟凭着对职业教育的初心,爱岗敬业,尽心尽责,高质量完成了各项任务,受到了学生、家长、同行的好评。她主讲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数控仿真加工、数控机床加工、机床数控原理与系统装调等多门专业核心课程,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冯娟深知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凡是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她不断提高个人理论素质和思想修养,恪守教师的职业道德,严格遵守考勤制度;认真钻研教材、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多样的教学形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自2008年开始,她率先在学院实施“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并以成功课改案例为基础明确了流程内各环节的操作规范,针对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与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预警分析和改进策略,制订了保障机制。在此基础上总结的《数控机床加工课程一体化改革与实践》成果,获得陕西省2013年度教学成果一等奖。另外,她还指导学生多次获得省级及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的奖项。

作为学院数控技术专业学科带头人,冯娟凝心聚力做强专业团队,积极参与调研,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周密设计。自2017年作为制造学院副院长全面主持分院工作以来,她任人唯贤,带领全院师生获得多项殊荣。

有付出才有回报,有工作才有快乐。冯娟用炽热的情怀、满腔的挚爱,不断实现着人生价值。爱无价,情永恒,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教师的发展,为了学校的发展,冯娟在职业教育的路上跋涉着、耕耘着、探索着、追求着……

在高职领域辛勤耕耘的园丁

——记陕西职业技术学院何叶教授

“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扎根高职教育,辛勤耕耘22年,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何叶以一颗赤诚之心坚守从教初心,坚持做一个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始终没有停止过对专业的钻研和提高,对教学的探索和追求。

在教学中,她勇于创新,带头进行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推进教学信息化与应用,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深受师生好评。她联合旅游企业在全国率先制订旅游咨询师标准,与企业合作研发“景区服务与管理”教学软件,在全国各高职院校和企业推广应用,助推了行业发展。

她主持的2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在线课程,参与的3门课程均获省级精品课程,有两本教材荣获陕西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曾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还荣获了“全国十佳服务礼仪培训师”称号。

几十年如一日,何叶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和职业风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从2014年开始,她一直担任导游服务技能大赛指导教师,为了督促和跟进,她每天都和学生见面,给他们量身打造培训计划,制订任务量表,时间精确到小时。为了助力学生成长,她把题库里的一千多道题,从题意到答案,及其与导游的联系,一点一点讲给学生,还为他们专门出测试题,以至于用眼过度,视力模糊,泪流不止。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2014年至今,她指导的学生在陕西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导游服务赛项中获得一等奖3项;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导游服务(普通话)比赛中获三等奖2项,二等奖1项;在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导游服务)大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各1项。

何叶常说的一句话是:“人可以不成功,却不能不成长。”她用实际行动告诉学生,要成长成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持续学习,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人。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