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幼小衔接都是深受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关注的重要问题。对孩子来说,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全新的成长过程,教师的教育方式不同、要求不同、行为规范也不同,很多不同导致孩子难以适应小学生活,容易产生厌学心理,这对孩子的自信心和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作为家长和幼儿园的教师,应该在入学前对孩子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孩子正确认识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异,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让孩子在小学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一、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幼儿园和小学的差异

在幼儿园里,教师主要是和孩子一起玩游戏,让孩子在玩中学习知识,这是一种动态学习方式。而孩子进入小学后,是要坐着听教师讲课的,这是一种静态学习方式,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如果孩子进入小学前没有这些认知,就会对静态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就会出现厌学、不适应、没有学习积极性和情绪低落等问题。那么,怎样帮助孩子由动态学习向静态学习转变呢?

在家中,父母应适当减少孩子玩耍的时间,让孩子坐着听故事,接触静态学习方式。在幼儿园,教师可以适当减少活动和游戏时间,采用与小学教学方式相同的规则,让孩子初步接触小学教学的规则和方式,认识并了解知识不仅仅可以从游戏和活动中获取,还能从静态的听讲中获取。一段时间以后,孩子对小学的教学方式就会有一定的认知,进入小学后就不会有太多的抵触和厌倦情绪。

二、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非常宠溺和迁就,孩子的事情和问题父母一手包办,完全忘了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重要性。没有独立性,孩子进入小学后就难以更好地学习和生活,而依靠他人成为一种习惯后,孩子就可能失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厌倦心理,会对学习失去积极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呢?

日常生活中整理玩具这件事情对于四五岁的孩子来说,他们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会整理和整理好是两回事。孩子如果没有整理好,家长不要指责,也不要马上说“放着让我来整理”这类话,而是要及时对孩子进行鼓励,对细节处进行表扬,如“我看到你把积木堆放得很整齐哦,真棒!”而不是空洞的表扬“你真棒!”表扬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后,也可以用描述性的语言说出孩子没有做好的地方,如“我看到沙发上的泡泡水还没有收好哦,我们应该把它放到哪里呢?”这样孩子就会有意识地去收拾。而不是指责性地说“你看你,连整理玩具都不会。”这样孩子就会害怕,就会对独立整理玩具产生抵触心理,他们也就丢失了独立学习的机会。因此,我们不要强迫孩子,要尊重孩子,也不要空洞地对孩子进行鼓励,要从细节处表达,这样孩子就产生了信心,就会更加独立地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三、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园与小学的学习环境完全不同,上下课时间不同,教师也不会协助孩子解决穿衣、吃饭、睡觉等问题。这时就要求孩子拥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知道如何安排课间,如何解决生活问题。如果教师、家长在孩子进入小学之前没有进行相应的引导,孩子就可能会产生不适应、抵触、不想学习等问题。因此,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可以从孩子的日常生活着手。

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家长和教师都应该让孩子自己起床、吃饭、穿衣、洗漱、叠衣服、整理书包等,孩子在做这些事的同时就会思考很多问题,如怎样正确穿衣服、怎样把衣服叠整齐、怎样整理书包里的文具等。在多次重复后,孩子学会了思考也拥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进入小学后,教室的卫生都要由孩子打扫,孩子在幼儿园如果没有接触过这些事情,就会难以理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在入学前,家长可以让孩子动手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如扫地、倒垃圾、擦桌子、擦玻璃等,幼儿园教师也应安排一些打扫卫生的小活动,让孩子有个心理准备。这样进入小学后,孩子就能更快地、更好地融入其中,就能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四、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们无法用提出问题的思维解决问题”。在学习和生活中,家长和教师会发现,很多聪明的孩子面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是孩子思维能力的差别,及其愿不愿意思考的差别,这种差别直接关系着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我认为可以采用五步练习法。第一,找一个问题。要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得找出一个问题,如“如何让花瓶里的花不那么快凋谢”,因为每个问题都是一个礼物,没有问题,我们就不会成长。第二,调查研究。要解决上面的问题,孩子需要调查研究花的种类、名字、生长环境等。第三,寻找原因。要解决花朵凋谢过快的问题,孩子还需要找出凋谢的原因。第四,创造方案。找到原因之后,孩子就要想解决办法,让孩子将想到的方法一一列出来,如“换什么样的水或添加哪种养分”等。第五,解决问题。让孩子用想到的办法解决问题,从中了解哪些方法可行,哪些方法不可行。通过系统化的学习,孩子就能在最短时间收获更多的知识,他们掌握的知识越多,就会更有自信心,更有学习的动力,他们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更大的增强。

五、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家的孩子从楼上掉下来了、××家的孩子在马路上被车撞了、××家的孩子被人贩子拐走了等问题。由此可见,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是极其重要的。进入小学后,孩子面临的是复杂的社会环境,会有很多的不安全的因素。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家长与教师应积极引导孩子,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地保护自己,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引导过程中,家长与教师要告诉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的东西,遇到危险时如何求助,上下楼梯靠右行,不与其他孩子追逐打闹,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自身的安全。

例如,教师可以在幼儿园组织交通安全演习,教会孩子如何分辨红灯、绿灯和黄灯,让学生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安全地过马路,什么地方能走,什么地方不能走,通过多次反复的训练,孩子就会知道什么是安全的、什么是危险的。

六、培养孩子的交流能力

正确交流可以避免大部分矛盾的发生。孩子在幼儿园经常会因为一些简单的小事发生争吵,他们不知道怎样表达或表达不清楚,这就使得问题难以解决或更加复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采取的一种方式就是要求孩子“不懂就要问”。相信家长和教师都知道很多孩子不爱说话,主要是因为他们不能与他人进行正确的交流,或害怕与他人交流,没有交流的能力。那些不爱说话的孩子有问题既不会问同学,又不会问家长,更不会问教师,就一直将问题放在心里,当某一天这个问题再出现时就等待别人的解答。由此可见,交流能力对孩子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幼小衔接时,家长与教师应积极培养孩子的交流能力。

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为孩子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孩子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例如,以“动物园”为主题,让孩子模仿一种小动物,通过这些小动物生活习性或肢体动作,让孩子相互交流,并猜一猜这是哪种小动物。在此过程中,孩子会产生问题,教师应鼓励孩子主动交流、沟通,孩子们猜对后也要及时给予表扬,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使其不再羞于表达和交流。在家中,家长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交流能力。比如,带孩子去商场、超市、公园、菜市场等公共场合,为孩子创造与他人交流的机会,使孩子不再害怕交流。长时间坚持下去,孩子就会懂得如何主动与他人交流,如何正确地与他人交流,在小学的学习生活中,也不会因为交流产生不适应和抵触情绪。

总之,幼小衔接不是单纯的一个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问题,其中包括了很多方面,孩子的独立性、生活自理能力、交流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家长与教师的行为、态度至关重要,当孩子某一方面的能力表现不足时,家长和教师不应指责孩子,而应积极鼓励孩子,应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孩子综合能力,帮助孩子顺利进入小学,快速适应小学生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幼小衔接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解决好幼小衔接的问题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使孩子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 陕西省神木市第十幼儿园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