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生活离不开数学,离不开思辨,思辨是人的本能。思辨即思考、分析、质疑、辨别、推理、判断。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具体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辨别能力、质疑能力、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梳理归纳能力,使学生获取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形成探究精神,这也正是数学核心素养的要义所在。

思辨方能思变。师生要在思辨中思变,用变化的思维看待问题,转换思路,敢于创新。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尝试、常新、变换;需要多角度、多思路、多方法、多形式,进行知识的迁移、延伸、转化,并连接出更多具有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

一、 设置情景,精彩施教,激发思辨,变出新意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问题的产生离不开特定的情景。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采用熟悉的场景、科技成果例证、故事游戏等,巧妙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欲,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在情景中开启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展开思考、猜想、讨论、探究、验证,解决问题,激发思辨动力,提高思维品质。

如教学“分数混合运算(二)”一课时,我结合本年级学生开展的“跳蚤市场”活动设置情景:在我们年级举办的“跳蚤市场”活动中六(1)班物品成交量为50件,六(2)班物品成交量比六(1)班增加了1/5,请你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因为是学生经历过的、与之息息相关的活动,所以学生都很踊跃,围绕情景提出了不同问题:六(1)班物品成交量是六(2)班的几分之几?六(2)班物品成交量是六(1)班的几分之几?六(2)班比六(1)班多成交多少件?等等。

“情景+问题串”的呈现方式,由直观到抽象,指向数学的思想方法,为学习新知提供了清晰的脉络框架,打开了学生的思辨之门。学生根据问题情景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去思考理解,经历探索性的深度学习,步入有趣的数学世界,得到新的收获。

二、 有效引领,操作实践,促进思辨,转变方式

课堂上,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进行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变换学习方式,形成知识技能,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处事态度。

例如,在教学综合实践课“反弹高度”一课时,我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要求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实验流程准备:1.活动任务目的。2.六人组实验如何分工。3.实验准备注意事项:实验场地材质,球的种类,各种球的充气量,实验高度确定及对比,如何收集记录数据,需要注意什么。4.实验的过程步骤。5.实验后如何制作“实验报告单”。在教师的适时引领下,学生开展讨论,一个个俨然小老师,积极探讨、发表见解、商定方案、分组分工、团结协作进行实验研究、解决问题,之后再组织汇报总结,最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写出全面细致的实验报告单,采用统计表或统计图分类对比设计精美的数学小报并展评。通过实验准备、实验操作、整理数据、制作报告单和学习小报、回顾反思、互评自评等实验探究的全过程,教师始终引领学生主动思考,思辨预判,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操作求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数学活动经验,注重情感体验是学好数学、思辨创新的重要基础。

三、旧知迁移,寻求规律,提升思辨,变中创新

数学学科更多的是发现规律、研究规律、运用规律。数学知识具有系统性、连贯性,旧知识是基础,新知识是发展,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对照领会感悟,可以获取新知。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辨别、联系旧知、迁移转化、归纳概括规律,提升思辨能力,辨中求变,培养创新意识。

例如,“生活中的比”一课是在学生学过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商不变性质、分数基本性质、百分数的意义之后引入的知识。教学中,为给学生营造思辨空间,教师启发学生对比联系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回顾除法中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知识迁移、讨论、列表格比照异同点,使学生加深了对比的认识,完善了认知结构,培养了探究能力。

钟不敲不鸣,理不辨不透。数学课堂为学生构建思辨空间,注重学生思变过程和解题思路多样性,使学生提升了思维深度和广度,在思辨中获取更有规律、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得到更真实的数学体验,学会学习。教学中,教师以思辨促变化,不断创新,将思辨、思变思想渗入教学的具体环节和内容中,落实数学核心素养,打造高效课堂。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大雁塔小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