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有着极为丰富的创新元素,是小学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当前,小学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巧妙抓好创新点,使创新教育和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思维发展、情感陶冶等融合在一起,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抓课文空白,创新内容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艺术空白在文学作品中无处不在。作者留下“空白”为的是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给读者留下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激发读者的创造力。莎士比亚曾说过:“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的艺术空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潜能。例如,微型小说《桥》中就有几处空白:一是山洪逼近时人们惊慌失措、齐拥在唯一的“窄窄木桥”的紧张场面;二是老汉“揪”出小伙子复杂心理的空白;三是“推”小伙子上桥的语言空白,“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四是洪水退后的祭奠情景空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情景,进行丰富的想象,想象生死关头的紧张场面,感受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感悟“老汉”作为党员——沉稳、果断、牺牲自我的英雄气概;作为父亲在最后关头,舐犊情深的父子情怀,想象感人肺腑的祭奠情景,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二、抓课文画面,创新形象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语句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有些课文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的同时,要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让学生将词语和句子联系起来,将文章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将语文和美术联系起来,从不同侧面展开想象,想到文中之画,听到字中之音,用笔画下来、描绘出来。例如,讲授《白鹭》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重点词句、内容的描述画三幅优美的画:清水田里的白鹭图、晴天清晨的白鹭图、黄昏空中的白鹭图,并为每幅画起一个诗意的名字;也可以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表现自己心目中的白鹭,描一描、写一写、捏一捏、画一画,进行展示、交流,从中理解“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的含义。学生通过实践,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三、抓课文角色,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活灵活现、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人物和动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角色换位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从中感受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力、表演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讲授成语故事《狐假虎威》一课后,教师可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角色:老虎、狐狸、野猪、小鹿等,编写课本剧、制作道具,进行表演,看看谁演得逼真、生动、形象,谁最能体现狐狸的“神气活现”、老虎的“半信半疑”、小野兽的“撒腿就跑”等。讲授《穷人》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我”是桑娜的身份讲述故事情节,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从中领会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对文章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四、抓课文结尾,创新立意

“言虽尽却意未了”是很多文章结尾的高明之处,特别是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粗看故事已讲完,但细想作者还留有一定的悬念,留有求异的空间。这时,教师应该顺着作者的思路,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续编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寓言故事《守株待兔》一文,作者只用 39 个字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的农夫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了,便放下农具在树桩旁等待,希望再得到兔子,结果一无所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心存侥幸,妄想不劳而获。文章结尾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接下来故事会怎样发展呢?几天后、几周后、甚至几个月后,农夫再也等不到撞死的兔子,他会怎么想?怎么做?邻居又会怎么说?怎么做?让学生续写符合事情发展的故事。学生丰富的想象往往令人意想不到,处处都体现着创新的火花。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还要巧抓创新点,更新自身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开辟出一条创新教育之路。

作者单位 陕西渭南高新区第三小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