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开展党史教育更是中学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要不断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在历史教学中开展党史教育,是“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的重要途径。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讲党史、实现通过党史教育“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的目的?下面,笔者结合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的属性和特点,从以下四个角度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抓住关键时期,让党史教育有高度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但受制于教学时间的限制,要想面面俱到、全面展开百年党史教育是不现实的,而且面面俱到也可能会使党史教育变成简单的说教、苍白的表述、空洞的结论,难以达到真正感染学生的目的,也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也无法让他们生成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对中国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的认同,更无法实现党史教育的目的和价值。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不屈不挠、奋斗不息、探索前行的历史。在这一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遭遇过很多曲折、艰难,也经历过很多生死存亡、千钧一发的危机。在开展党史教育中,我们要紧紧抓住当时历程中的这些关键时刻,抓住中国共产党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奋斗历程,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百年探索的精神,增强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更好地回答历史教育“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进而达到党史教育的目的。

如1921年,中国向哪里去?这个迷茫与困惑缠绕在中国人的心中。在这一历史关头,一群优秀的青年冲破迷雾,做出了勇敢坚毅的选择,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同时也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正是这一选择,最终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方向。

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这个关键历史节点,展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带领学生走进中共一大会议现场,聆听中共一大代表的誓言,一定会使学生激情澎湃,增强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党史教育的目的自然也就达成了。

还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血雨腥风,1934年开始的红军万里长征等,都是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最艰难、最危机的时刻。抓住历史关键时刻、重要节点开展党史教育,能够使党史教育内容更充实、内涵更丰富,也能够使其更有价值高度。

二、聚焦历史人物,让党史教育有温度

历史是由人演绎的。在历史教育中,人往往是最能打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历史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先进楷模。在这些英雄、楷模身上,集中体现着共产党员不畏牺牲、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品质。在开展党史教育中,聚焦这些优秀的共产党员,有利于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走进共产党员的精神世界,感悟他们的高贵品质,并且从这些共产党员的身上汲取成长的营养。这样的党史教育是有温度的,必定能对学生的精神和情感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上,形成了诸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很多精神。它不是空洞的语言表述,而是千百万共产党员的真实写照,它实实在在地体现在很多共产党员的行动上。在党史教育中,聚焦这些人物,也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各个时期的精神。

如革命年代的方志敏、刘胡兰、左权、江姐、杨靖宇、赵一曼等,新中国成立后的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在他们的身上都有着感人至深的故事。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气概、品质和精神,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在党史教育中,讲述这些人的故事,将党史与这些英雄楷模有机地融为一体,会使党史教育更有内涵、更有温度。

历史教育担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职责。聚焦历史人物,从历史人物身上汲取正能量,有助于帮助学生定位人生目标,培育责任意识。一个具备高度责任感的人,也一定会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

三、关注历史细节,让党史教育有厚度

一切重大历史现象都是由一个个细节构成的。关注细节能使学生触摸到一个更加真实的历史,从而促其更好地理解、认识历史。首都师范大学叶小兵教授指出:“细节往往是具体的、形象的,它可以使已经逝去了的历史重现出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原状,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细节往往又是典型的、有特色的,它可以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使学生更真切地了解和认识所学的史事。细节还往往具有启发性,通过细节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百年党史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也是十分感人的。作为历史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开展党史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关注细节。只有这样,学生对中共百年历史的认知才会更真实、更真切。

如红军长征,用美国作家索尔斯伯里的话来讲是“前所未闻的故事”。它充满着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授课中,教师如果缺乏细节性描述,只是用一些结论性的语言表述红军长征的过程,那么最终学生对长征的认知必然是空洞的。自然,学生也不能通过这样的课堂深刻理解长征精神。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长征的伟大,有教师进行了如下细节性讲述:“长征年龄: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0岁,14~18岁的战士至少占40%。长征路线:长征跨越15个省,长驱2.5万余里,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翻越了20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的五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渡过了30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凶险的峡谷大江。长征行军:在370多天征途中,红军只休整了44天,其余330多天都是在行军和战斗中度过的。除了在少数地区短暂停留之外,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下,平均每天需要急行50公里以上。长征战斗:红军始终处在数倍于自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与合围中,遭遇的战斗在400场以上,平均每3天就会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长征损伤:红一方面军作战部队8.6万人踏上长征之路,到达陕北吴起镇时全军仅为8000人,红四方面军近10万大军到达甘肃会宁时仅为3.3万人,红二方面军2.1万人,到达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时仅剩1.1万人。平均每走300米就有一个红军战士牺牲。”

不用任何口号,历史的细节就具有独特的感染力。通过细节展现,必然会使学生对长征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必然会深化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对中国革命的认同。

四、回应现实话题,让党史教育有热度

意大利学者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英国学者卡尔也讲:“历史是过去和现实永无休止的对话。”历史教育如果不能有效唤起学生对时代话题的思考,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在党史教育中,教师需要从社会现实、时代需要出发,去思考历史和现实的联系,实现历史教学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今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披荆斩棘、不懈奋斗、努力探索的结果。

在教学中,教师在讲授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探索新中国经济建设道路时,要及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新中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通过对现实话题的回应,培养学生关怀现实、热爱国家的情怀,使之生成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认同。

还有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取得了抗击疫情的重大胜利,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负责、对民族负责的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执政能力。回应这一热点,也需要我们从百年党史中寻找相关内容。如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各种措施,化解了危机,巩固了新政权。它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执政能力,通过以上铺垫,让学生进一步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将党史知识与时代话题紧密结合的党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关注现实与未来的价值广度,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的历史学习从“感兴趣”向“深度思维”过渡,更好地落实了历史教育的育人目的。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如何更好地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焰?作为历史教师,在进行党史教育中,我们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方向,根据历史学科特点,抓住教学着力点,努力挖掘学科的育人因素,践行“五个认同”,最后让党史教育更丰富、更接地气、更有内涵。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