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夫曾说:“书架上摆着各种语言的书,他们的作者来自不同的民族,处于不同的年龄段,有着不同的习性。图书馆外,驴子在嘶叫,女人们在水泵边聊天,马儿在田野上奔跑,我们从何入手?我们如何从纷繁复杂理出头绪,以便从我们所读的书里获得最广泛、最深刻的乐趣呢?” 在我看来,牵以津梁润书香,阅享课堂凝素养,是一条读书佳径。

每一次阅读之旅,都是一次独特的经历,不能陷入芜杂,不能只图新鲜,而应该找到一颗萌发的种子,并将它根植于课堂这片孕育阅读生机的沃土上,丰富课堂这座储备阅读经验的宝库,从一本好书出发,触向远方,点染原野。

课堂是创造文化氛围的阵地之一,整本书阅读教学极其吻合课堂文化浸润的精神需求。它将阅读分为“复述”“解释”“评价”“创造”四个不同的层次,在逻辑模式上彰显互有包含、逐层递加的特质。阅读过程中通过“复述”“解释”的方式把不同作品中包含的信息读出来,甚至读到当下的世界里面来;通过“评价”“创造”把自己的意见读进去,把时代的密码读进去。这种读进去、读出来的方式,便是一个人整本书阅读的架构:既是方法的架构,又是能力的架构。在“读进”“读出”的过程中,整本书阅读效果的评价是弹性的、灵活的。它不再是枯燥呆板的模式,而是释放生命活力的舞台,重在亲身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

整本书阅读课需要寻找一条切合学生实际、有教育意义、有生活实感、有生命质感的研究之路。

一、精准定位,构建课型

整本书阅读教学作为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精准的课型定位尤为重要。导读课激趣,研读课启思,成果展示课显才。

导读阶段推荐阅读书目,甄选版本,激发阅读兴趣,创建阅读任务单。

研读过程分为三个环节:一是制订科学的阅读计划,进行关键章节的阅读指导和主问题的引领;二是指导具体阅读方法,关注相关的信息,完成读书笔记,绘制思维导图;三是进行思辨式阅读、混合式阅读。

成果展示以阅读感悟、阅读策略为内容,以交流、辩论、舞台剧等形式进行阅读分享;以同一主题、同一作者为核心进行拓展阅读;以读促写,实践创意读写。

二、精密部署,支援策略

1.明确整本书阅读标准

整本书阅读的价值指向一部完整的作品。从不同类型的作品出发,探寻整本书阅读不同方向的切口,教师给学生一个“面”,在此基础上倡导学生捕捉匹配自己个性化阅读的“点”。整本书阅读的标准就是点、线、面三位一体的框架建构,从兴趣出发俯瞰,以问题为本解剖,与明理共情汇通,旨归于精神。

2.注重整本书阅读指导

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的观点,每个人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构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不同的方面。整本书阅读也是如此。脱离教师有效指导,学生或许会游离四方,缺乏聚力。缺失合作交流平台,学生或许会耽于己见,缺乏共进。从阅读行为养成上来说:激趣促成亲近,细研助力沉潜,展示凝练素养。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广阔场域,泛读、精读、猜读灵活转换,课内阅读、课外阅读相互整合,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对接融通,使教学保持弹性,使学生跳出整本书阅读的负累,创造出具有个性化、差异化的阅读空间,消除与整本书之间的隔膜。

3.评价整本书阅读成效

立足于过程性评价,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交流、乐于分享的阅读品质。注重阅读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设计学生、教师、家长三方参与的评价模式,促使整本书阅读教学有的放矢,凸显成效。

三、精心研究,着力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们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但是学生存在阅读的差异性,阅读方案是否可行,个体成员如何参与,智慧才情怎样迸发,一系列的未知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效果。学生一进入名著这个广阔天地,或许会有仰望文学大厦的望而却步,但引导有方定会使他们触摸到整本书最动人的脉搏,从而感受到整本书阅读课堂那贴心的呵护、细腻的抚摸、深沉的震撼和久远的回味。

一个支点的轻微撬动胜过一次完整评价的强行灌输。感悟、探索、鉴赏、创新,都是心灵在书中的穿行,它需要着力于一份自由与从容。阅读如土壤中渐渐冒出的新芽,只要春风拂过,就会点染四野。教师以课堂为阵地,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摸索方法、激活思维、涵泳品味、探究思考、体味内核,这样就能形成多元解读平台,产生思维碰撞合力,让整本书阅读常读常新。

牵以津梁润书香,阅享课堂凝素养,以仰望的姿势,寻独特的风景,这是一种饱含责任与智慧的素养,这是一份浓缩热爱与执着的幸福,不尚空谈,潜心研究,不负使命,未来可期。

作者单位 西安市第六中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