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小学阶段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重在启蒙学生的道德情感。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为学生更好地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奠基。

《“接上童气”——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研究》编者强调:2001年以来,德育课程改革着力突破德育知性化与德育脱离儿童生活的现状,重构回归生活的德育课程。基于此,用生活事件组织德育教材成为统编教材编写的新策略。如何针对儿童道德发展的要求,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去满足儿童道德成长的需要?在《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品德与社会课程已由接受性学习向体验性学习转变。目前,体验是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一、引导生活体验,深化道德认知

道德内化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构成性要素。学生真实的生活就是最好的课程资源。《道德与法治》教材课文结构预设了引导儿童生活建构的教学目的,并通过关注生活、反思生活和超越生活的过程,使学生逐渐形成某种品德。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贴近学生的生活,最大化地找到学生学习的触点,并充分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遵循儿童成长与发展的生活逻辑与认知规律,创设真实有效的情境。最终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培养品格。

基于此,在三年级《父母多爱我》一课活动设计时,我仔细分析了学生的学情:他们都知道父母爱自己,但普遍对父母的爱体会不深。习惯被父母呵护,觉得父母的付出理所应当,并且还容易忽视日常生活中父母的付出,最终造成了他们缺少对亲情的发现、体会、感恩等后果。于是,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通过了三个“生活场景”的再现,引导学生去体验:一是走进生活,发现父母的爱。二是情感沟通,感受父母的爱。三是实践行动,体会父母的爱。

活动一,通过“回忆生活寻找爱、小组交流回忆爱、帮助同学发现爱、故事大会分享爱、幸福画面感受爱”等环节,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体验父母默默无闻的爱。在这样的生活情境创设中,学生也更容易被真实的感觉触动心灵,体会到亲情的可贵。

活动二,通过“朗读诗歌感受爱、学唱歌曲感受爱、升华情感表达爱”等环节,在情境创设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父母的爱,对接生活,联系自己,用诗歌、语言、图画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

活动三,做好课堂活动的迁移:从课堂到生活,让学生体会父母的不容易,发现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爱,敦促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用实际行动体贴、回报父母,进而增进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情感。

从课堂学习来看,以学生可感、可思的生活为原材料,通过真实的生活事件进行情境化创设,使学生感受真实,从而进一步实现学生理解道德、学习道德,促进道德成长的目的。

二、强化活动体验,促进道德成长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活动性课程。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技能、价值判断和能力以及对道德原则的领悟都可以在活动中生成。统编教材课文有一定的内在结构,课文常常由“活动园”“交流园”“知识窗”“阅读角”等组成。每个栏目可分为现场活动、实践活动、交流活动、阅读活动等。这些多是针对学生的,需要他们去观察、操作和探究。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注重为学生搭建自主道德学习的支架,学生只有通过活动体验,进入到自主道德学习的情境,才能有效展开学习。

比如,在进行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空气清新是个宝”的教学时,我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发现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可以为保护空气质量做些什么,更不知道在空气污染的环境里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基于此,我设计了“城市一周空气质量记录表”,并提前一周发给学生,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去了解居住地城市空气质量指数并做好记录。

在课堂学习中,通过学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的成果来看,学生在观察和调查中都知道了什么是空气质量指数和等级。关于如何根据空气质量指数做好健康防护的问题,学生也能从拒绝燃放烟花爆竹等生活实际,具体指出如何保护环境,进而提高空气质量的做法。这样的活动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了学生理解清新空气对美好生活的重要意义,也让学生懂得了“清新空气需要靠大家一起共同遵守与环保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道理。

统编版教材注重解决学生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活动体验教学要解决实际问题,就需要设计有梯度的活动,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引发学生与教材、与生活、与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学生收获情感体验,促进自身道德成长。比如,在授课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时,我让学生先说一说学校哪些地方需要排队,然后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现场体验要怎么排队。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的文明如厕排队和放学路队我们进行了现场体验,在体验中让学生懂得了排队是讲文明的体现。课后,我安排了实践活动,一是想让学生看看自己能不能自觉排队。二是让学生观察父母能不能做到自觉排队,如果父母做不到,自己该怎么劝说。从说一说到做一做,从自己到家人,从课堂到生活,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思考面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自主做出道德决定,最后实践道德决定的教学目的。

三、创新形式体验,趣化道德实践

好的活动体验可以保证学生主动且有效参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体验形式的多样性和有效性。低年级的儿童形象思维比较占优势,体验活动更要重视其自身的兴趣、经验、习惯,多采用游戏、绘本故事、表演等形式;中高年级可采用制作、调查、实践等形式。比如,在五年级上册“我们神圣的国土”教学中,为更好地达到“了解我国领土辽阔、地形多样、山河壮美,建立关注世界自然遗产的意识”的学习目标。我采用了调查和实践的体验形式。课前,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旅行经历,指导他们选择一个地方,从“出行方式、地理位置、环境气候、民俗文化、地形地貌、自然遗产”等方面完成调查表,课中让学生进行分享,课后以“行走万里路、感知山河美、树立报国志”为主题,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感受祖国的辽阔与美丽,了解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与民俗。

儿童生活的建构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我们还要注重教学与学校整体德育活动融合的体验形式。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欢欢喜喜庆国庆”“团团圆圆过中秋”的教学,可以与学校开展的节庆活动相结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全护我成长”可以与学校开展的“安全宣传月”“安全演练”等活动进行整合。五年级上册第三课“主动拒绝烟酒和毒品”可以与学校开展的“禁毒宣传”教育活动结合起来。

贴近生活,走进社会,教师要注重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借助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触动心灵,在情感体验中感受思政课的真正意义。比如,在学习二年级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三年级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时,教师可以把课堂学习与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参观新落成的科技馆、走进泥塑村、走进家乡的高科技企业等研学实践活动相结合,及时抓住这样的教育契机,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开展具体活动。让学生在参观体验中感受家乡的新变化以及文化民俗,增加其对家乡的热爱。五年级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可以和学校开展的参观革命纪念馆、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等教育活动联系起来,在活动中通过用眼看、用耳听的方式,了解党的历史,感受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精神,从而达到浸润心灵,促进道德生长的教育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建设,做“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不能成为形式主义,也不能是缺少心灵沟通和精神建构的某项活动。思政课教师要做一个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道德水平的道德学习者;要努力成为有深厚情怀、有真挚情感、能走进学生心灵的人;要站在以人为本的立场上,真正做到关注儿童的心灵成长,让德育的过程成为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过程。只有这样,才会有“亲其师、信其道”的良好师生关系,学生精神建构的体验过程才会成为可能。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浐灞第一学校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