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说:“语文教学的效果好不好,不只是看课内或考试。很大程度上要看课外,看是否培养了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对第一学段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因此,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丰富多彩的阅读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孩子爱上阅读时,书籍中的文字就会为他的成长指路,为他的人格铺垫。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我们不必教她们“如何”阅读,而应让他们去“渴望”阅读。阅读是教育的核心,学校几乎每一科的知识都是通过阅读来习得的。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并在今后的阅读中成为终身学习者,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阅读兴趣的保持与提升和教师有效的策略密不可分,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内容选择策略:知道读什么,为什么要读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第一学段学生应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因此,教师在内容选择上,要着力体现三个原则:儿童化原则、个性化原则、协同化原则。

1.儿童化原则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据主导。他们通常喜欢画面感强、语言浅显的故事,倘若能够轻松地读明白,顺畅地与人交流,那么兴趣的提升自然会水到渠成。作为教师,我们要在全面掌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进行推荐,实现从画面到文字的跨越,从识字到理解的跨越,从自读到交流的跨越。

如《爷爷一定有办法》《猜猜我有多爱你》《石头汤》《精灵鼠小弟》,注音版《西顿动物记》《昆虫记》,这些绘本既可以让学生借助拼音大量识字,又丰富了视觉,提升了认识,趣味性十足。

2.个性化原则

学生入学时的起点是不同的,我们要遵循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课内外结合的阅读得到相应提升。具体可以使用菜单的形式,让不同需求、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实现因材施教。针对识字能力较强的学生,我们可以推荐《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等文字性较强的书籍,能够借助拼音认读的学生,我们可以推荐《歇后语儿歌》《谚语儿歌》等系列丛书。菜单发给每个学生,让他们自主勾画想要阅读的书籍,发挥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渐进性。

3.协同化原则

个性化的阅读非常重要,协同性的阅读必不可少。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同样的内容,使整个班的学生实现阅读理想的突围,形成一个整体喜爱阅读的氛围。比如,我们可以选择一本共读的书目,从篇章到整本,从绘本到文本,从情节到故事,从阅读到悦读,开展系列化的阅读活动,实现共同提升。统编版教材中,有阅读专题模块:“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这是帮助学生循序渐进、掌握方法,做好亲子阅读的绝佳素材。作为教师,我们切不可使教材内容流于形式,应当按照既定课时,创造性地开展活动。

二、活动组织策略:知道怎么读,努力坚持读

离开了活动的阅读,如同无水之木,失去了很多色彩,也逐渐变得无趣。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通过活动体现学生的参与是非常必要的。在策划组织阅读活动时,我们要尽可能地做到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参与,并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将活动做出长效,做成品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学生心中扎根。在活动组织策略上,我们要着力体现三个原则:趣味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参与性原则。

1.低年级学生活动最重要的就是“有趣”。从一开始,教师就要帮助学生选择书本,每天坚持阅读,通过“荔枝”或者“喜马拉雅”等APP进行配乐朗读录制,同时发在班级阅读群中打卡。这样持续化、不间断的阅读行为会帮助学生形成习惯,同时也会使学生在展示中体会到多样朗读的乐趣。

2.阅读不是浮于表面的形式,而是深入内心的积累。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家长的力量,将若干个家庭分为小组,每周选择地点召开读书沙龙。以轻松的形式,交流近期读书感悟与心得,当然家长也需要和孩子共同进行阅读和分享。

3.现阶段,我们总是能看到学生制作的精美多样的读书小报、荐书卡等,但笔者认为形式的呈现固然重要,但参与的广度也必不可少。教师如果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适合不同学生需求的活动,那么学生也会乐于参与。

三、资源建设策略:知道和谁读,怎样有效读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推进,阅读资源较原来纸质化阅读也有了明显的改变。诚然,纸质化阅读对于学生的健康阅读效果明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及能力,但若是能够和多种资源相结合,无疑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打造四个结合的资源建设,非常必要。

1.阅读与聆听相结合:学生可以利用整段时间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听书,在无意识状态下汲取知识。

2.录音与展播相结合:教师可以选择一本书分配给全班学生,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形式编辑出来,予以发布。如果可以更进一层,待一本书全都录制发布完成之后,教师可以把所有语音课程制作成光碟,送给学生作为永久的珍存。

3.创编与绘画相结合:鼓励学生用词语创编故事、用画面描述故事、用情景剧表达故事。用自己喜欢的、擅长的方式去记录自己读书的片段与瞬间。

4.记录与积累相结合:建立家庭阅读表,记录孩子的阅读经历、感悟、心情、状态等,帮助他们看到自己阅读的轨迹,从而产生阅读的兴趣。

四、环境营造策略:知道在哪读,如何享受读

全方位为学生创建优质的阅读环境,让他们在浸润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全民阅读的推广,家门口的图书馆越来越多,这便是社会大环境的构建。而家庭和学校的小环境,离学生的认知更近、更容易使他们受到影响。在环境营造上,笔者建议体现五个方面的维度。

1.学校环境:建设“校园开放书吧”,播下阅读的种子。模块的布置可以分年级,也可以分种类进行。每个班要有个性化的读书区域。书籍的来源可以是学生从家里拿,做好登记、借阅,每学期一换。需要说明的是,教师要精心布置阅读区,并对学生进行爱书、护书的教育,让学生将阅读与文明素养的形成结合起来。

2.家庭环境:建立家庭阅读角,鼓励家长和孩子充分利用家里的书柜、书桌等共同布置阅读区域。提倡家长每天陪伴孩子在主题区域轻松阅读二十分钟。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讲一讲书柜里的书籍、最喜欢的书目,介绍“我的小书吧”,并录制下来在全班进行分享。

3.社区环境:挖掘社区和周边图书馆等资源拓展读书空间,协商举办各种阅读活动。

4.专题环境:通过策划“朗读者”等与电视节目相关的、学生喜闻乐见的阅读竞赛活动,营造日日读书、人人展示的氛围。也可以结合世界读书日、传统节日等契机,开展专题阅读与展示活动。

5.社会环境:协调广播电台、电视台,组织学生、家长走进各类节目,丰富阅读体验,照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展现阅读的魅力。

五、评价实施策略:有目标的读,确保有效果

坚持是世界上最难、也是最有效的事情。而评价机制恰是帮助学生做到坚持阅读的有效途径。

1.找准评价时机:阶段性评价和整体性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就是教师根据学生阅读情况进行奖励,建议低年级教师采用“代币管制法”,即以通过积累换取奖励的原则进行。如坚持一天记录一颗星,坚持五天奖励一枚阅读章……整体性评价就是要求学生将阅读的各类作品进行润色、选取,通过集册的形式进行呈现。如果学生的作品能够被选中,那么他的自豪感便会激发自身的阅读兴趣,从而将阅读内化于心。

2.注重评价内容:根据低年级学生特点,阶段性的物质奖励效果显著。奖章、奖状、奖品都会对学生产生激励。同时,和教师共同朗读文章,也是一种评价奖励方式,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及时评价效果:同一时间的阅读速度、阅读数量、阅读持续性等都要进行参考。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在阅读中形成的独特体验,利用每周一次的读书会,使学生充分交流,表达观点,并及时进行评价。

4.构建评价主体:应当使“他评”与学生自评相结合,公开进行结果展示。

总之,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形成,关乎其“终身阅读”的习惯养成。它需要社会、家庭、教师及身边每一个人的共同合力、一致发力,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才会取得阶段性进展。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