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培养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传统学科,担负着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任务。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途径,只有充满灵动思维的数学课堂,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学会思考、乐于思考、主动学习,进而发展思维能力。

一、借助有效提问,启迪学生思维

有效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怀疑,激起人的探究行为。近年来,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在教学中“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的提问策略、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已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规定栏目”。

1.教师设计有效的问题。有效提问的设计和运用决定着教学的方向,关系到学生思维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日常的课堂上“是什么”的判别型问题和 “怎么样”的描述型问题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 “为什么”的分析型问题、“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问题,更高阶的是“怎么想的”或“可能会怎样”的想象型问题。在这些不同类型的提问背后,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悄然进行,思维的火花随时迸发,课堂变得灵动高效。当然,提问不能一味求难,要关注学情和学习内容,让提问先激趣再启思。

2.引导学生提出有效问题。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所以对于课堂上学生的提问,教师应该给予更多关注,让“师问生答”转变成为“生问生答”,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低年级“看情境图找数学信息提问题”就是最初步且最有效的训练,要坚持不懈地练习并鼓励每个学生积极提问。

3.教师及时评价,提升提问的有效性。提出问题、分析讨论、解决问题,是课堂学习过程的一个闭环,一节课就是由一个一个闭环串起来的。借助提问,优化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正确,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会有进一步强化;回答不完整,通过教师的引导、同学的补充也能够及时完善有欠缺的认识结构。丰满每一个闭环,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贯穿始终,就是一节高质量的课。所以,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保护和维持好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积极提问、有效提问,及时的评价要以表扬为主,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想法,还要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

在数学课堂上,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提出有效的问题。教师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状态,依据学情,科学设计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学生能够借助丰富的数学元素,提出有效的问题,增强提问意识,逐步丰富和积累提问的经验,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提出另一个新问题,就像很多教师的全课总结环节经常会出现的三个层次:你知道了( )。你学会了( )。你还想学习( )。

二、 经历操作体验,发展学生思维

操作体验是数学学习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通过动手操作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有效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理解,培养学生思维。

在一年级学习“古人计数”一节中认识11-20时,学生体会了“满十进一”,认识了新的计数单位“十”和数位“个位、十位”以及11-20数的组成。对“满十进一”的体验借助摆小棒和拨计数器是最直观最有效的,要让学生体验把10根捆成一捆和个位上有10个珠子的时候就要在十位上拨1个珠子。学生手脑并用,动手操作的体验激发了思维的灵动。

在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组织小组操作活动,采用“生成式”教学,即让学生在思考、尝试、交流中顺利生成知识结论、活动经验,再一次验证自己的认知经验:三角形内角和是180°。通过尝试,学生找到了两种验证的方法:

1.破坏原有三角形——撕下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

2.不破坏原有三角形——把三个内角折成一个平角。

起初,学生只看着三角形静静地躺在面前,没有想到让三个角“动起来”,在教师的启发鼓励下,动手操作折一折、拼一拼,甚至大胆地撕烂了三角形,这一个个看似无意识的举动启发了思维,学生恍然大悟: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可以拼成一个平角,平角是180°。

另外,操作体验还可以有效拓展数学课程内容的领域,在发展思维的同时促进多种能力全面发展。五年级“展开与折叠”一课中学习正方体表面展开图之后会有这样的题目:

下列( )图形折叠后能围成正方体。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正方体表面展开图的规律,发展空间思维,教师可以开展“缝沙包”的活动,分为两步:一是设计沙包展开图,可以按要求设计为六个面有不同的图案;二是缝沙包,既有数学学科知识的操作体验,又进行了劳动教育,多方面发展学生能力。

三、留白学习空间,拓展学生思维

“留白”被广泛地应用于书画、诗词等领域,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在数学课堂上适当留白,让深度的学习发生在教师停止讲授时,让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习热情,给思维发展留出空间,让学习真实发生,让思维得到拓展和提升。

1.在合作学习时留白,让思考“飞”一会儿。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开展的学习形式,在合作中学生需要先有自己的思考,再通过交流形成思维碰撞、产生智慧火花。所以,在组织小组合作时,除了小组分工明确、教师适度指导,更要给予充足的合作探究时间。在交流之前,让学生有时间整理自己的思维,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合作探究才能有基础,才能更充分,才能达到拓展思维的目的。

2.在探究过程中留白,让思路更宽一些。 深度思考的发生需要给学生广阔的探究空间,学生在探究中引发思考、发现规律。所以,在探究活动开展中要给学生可探究的问题、多样性的结果,不要过早引导,更不要过多干预,给学生一片天地,适度留白,让探究和思考在一段时间内携手同行,这样学生的思维不断发散,许多的意料之外让课堂熠熠生辉。

“搭配中的学问”是三年级的“数学好玩”的内容,属于简单的排列组合类型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这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目标之一是“初步培养符号意识”。教学中2顶帽子和3条裤子的搭配结果需要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有的是实物简笔画,有的是三角形、圆形等简单图形,有的是A、B、C字母。一定有部分学生的表示方式达不到教师的预期,这时候教师万不可急于登场,就让“展台”空着,总会有学生在尝试中不断改进,这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

3.在应用拓展处留白,让思维得以碰撞。应用拓展环节都在一节课的尾声,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和思考,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所以,此处留白是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任思维驰骋,让思维碰撞。对于拓展练习,教师甚至可以不给出最后的答案,把这节课设计成“悬疑式结尾”。学生在课后还可以充分交流,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样的留白会让学习过程有独特体验,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课堂思维空间。

例如,“年月日”这节课的应用拓展练习题:判断下列年份,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1982 1949 1998 1900 2014 2016 2020 2200

对1900和2200两个年份的判断方法和判断结果就可以“留白”,让学生带着思考去争论、去验证,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思维能力得以训练和提升。

四、关注数学本质,引领学生思维

数学课堂需要学生在学习中有思、有获,感知数学知识的本质,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提升。“教什么”与“怎么教”哪个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更重要?答案显而易见。就像我们组织研学活动带学生去参观碑林,是领着学生在围墙外转一圈,还是把学生带到里面去听着讲解细细参观呢?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多关注知识的本质,让学生深入到知识的“内核”,触及学科的本质,弄清楚到底要“教什么”,不能只带着学生在“围墙外”绕圈。

认识厘米并学习测量时,经常一节课结束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强调“测量时物体的一端要对准0刻度”。如果在认识刻度尺上1厘米和几厘米之后,能够让学生感知测量的本质是要明确测量的长度中有几个单位长度,那么无论是测量铅笔的长、文具盒的长,还是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学生的思考会很直接: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尺子上0刻度之前的部分他还会去用吗?

还有求长方形的周长,本质就是求四条边的长度和。有了这根“指挥棒”教师只需要提一个要求:求出长方形的周长,比比谁的方法算得最快!学生定会千方百计地找简便方法,由于目标一致——求四条边的长度和,所以“(长+宽)×2”自然就出来了。

“核心素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方向标,小学数学思维型课堂是课程改革的必然产物。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就要实施小学思维型课堂教学,聚焦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以问题为导向,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组织开展操作体验活动,留白学习空间,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更多的机会;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让数学课堂激发灵动思维,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庆安小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