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生成往往能对一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令学生的课堂表现异彩纷呈,把整个课堂气氛推向高潮。然而,很多教师在“课堂生成”这一教学环节中,往往表现得不尽如人意。他们在备课中预设得精彩十足,然而在实际授课中却总是未能达到自己的期待。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在常规教学中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经过本人不懈的努力钻研以及虚心向身边优秀的前辈教师请教,这些年来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课堂生成的激活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将自己的心得与拙见,分享给各位教育同仁,望大家批评指正。

在我看来,一堂优质的语文课离不开精彩而又深刻的课堂生成,而这样的课堂生成则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的努力。对于教师而言,应该在语文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敢想敢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在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一方面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进行深入感悟,另一方面启发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和社会生活进行发散性思考。当然,必要的时候还应该鼓励学生既在平日加强课外积累和拓展延伸,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做到善于思考、乐于提问、敢于探究。在师生不懈的努力下,课堂生成自然水到渠成,课堂教学自然异彩纷呈,课堂教学效果必定大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必然会提高。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课堂有兴趣,才会有想法,才会为课堂生成提供可能性。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泉源。是啊!一旦有了兴趣的泉源,一切学习收获都将从可能变为现实,更何况是课堂生成呢?而这样的兴趣泉源,一方面需要学生自己去实践,另一方面还需要教师外在激发,使学生的兴趣成为自身内在的学习动力。拥有了这种动力,课堂生成自然水到渠成、呼之欲出。因此,教师应积极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里的兴趣既可能来源于好奇心、求知欲,也可能来自愉悦感、轻松感。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了,对整堂课兴趣盎然,自然就会带给教师及全班同学一些出乎意料的惊喜。例如,有一次我在执教《半截蜡烛》一文时,设计了分角色朗读表演的环节。学生对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很喜欢,在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将课文主人公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朗读表演后的体会感悟、回答都特别精彩,这难道不是学习兴趣带给课堂生成的魔力吗?

二、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大胆提问,小心求证

很多时候,抹杀课堂生成的人,恰恰是墨守成规的教师。学生天真烂漫的本性,在课堂一板一眼的讲授中受到抑制。有时候,学生在学习中会有奇思妙想,也会有个性疑问。这些独特的想法,有的或许偏离主题,有的或许毫无价值。但是,如果教师能用心去倾听,用心去揣摩,相信一定会得到激活课堂生成的灵感。这些灵感真正源自学生的天性,不仅唤醒了课堂生成,还将学生内心深处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并唤醒。

记得有一次,我在执教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时,在课堂结尾时问道:“同学们,学习了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又有哪些疑问呢?”学生在这个环节畅所欲言,即使有不懂的疑问,也是围绕着课文内容展开的思考。起初,我觉得自己这堂课还算比较成功。毕竟,我看到学生在课堂上都学有所获,还帮助学生解决了课堂上的疑问。这时候,有个淘气的男生问我:“老师,为什么小蝌蚪长大了不是大蝌蚪,却变成了青蛙?而小狗长大了还是狗呀!”这个问题还真把我问住了,当时在课堂上我并未向全班解释清楚,只是含糊回答说:“因为它们是不同的两种动物,所以成长情况有所不同。”事后细细想来,我这个大人从未有过这样的思考!这样的提问看似对于课文学习毫无意义,但是倘若我当时能够将这样个性的课堂生成充分利用起来,引导全班学生课下搜集资料、了解百科常识,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那岂不是更有课堂生成的价值吗?所以说,课堂生成的激活很多时候离不开学生的敢想敢说,教师应该更多给予包容和鼓励,或许在这一念之间,课堂生成就此发生,而且还很有意义。

三、组织和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讨论。或许这一次的交流,足以让全班学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而这小小的火花一触即发,大有燎原之势,令课堂氛围和课堂收获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例如,这学期二年级的一节语文课上,我正在教学生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起初学生兴致浓厚,手中摆弄着字典,按照教师指导的方法,将练习中的生字一一查了出来。可是,大多数学生一旦学会了部首查字法,查字典次数频繁了,兴趣就开始衰退了,课堂注意力逐渐分散,开始懒散起来。就在这时,班里有个学生喃喃自语地说:“部首查字法真麻烦!还没有一年级学的方法好呢!”于是,我灵机一动,顺势想到了一个凝聚大家注意力的方法,便大声说:“同学们,我记得大家一年级学过音序查字法,那今天我们又学习了部首查字法,到底哪个方法查字典更快呢?我们来比一比。”这个比赛一抛出,全班一下子沸腾了,大家又集中起了注意力,迅速投入到查字典的练习中。一边查字典,一边思考老师的问题,并且从中巩固了这两种不同的查字典方法,最后全班畅所欲言,还说出了不同查字典方法的优点和适用范围。

四、巧妙设计语文课堂教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结尾处会设计一个“拓展延伸”的教学环节,这样的构思本无可厚非,毕竟这也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一种表现,试图让课堂教学源于文本、基于文本,最终高于文本。然而这样匠心独运的设计,真的就达到了我们的教学预期吗?我看未必!我认为要想有良好的课堂生成,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结合文本、结合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感悟,这便是课堂生成的纵向延伸;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和社会生活来谈体会,这便是课堂生成的横向拓展。基于如此广度和深度的思考,学生的反馈表现和课堂生成又怎么会枯燥无味呢?又怎么会缺乏勃勃生机呢?记得,我在大学区跨校轮岗交流期间,曾在五年级授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通过指导学生理解诗意和朗读体会,使学生不仅对诗的内容了然于胸,还体会到了诗人杜甫的爱国之情。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创作时的内心感受,我还有意在课堂上补充了杜甫的生平事迹以及创作背景,并启发他们将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自身相结合,代入感情反复诵读。以此设计教学环节,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悟。果然,在我的引导下,学习完这首诗后,学生都抒发了自己独特的感悟和体会。很多学生还被诗人的爱国热情深深感染,联系自身实际和当今社会现状,发表的感悟都是肺腑之言。听了他们的发言,我也为之动容。这样的课堂生成不正是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吗?

五、做好课前预习准备和课外积累

无论是课前预习还是课外积累,都需要平日里学生踏踏实实地完成。试想一下:如果学生都没有课前认真预习,又怎么会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呢?又怎么能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或者发表独到的见解呢?所以说,预习得不到落实,课堂生成也就无从谈起了。课外积累是为课堂生成提供基础和准备的。因为扎实的课外积累,有助于调动学生丰富的知识储备,有利于发散学生开阔的思维。通俗地说,学生的课外积累就是他一切课堂生成的“营养品”。只有日积月累地汲取营养,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表现才能从量变转化为质变,这种变化就是课堂生成的激活。例如,我在执教二年级语文课文《难忘的泼水节》时,个别学生的预习准备超出了我的预期,他们竟然还在课前了解了许多周恩来的生平事迹。他们仅仅只是二年级的小学生啊,竟然会有这样认真的预习准备,这令我着实倍感惊喜。正因为有这样充分的准备,当时的课堂生成才特别精彩,学生不仅对泼水节有了初步的感受,还对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以上是我针对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激活谈自己的一点见解。成就语文高效课堂,必然要激活课堂生成,这需要我们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敢想敢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积极引导点拨,使学生的思维在广度与深度的挖掘中拓展延伸。另外,还需要充分发挥课前预习和课外积累的重要作用,为语文课堂生成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课堂教学的探索与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重而道远。为了成就语文高效课堂,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一直都在前行。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东城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