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助推器。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教育的过程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小学阶段不仅是基础知识的积累期,也是良好行为习惯、学习方法的关键养成期。这对学生中学阶段,甚至一生的学习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抓好小学阶段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在低年级阶段就用心设计、精心培养,现将实践经验和思考分享如下。

第一,让学生明确要养成哪些好的习惯,然后助力全班学生逐项完成。好习惯的内容条目很多,学生不可能都很快养成,我将这些习惯按照学生的身心特点分学期、分步骤,按照由简到难的途径规划完成。

如对于新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我们不能马上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沟通协作的好习惯,因为他们这个阶段最需要的是先适应小学生活,从各个方面迅速进入小学生的角色。在一年级的前两个月,作为班主任兼语文教师,我的目标是让学生养成规律的作息和良好的课堂纪律,并将这两项好习惯的阶段性目标告知学生及家长,家校合力共同完成培养任务。看似简单的两项好习惯,其实细分起来内容很多。比如,规律的作息就要求学生和家长规划好早上起床、洗漱、吃早点、出门上学的时间点,晚上家长督促孩子养成早睡的好习惯。良好的课堂纪律则是让一年级新生对上下课铃声响起后自己的行为有明确的认识,下课喝水上厕所,上课小手背后坐端正……在这一阶段,一年级新生会在习惯培养期内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往往内心清楚要求,但是却无法做到知行合一,此刻教师还需要耐心引导和示范,逐个地去关心指导,这样才能夯实学生的良好习惯。

第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积极的、正面的评价作引导,树立身边的“小榜样”,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共同进步。低年级的学生特别在意教师的评价,教师口头的简单表扬都能让他们高兴好久。因此,我在习惯养成教育中很喜欢表扬学生,但不是简单地说一句“你真好”“做得真棒”,而是会具体描述学生的行为如何好,好在哪里。让其他学生都知道我为什么表扬这个学生,进而为他们提供一个潜意识里的行为导向。

比如,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特别踊跃,个个都举起了小手。但我最多只能让几位学生回答,部分没有回答问题的学生就会窃窃私语。这时,我不会点名批评那些说话的学生,而是会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专门选几位认真倾听的学生进行表扬:“林同学和王同学在别人回答问题的时候能够认真倾听,这样既尊重其他同学又维护课堂秩序的好孩子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老师也相信我们班的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这样的好孩子!”在多次类似的表扬和激励下,学生逐渐养成了课堂上认真聆听,尊重同学、维护课堂秩序的好习惯。实践证明,正面的表扬引导比直接批评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所以,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教师要用合适的语言和行为走近学生,多表扬多引导,在班级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氛围。

第三,多种形式做好家校沟通,利用家校合力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多家长曾反映,学生在家里写作业不如在学校写作业效率高,就连坐姿都不正确。这样的现象很普遍,因为学生在学校的集体学习生活中会特别注意自己的形象,也很在意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而一回到家,没有教师和同学的关注就会容易放松,而且也不自律。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家校携手,共同促进良好行为习惯在学生内心扎根。我每两个月发放一次“学生好习惯养成家庭表现问卷调查”,让家人对学生行为做出客观评价,还开展“亲子好习惯养成打卡”等活动,尤其是在寒暑假期间,我会和家长全力配合,让学生在学校养成的书写工整、遵守秩序等良好行为习惯得到保持。在家校合作中学生会更自律,好的习惯也会扎根学生内心,成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外在体现。

我们要明白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抓好低年级这一宝贵的习惯养成期,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好习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 陕西省神木市第六小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