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管理,施良方将其定义为: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也有许多学者将其分为课堂环境管理、纪律管理以及教学管理。笔者认为,纪律管理是环境管理和教学管理的前提,是教学任务达成最基本的保障,因此,本文探讨的课堂管理是指课堂的纪律管理。

七年级是学生由小学升到初中的第一个学期。在这个阶段,学生面对的是新环境、新老师、新同学。因此,对于任课教师而言,这一阶段的课堂管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是很重要的。它能为学生的成绩以及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七年级的课堂管理模式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三种:霸权式、放任式和民主式。

霸权式课堂管理模式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管理学生时,使用刚性的指令和威慑,硬性规定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学生只能顺应并听从任课教师规定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课堂纪律等,但这样的课堂会使学生一直处于教师的主导和引领中,课堂气氛也会较为沉闷和消极。放任式是指教师对课堂的管理较为自由散漫,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进行学习。民主式课堂管理是指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制订班级中的规章制度,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较为轻松,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等原因,这样的课堂秩序并不能长久持续下去,也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管理模式。

美国教育管理学者布罗菲说:“出色的课堂管理不仅意味着教师已经使不良的行为降到最低程度,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并能在不良行为发生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而且意味着课堂总是持续着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整个课堂管理制度,都是为了使学生参加有意义的学习活动。”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样出色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七年级课堂纪律管理呢?助推式的课堂纪律管理方式将会是所有七年级教师共同学习的一个理念和一种管理策略。

1.助推式课堂纪律管理核心概念

助推理论是由美国学者理查德·塞勒提出的,助推的原意是用肘轻推的意思,与推动有截然不同的寓意。查德·塞勒指出人们在进行抉择时,可以通过助推而不是强制的方式来影响决策。任何一种利用人们在进行抉择时的不理智倾向或行为偏好,以积极的方式影响人的决策及行为的事情,都可以归为助推。课堂纪律管理过程中,面对学生的不理智倾向或者行为偏好,教师如果能够以积极的方式来影响其行为及决策,将会改变现有的霸权式、放任式和民主式的课堂纪律管理模式。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龙宝新教授指出:“课堂助推的实质是教师借助课堂行为相关的方式,帮助学生自主自然地做出符合课堂要求的课堂行为。以此弥补传统课堂‘要么依赖强制性纪律禁令或者指令来削弱学生主体性的意识与行动,要么依赖道德说服来增加教师课堂管理的成本,迫使学生在意识上接受教师的行动建议’的缺陷。助推式课堂是‘基于课堂助推的理念与手段,借助学生行动情景重构的方式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课堂选择,进而提高教师课堂管理效能’的一种课堂管理方式。”龙教授这里说的“强制性禁令或者指令”属于霸权式的纪律管理方式,“道德说服”属于民主式的纪律管理方式。助推式的课堂管理方式有助于改善现有的三种课堂纪律管理方式的弊端。它是以学生课堂上违反纪律的行为活动为具体背景,通过教师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进而使其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的目的。

2.助推式课堂纪律管理模式的理论依据

(1)行为活动中的“自动驾驶状态”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伯特·西奥迪尼说:“人类大脑对于反复性的行为会进入一种自动驾驶状态,这让人类放松了警惕,放弃了对正确行为的思考。这些习惯一旦养成则很难改变,尤其是当这种行为引发的负面效应不能在短时间内显现时,人们将难以顾及这些行为的对错。”学生在课堂上违反纪律的行为,在七年级阶段如果养成,将会对其今后的学习造成很大影响。更有甚者,这种违规行为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养成了,所以想在七年级阶段改正恐怕一时难以完成。但是,只要开始改正学生违纪行为中的“自动驾驶状态”,通过教师的助推,违纪行为就一定会转变成好的行为方式。

(2)“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指人们对一个客观上相同问题的不同描述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决策判断。框架效应的概念由Tversky和Kahneman于1981年首次提出。它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运用也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关键不在于说什么,而在于怎么说。七年级的学生在步入初中之后,心理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依赖性向独立性过度,从“自我朦胧”向“自知之明”过渡。他们开始有自己的见解,不再满足于家长、教师的思想灌输,也不愿意做被动的服从者,而是力求成为主动的探索者。七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对话活动、小组活动、表演活动时,往往会出现“无驾驶状态”的小动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何纠正学生的行为,如何使用恰当的语言使之转化为正确的课堂行为尤为重要。它直接决定着学生的课堂纪律情况、学生后续的学习兴趣,以及教师教学的目标达成情况和新课标要求的全面育人的目标达成情况。

3.助推式课堂纪律管理策略的运用

助推式课堂纪律管理运行的范式是:“研判‘无驾驶’的行为——情景模式下的‘框架效应’——助推式方法的运用——等待行为转变。”研判“无驾驶”的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分析和判断学生的行为属于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不良习惯等。情景模式下的“框架效应”需要教师判断在具体的课堂情景下,应该选择哪种说话方式以及教育方式。助推式方法是针对学生的违纪行为,教师可以学习或者使用的管理方法。等待行为转变是指在学生违纪或者课堂纪律欠佳的情况下,教师通过助推方式的运用之后,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等待他们有所变化。

(1)建立最高级别的“心理账户”

七年级的学生在刚入学时就对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充满了期待,同样也期待自己能给老师、同学留下好的第一印象,所以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在课堂上给每一位学生建立最高级别的“心理账户”。最高级别的“心理账户”是指教师要在自己的心里对每位学生的成绩、学习习惯等都定位到最高,并进行打分。在建立了最高级别的“心理账户”之后,学生如果在课堂上发生了违纪行为,教师就要对其进行重新打分,并给予一定的暗示。学生为保证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位置分不掉落,暗示之后学生就会马上改正不良习惯,从而认真听讲,规范自身的行为。

(2)善于利用“关键”信息

七年级学生是初中初始年级,学习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如果在课堂上一些学生的学习行为不按照教师要求的来完成,或者故意与教师的方法相悖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关键”信息。这里的“关键”信息是指一些来自权威学者、文献或者关注度高的信息,是学习者自身确切感受到的或者之前学生利用这种学习方法具有明显成果的案例,又或者是教师自身的学习经验所得……

(3)民主式+“马太效应”

教师在课堂纪律管理方面可以在起始阶段征求学生对管理制度、规则、奖惩方式的意见,并与学生共同探讨在课堂上如何做才是好的、值得肯定的行为。以这样民主式的方式共同探讨“优秀的表现形式”的行为,可以使学生朝着优异的方向努力,给予了学生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民主式的课堂纪律规范制定好之后,教师可以以“马太效应”来鼓励学生,这样学生就会通过某一方面的成功和进步产生自豪感,从而在更多的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4)创造“从众效应”的氛围

管理学当中的“从众效应”是一种追随别人行为的常见心理效应。助推理论中,当人们身处选择架构时会受到从众的犀利影响。教师在进行课堂小组活动、表演活动时,如果纪律出现混乱,创造积极的“从众效应”氛围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在进行活动时,如果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积极认真参与,那么平时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也会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七年级学生的“从众”心理相对其他年级的学生会更加突出,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积极的“从众”心理,创造更多积极的“从众效应”氛围。

助推式课堂纪律管理是“教师借助一切可以影响学生行动方向的情景因素,重构学生课堂行动的‘选择架构’,促使学生自然做出符合课堂管理意图的预期行动”的课堂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七年级课堂纪律管理方面的使用,比霸权式、放任式及民主式的管理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教师管理能力的提高。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附属大学城学校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