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数学课,有的课堂上学生目光呆滞,思维游离,昏昏欲睡。但有的课堂上学生却目光如炬,眉飞色舞,兴致勃勃。而造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课堂氛围和效果的根源正是在于教师,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课堂的灵魂,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让学生爱上课堂。

一、乐观开朗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需要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数学学科思维含量大,逻辑性强,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如果教师不能给予积极的引导,势必会让其产生畏难情绪,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对数学失去信心。有些教师喜欢给学生贴标签,当学生答错一道口算题,就评价学生的计算能力差;当学生一句话没有表述完整,就评价学生表达能力差……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努力解决,而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和困难问题一起“打倒”学生。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无论答案正确与否,都是学生个性化思考的结果,教师应给予积极的评价。有时候学生错误的答案往往是课堂重要的生成资源,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和运用,就能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之间本质的区别和联系,从而达到清晰明理、深刻学习的目的。

二、风趣幽默

女教师可能天生就比男教师在学生面前多些亲和力,小学生一般更喜欢温和柔美的女教师。那么男教师该怎样吸引小学生呢?风趣幽默不失为一件法宝。在面对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时,教师可以用幽默的语言化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有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的数学老师上课十分有趣,他在讲角的时候说,周角就是皇帝,掌管着整个江山,而平角的权利就小了,他只掌管半壁江山。在学质数与合数时,老师在白纸上给我们画了一个鸡蛋,整个鸡蛋代表自然数,然后在蛋青的位置写上合数,在蛋黄的位置写上质数,在空白的位置写上1,因为自然数中,只有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下课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沉浸在数学课里呢!”

除了语言的幽默,教师还可以巧妙改编例题,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江苏省的王俊老师在面对“鸡兔同笼”问题时,设计了这样的故事情境:一群鸡和一群兔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些可爱的动物为了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吃饱喝足之后跳起一种特殊的舞蹈,它们一会儿把所有的头伸到笼子外面“瞧,我们一共有35个头”,一会儿又把所有的脚伸到外面“再瞧瞧,我们一共有94只脚”。现在,你们能帮着算一算,一共有多少只兔?多少只鸡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瞬间被点燃,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思维异常活跃,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三、博学广识

课改之前,我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而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一桶水”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现在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我们正处于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学生的知识来源很广,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就很难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例如,“全景式数学教育”研究团队推出了一节课——小数的意义。在谈话中,学生提问:“小数在英文里叫什么?”这个问题提得实在意外,看似也与数学毫无联系。教师不慌不忙地引导学生上网查找小数的英文是“decimal”。到这里,教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让学生把“decimal”再翻译回去,结果是“十进制”,学生倍感惊奇。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把“十进制”和小数进行链接,明晰了小数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这节课好评如潮,如若不是执教老师博学广识,哪敢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跨学科的知识,又怎么会有如此精彩、深刻的课堂?

四、思维敏捷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数学课堂要以生为本,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虽然这种“生本课堂”看上去是学生做得多、说得多,教师讲得少,但实际上它比传统课堂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这样的课堂是变化的,教师预设的教学计划可能随时需要调整。这就要求着教师课前要认真研读教材,并且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运用敏锐的目光和机智的大脑进行恰当处理,如此才能轻松驾驭课堂。

如在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下册49页例2时,教师是这样呈现的:出示例题“春风小学有37个班,平均每班有48人。一顿午餐为每人配备一盒酸奶,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例题条件和问题。

师:怎样列式?

生:37×48或48×37

教师将两个算式板书到黑板,要求学生自己尝试计算。接着,教师巡视学生作业情况,随即将两个笔算竖式写在黑板上,然后,教师让学生上台讲解自己的算法。

生:我先用7乘以48,等于336,6与个位对齐。

师:336表示的是什么。

生:表示7个班需要酸奶的盒数。

生:我再用3乘以48等于144,因为3表示的是3个十,所以结果与十位对齐,表示1440。

师:1440表示的是什么?

生:表示30个班需要酸奶的盒数。

生:最后将336和1440加起来,就是37个班需要酸奶的盒数。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法,并进行巩固练习。直至下课都未处理算式(一)。下课后,执教老师给出解释:列算式是我没处理好,直接把37×48板书出来了,等到我画图时才发现,只有用48×37才能结合图解释算式意义,所以算式(一)我就没处理。

义务教育版教材中对乘法两个乘数的顺序要求严格,37×48和48×37表示的意义完全不同,前者是48个37,后者是37个48。但是课标版教材对乘法的意义进行了重新界定:乘法算式中两个相乘的数都称为“因数”,不作“被乘数”和“乘数”的区分。教材编者认为:在数学上,当一种运算具备可交换性时,则各个元素在运算中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孰前孰后无关紧要,故乘法运算中区分“被乘数”和“乘数”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二者在运算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是完全对等的,所以根据“几个几”来列乘法算式时,两种列法都是正确的。如解决“3个5”是多少这个问题时,列乘法算式3×5和5×3都可以。又如,3+3+3+3+3+3=18,改写成乘法算式时,3×6和6×3都是正确的。

由于学生有了这样的认知,所以在面对课本例题时会出现两种算式,即48×37和37×48。那么问题来了,怎样给学生解释37×48笔算竖式的意义呢?我们还是要回到情境中。第一步8×37的意义,就是每班先分8盒,需要296盒。第二步40×37就是每班再分40盒,37个班需要1480盒。第三步将296与1480加起来,就是37个班一共需要的酸奶数量。殊途同归,两种解决问题的办法都是根据乘法的意义,先分再合,将未知的转化成已知。总之,教师在教学数学课时,要善于运用学生的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问题解决策略之间的联系,进而实现深度学习。

五、真心热爱

优秀的数学教师都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那就是热爱:热爱学生,热爱教学。爱学生才能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把他们当成鲜活的生命去尊重、去呵护。只有真正热爱数学教学才能潜下心来,研读教材、研究教法,提升专业技能,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打造理想的数学课堂。吴正宪老师堪称爱学生的典范。在一次大型的公开课活动中,课前吴老师发现一名学生一直站在门口走动,又不敢进来,于是问其他学生:“他是谁?”学生异口同声说:“他是差生!老师没让他来,是他自己偷着跑来的。”吴老师听了十分吃惊,立刻邀请这位学生一起上课。课后,吴老师找到这个班的班主任,真诚地与她进行了沟通。一年后,吴老师收到了那名“差生”的100分数学试卷和一封充满感激的信……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对待个别学困生,即使我们不能唤醒他的灵魂,也应该保护好他,让他不受到伤害,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幸福的学习历程。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师若能真心地爱学生、爱数学,一定会收获职业生命的价值与快乐。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与其用教师的权威逼迫学生被动地、不情愿地跟着自己走,不如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用自身魅力吸引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跟着我们去探索、去思考。我始终相信,一个有魅力的数学老师定能带出一群有魅力的学生!

作者单位 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教研室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