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里大秦岭,五千年中华史。从中华远古文明起,莽莽秦岭就是中华大地一座不可逾越、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文化高峰和精神高地。在中国自然与人文地理中,秦岭不仅是南北分界线,还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孕育地和塑造地。

一、课程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大秦岭》曾引起广泛关注。2018年11月,《大秦岭——中国脊梁》百米长卷落户咸阳机场航站楼大厅,向世界展示了秦岭的厚重历史和文化底蕴。众多陕西人自觉挖掘秦岭文化内涵,拉开了保护秦岭、传承秦岭文化的序幕。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以积极的心态鸟瞰秦岭,用文化积淀解读秦岭,让一代代陕西人传承秦岭文化,书写秦岭壮丽的华章。

基于这种认知,西安高新第四小学在各级领导的统筹组织下,积极带动教育联合体成员校,结合各校地域资源优势,开启了名校+“秦岭沐歌”课程的研发与实践,旨在使学生切身感受大秦岭最辉煌灿烂的历史,感受华夏龙脉的气魄,养成“自尊自信、豁达乐观、包容进取”的生活态度及优良品质。

二、课程概要

“秦岭沐歌”是以唐诗宋词为核心内容,以“晨间课程”为主要呈现形式,融文学、历史、音乐、舞蹈、影视、书法、美术、民风民俗等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践课程。课程实施两年来,师生充分地了解了与我们咫尺相望的大秦岭,感受了秦岭的雄壮浑厚,体验了秦岭的高耸巍峨,传承了秦岭饱经沧桑的褶皱里所蕴含的最深邃的文化基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该课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一)共读共情,注重仪式感

该课程以诵读描写秦岭的诗词为核心,并不要求学生精确地理解诗歌内容,而是让学生在文字、画面、音乐所营造的文化氛围中学习秦岭辉煌灿烂的历史。这对学生来说,是无声的滋养,而不是强硬的灌输。

(二)学科融合,注重多元性

该课程既注重打破学科壁垒,跨界多元整合,建构着眼于“全人发展”的校本课程,又侧重于帮助学生认知秦岭的历史文化、农耕文化与地域文化,充分利用丰富厚重的陕西历史文化,向学生介绍秦岭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与作用,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必然要追溯、了解秦岭的起源与环境变化,这样学生就能从中认知秦岭的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的规律。

同时,本课题对教师专业成长、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以及校园品牌的打造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课程目标

(一)师生共同学习

通过师生的共同学习,让学生感受华夏父亲山——大秦岭最辉煌灿烂的历史,了解大秦岭所具有的生态特点与人文优势。

(二)发挥课程的综合育人功能

让学生走进秦岭,研究秦岭,将秦岭海纳百川的气度植入学生的心里,使学生形成“自尊自信、豁达乐观、包容进取”的生活态度与思想品质,最大程度地发挥课程的综合育人功能,并助力“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落地。

(三)丰富课程资源

我们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导,开发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儿童课程,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挖掘了“+校”地域文化,打造了高新四小名校+“特色‘国粹+’课程体系”,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高品质的校本课程。

(四)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

课题组教师通过研究,积极转变、更新了教学观、教育价值观、学生观等,提高了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对学校建设一支阅读型、学习型、研讨型的教师队伍有着很大的作用。

四、课程实施

(一)创建秦岭文化长廊,营造以“境”育人之氛围

我们把教室及教室外的走廊布置成了一个秦岭文化的天地,将秦岭主要山脉按照海拔及走向等顺序绘制成长卷,标明有关山峰的经典诗文或历史事件,努力为学生呈现出一幅大秦岭的全景图。文化长廊直观地将秦岭的生态、生物以专题的方式展示了出来,让学生感受大秦岭厚重的历史和勃勃的生机,其中还悬挂了有关秦岭的诗词,点缀着儒释道文化,学生可以每天与之对话……通过这种环境氛围的创设,学生仿佛置身于这座王者之山,他们对秦岭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开展共读共写活动,形成以“文”育心之样态

课题组教师系统地阅读了与秦岭相关的书籍,观看了相关影像资料,全面地了解了秦岭的特点,有效掌握了课程的内核,系统整理、精心挑选了具有典型代表的诗歌12首、书籍5本、纪录片2部,编辑成教材,制订课程实施计划。师生晨间吟诵诗词,午后读书观影,暮省书写感悟,共同徜徉于秦岭山水、历史、文化之中。

(三)学科多元整合,构建以“全”育“美”之课程

1.共舞黎明——诵读秦岭诗词

清晨,师生共同诵读古诗词,用古诗词开启新的一天。《登太白峰》《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咏华山》《商山早行》……教师与学生一起朗诵,一起感受,一起陶醉,一起激励。在诵读中,教师用自己的热情调动了学生的激情,师生以崭新的、富有活力的精神面貌迎接着新的一天;在诵读中学生形成了博爱而团结的品质。

2.印痕之美——刻写秦岭印象

大秦岭隐藏着艺术之美的密码,是艺术创作的根基和源泉。“印象秦岭、印痕之美”课程是学校艺术组立足“秦岭沐歌”校本实践,积极推进的新儿童版画课程。艺术组的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秦岭山水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大秦岭的魅力,大秦岭的山水既是自然之水,又是人文气息之水、诗情画意之水。

康靠鹏老师指导学生创作了“印象秦岭”百米长卷图,作品包含有描写秦岭七十二峪的古诗词、秦岭名山、秦岭四宝等书画元素。学生在享受儿童版画带来的乐趣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审美情趣和地域自豪感。

3.打通生活——触摸秦岭脉搏

为了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课程、感受课程,课程组教师努力将课程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并精心策划研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学习兴趣。我们利用周末时间让学生去秦岭走走,了解秦岭的丰富宝藏;游华山、游朱雀森林公园、游金丝峡、游楼观台等,学生对秦岭有了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原来,这就是秦岭!原来,我与秦岭这么近!此外,学校还围绕课程,根据学情,分阶段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我爱大秦岭”主题手抄报评选活动,“最美秦岭”摄影活动,“我和秦岭”调查活动。让学生深入秦岭,了解秦岭的生态状况和水质情况,观看《大秦岭》纪录片后,完成观后感——《我的父亲山》……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切实亲近秦岭,感受秦岭。

4.歌咏舞蹈——抒发秦岭爱恋

音乐组教师利用音乐课时间,组织学生观看秦腔,让学生感受秦人的豪迈之情;学唱《山居秋暝》,让学生在南山的美景中探寻音韵之美;学跳《大风舞》,让学生在铿锵的音乐中体会秦人的豪迈,将秦岭文化化于无形,润泽学生的心灵。

五、课程辐射

在高新四小“秦岭沐歌”课程组的引领下,联合体内众多“+校”也开启了秦岭文化相关子课程的研发与实践。“+校”结合自身地域特色文化,推出并打造了自己的校本课程。例如,高新第三十五小学的“柳塬沣水”,高新第六学校的“诗说终南”,高新第四十七小学的“暮鼓望贤”等课程。相信在高新四小的带动、引领下,“+校”的特色课程内涵会不断发展,为学校课程质量的提升助力。

课程的丰富决定了生命的丰富,课程的卓越决定了生命的卓越。两年来,随着“秦岭沐歌”课程的深入推进,学校的课程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9年,学校在西安市校本研修培训活动做了课程展示,各大主流媒体进行了主题报道,“秦岭沐歌”原创诵读节目在西安市2020年“中国梦·爱国情·成才志”中华经典诵读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成为陕西省小学组唯一入围全国总决赛的节目,并在网络直播大赛中获得2020年中华诵经典诵读大赛二等奖。2020年10月,“秦岭沐歌”课程获得全国新教育研究院卓越课程的殊荣。

一城古韵,满目新风。西安这座城市的文化资源得天独厚,我们将借此进一步细化课程实践,在更加广阔宏观的视域下构建高新四小“名校+”校本特色课程体系,让这片土地——这个学生生之、长之的城市,在其生命中重新复活,延续传统,继往开来,与学生当下的生命相挈合。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高新第四小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