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三个课堂”建设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作者:贾轶昊
发布时间:2021-07-15 16:24:40 来源:教师报
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教育改革。“三个课堂”作为陕西省教育厅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所做出的陕西回答,是构建优质均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和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陕西设计、陕西品牌,也是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堂改革总要求、推进陕西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
对西安而言,“三个课堂”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五育并举”全面育人观的有力抓手,是办人民满意教育、推进教育强市建设的重要举措,必须在全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扎实推进“三个课堂”建设,先行先试、善作善成,做好西安实践,形成西安经验。
“第一课堂”突出知识传授,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课堂”强调规范化,侧重于知识传授,体现了国家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性、组织性和系统性。要求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把教学的立足点、课堂的支撑点放在学生核心素养养成上,提升教师“教”的艺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构建高效课堂。
一是夯实硬件基础。西安市坚持高起点建校,按标准配齐功能部室,2020年全市已建成投用学校195所,新增学位19.4万个;2021年秋季开学拟投用学校126所,新增学位10.8万个;2022年秋季开学还将建成投用学校116所,计划新增学位10.5万个,为“第一课堂”夯实硬件条件保障。
二是强化人才支撑。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对“第一课堂”至关重要。2020-2022年,全市计划招聘教师2万名以上,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求。2020年已招聘教师7833名,2021年计划招聘教师7600名。市级财政每年列支4000万元,实施《校园长领导力提升计划》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计划》,2021年计划培训校园长教师20万人次以上,推动校园长教师管理能力和教学水平“双提升”“双进步”,打造适应“三个课堂”教学需求的专业人才队伍。
三是提升教育质量。“第一课堂”是提升教育质量的主渠道。西安市深入实施“三名+”工程,全市已组建“名校+”教育联合体1460个,覆盖学生111万人,组建“名师+”研修共同体1551个,“名校长+”领航研修共同体60个,并投入15.2亿元对202所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进行全面提升,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保证了“第一课堂”的质量效果。下一步,将紧扣课堂教学主阵地,深入推进“课堂革命陕西行动”,开展好中小学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精品课程等系列活动,优化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构建体现学校育人特色和强化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深入推进“新优质学校成长计划”,确保2021年重点提升的220所“新优质成长学校”秋季开学前取得明显实效,办越来越多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持续推进“三名+”工程深化升级,为“第一课堂”高质量实施输送越来越多的优质教育资源。
在西安好课堂活动中,曲江南湖小学将生命教育融合课堂搬到曲江池畔。
“第二课堂”突出能力养成,提升综合素质
“第二课堂”突出个性化,强调通过功能部室、音乐体育场馆、社团活动、文化走廊、品牌活动等,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得到多元全面发展。
一是扎实推进“五育并举”。不断强化“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突出智力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建立市级学生体育运动项目训练基地,举办好中小学生各项体育比赛,持续开展中小学生艺术展演、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强化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二是深入实施“五项管理”。全面落实五项管理要求,作业管理突出减负增效,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睡眠管理突出时间保障,确保学生睡眠时间充足;手机管理突出严格规范,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读物管理突出育人功能,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体质管理突出以体育人,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打出一套服务学生成长的“组合拳”,保障“第二课堂”高质量实施,为学生提供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三是优化中小学课后服务。目前西安市已有1064所中小学校实施课后服务,占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76%;参与学生47.35万人,占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45.6%,9月底实现中小学校全覆盖。下一步,西安市将不断优化课后服务,着力打造一批精品多元优质的“第二课堂”,满足学生及家长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第三课堂”突出人格塑造,提升品格修养
“第三课堂”强调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发挥研学旅行、爱国主义、劳动教育基地综合育人功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沟通能力,使更多的社会知识、社会经验、社会文明入心入脑,达到学思知行的融合统一,为学生终身成长奠基。
一是持续打造研学旅行“西安品牌”。西安市作为全国首批研学旅行试点城市之一,已创建国家级营地、基地8家,省级研学基地30家,市级研学基地20家,仅2021年上半年参加研学学生达27.68万人,初步形成了具有西安特色的研学旅行模式。下一步,西安市将持续发挥好西安市校外综合实践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利用研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基地、文化博物馆等大众化教育教学训练场所,打造更多的精品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看、学、行、思和环境情境介入中学习提高,让核心素养在“第三课堂”落地,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是积极探索具有西安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西安市目前已创建市级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中心3个、命名市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学校122所。未来将持续推进劳动教育特色发展,再创建一批劳动教育实验学校(单位)、劳动实践教育特色基地(营地)作为“第三课堂”载体,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优化学生劳动素养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提升劳动实践教育效果。
三是构建具有西安特色的监测评价体系。加强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建设教育咨询专家库,持续发挥高校、科研院所、教科研机构智库作用,对县域教育质量、学校办学质量、学生发展质量开展综合评价,探索构建“国家监测评价+西安特色监测评价”体系,切实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让“三个课堂”在西安真正落地落实、落出成效。
(作者系西安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