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艰辛奋斗历程的生动体现,革命文化集中体现了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对激励全党全国上下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我们更应该发挥革命文化对青少年的教育功能,进一步增强青少年的爱国爱党之情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归属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蓬勃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可歌可泣、苦难辉煌的革命史,也是一部勇立潮头、顽强奋斗的青年成长史。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也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引领、凝聚了亿万中国人民力量的伟大社会革命,需要文化因素发挥思想动员、精神支撑等功用。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高度内在统一性的意蕴源流、深刻内涵和价值目标,是一种浸润内心的精神力量,更加具备情感温度,能切实从心灵深处打动和感化青少年,促使其自觉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大局意识、底线意识,从而全面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跨越前进道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

据统计,在教育部统编语文教材中,小学40余篇、初中30多篇课文体现了革命传统教育。《朱德的扁担》《为人民服务》《黄继光》……一个个革命人物鲜活生动,一篇篇课文意味深长,革命传统教育在统编教材中得到加强。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也融合了较多革命文化资源,在五年级下册还有专门的革命文化主题单元。革命文化也是高中历史教科书近现代史部分的重点内容之一。教育部印发的革命传统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更是进一步指导了学校铸魂育人、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革命文化题材可以分为四个领域,即国家、政党、榜样和民族精神。国家包含:国旗、国歌、国土等;政党包含:革命领袖,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榜样包含:英雄、模范等;民族精神包含: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革命文化题材类内容因年级的不同,在教材中呈现的方式也不同,体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经历了“精心编、严格审、不断改”而选入教材的课文,真正达到了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统一。要使这些内容真正起到育人的作用,广大教师就需要认真钻研教材,重视发掘其思想性,并与文本建立关联。教师不应该只把思想教育的着力点放在最后得到的结论上,而要能带领学生经历获得这个结论的过程,让学生乐于接受。教学中,切忌让学生顺着教师的暗示,口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样;要尽可能减少那种讲读文本之后就“受到什么教育、受到什么启发”等生硬、空洞的教学模式;摒弃在讲课结束时让学生讲几句口号式感悟的形式主义的教学。

青少年作为中坚的复兴力量,应继续以革命文化精神为引领,坚定其理想信念、筑牢“四个自信”,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