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教育文化培训机构是社会教育的组成部分,多年来,校外教育文化培训机构在中小学生的校外教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解决了一些家长寒暑假等节假日孩子的教育和照看问题等。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这些培训机构在管理和发展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在为孩子“充电”的同时,校外教育文化培训机构也要遵循教育的本质与初心。


2018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共同下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全国各地迅速开展了校外培训机构的专项治理且收效显著。从办学资质重新审核登记,从培训内容上杜绝“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从教学质量上强调任职教师资格,从管理上不允许在校教师在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兼职,从办学条件上保障学生安全等。但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校外教育文化培训机构的整治仍需继续加强。

校外教育文化培训机构较高的收费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偏重于文化课学习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对国家推行的素质教育造成了干扰和冲击;侵害了学生节假日的休息权和娱乐权等。针对校外教育文化培训机构出现的种种问题,必须综合施策才能真正使它成为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

首先要对校外教育文化培训机构加强审批和监管。客观地讲,在家长和中小学生中,确实存在着校外文化培训的需求。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希望在培训机构中弥补学习弱项和短板;学有余力的学生,想要进一步发挥学习专长,对这些“补缺型”“提高型”的诉求且家庭有经济支付能力的学生来说,政府不宜关闭所有的校外教育文化培训机构,不应该“一刀切”地把这些学生拒之门外。对培训机构的设立,政府有关部门要有严格的准入条件,对运行中的校外教育文化培训机构,要加强联合执法,从场地、消防、伙食、师资、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全程监管。

同时,还需鼓励校外教育文化培训机构转型。从我们对部分中小学生和家长的问卷调查来看,学生和家长对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抱有高期待。从家长的期待看,家长由于工作忙、时间紧、业务不熟悉等原因,他们希望孩子在节假日有一个安全的去处,希望政府和社会能够提供安全的、健康的、公益的校外文化教育场所,解决节假日孩子无人管理、上网成瘾、交往不良少年等棘手问题。从孩子的期待看,他们节假日最感兴趣的不是文化课培训,而是音乐、舞蹈、绘画、动漫、体育、科技制作、旅游休闲等活动。

从家长和孩子的诉求出发,校外教育文化培训机构就有一个转型的问题。这个转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校外教育文化培训机构从纯商业性向公益性的转型,这就要求成立更多面向中小学生发展服务的社会组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为中小学生的节假日服务,现在县(市、区)公益性的儿童服务中心接纳学生数量有限,社会组织如各种儿童服务志愿者协会、儿童服务中心等就可以承担儿童假期的发展服务。政府在校外教育文化培训机构的扶持上要加大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培育,控制纯商业机构的审批。第二个转型就是要引导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上的转移,减少文化课的培训,转向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和社会实践活动,把孩子从沉重的文化课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

此外,家长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家长要真正领会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孩子的长远发展着想,要防止盲目跟风、提防广告宣传的陷阱,克服自己的焦虑。家长要想清楚:孩子是否有参加校外文化培训的自身要求,不能越俎代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同时要衡量家庭经济支付能力;还要对孩子学习和发展做好诊断,有些孩子学习成绩差主要是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参加校外文化培训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只有政府、市场、家庭携起手来,促进校外教育文化培训机构回归教育的本质与初心,才能为孩子撑起校外培训的一片蓝天,让孩子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分校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