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榴、羊角酥、红珊瑚、五味子……西安高新区第六高级中学(以下简称高新六高)校园各处摆放着姿态各异、修剪精致的盆栽,不同于一般公共场所的绿植品种。“这些都是师生的‘手笔’,来自盆景制作社团。我们‘自产自销’!”校长吴钊介绍校园环境时,言语中的自豪溢于言表。

高新六高原为西安市鄠邑区第四中学,是一所被田野包围的农村学校。在成为西安高新一中“名校+”的“+校”后,高新六高大刀阔斧进行效能改革,激发办学活力,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已有了自己的“+校”。在“+校”变“名校”的动态中,创建劳动教育特色学校是高新六高的一柄“新利剑”。

盘活“社会+”,搭建劳动大舞台

高新六高东接关中名镇秦渡,西临京昆高速,距离西安市葡萄研究所11.1公里,在户太八号葡萄核心产地圈内。在吴钊2018年到来之前,区位较优越、地域文化深厚的高新六高却顶着“边、薄、差、老”的形象存在了很长时间。

吴钊是教师出身,曾做过西安市高新区教育局基教科科长,多重身份的他办学视野开阔,人脉资源丰富。立足学校实际和周边环境,“创建劳动教育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在他接手学校后被定下来,劳动育人的“校园网”徐徐织开。

占地127亩的校区内有劳动成果展示区、劳动技能学习区和种植劳动实践区。校外24亩的劳动实践基地作为户太八号葡萄种植基地。学生通过感知劳动成果,学习扦插、水培、盆景制作等劳动技能,亲身体验劳动、进行实践,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劳动“大本营”的台子搭起来了,盘活“社会+”的思路也交叉运作:学校引入三星(中国)半导体有限公司助学资金,建设沧浪书屋、横渠书屋、终南书阁,重点增加劳动教育类图书比例;通过反复洽谈,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市盆景花卉协会、西安市葡萄研究所达成合作,让他们给予技术支持,并成为对方的实践基地;定期邀请高校专家进行讲座和互动式培训;组织劳动辅导员外出培训。最大程度发挥各方协同育人功能。

“白皮松枝条生长较快,把它制成盆景,与传统标准的‘一寸三弯’差距较大,所以要精心构图,依据它的特点做到枝杆、枝叶分布合理,尽量达到高不盈尺、缩龙成寸的要求,让它达到可以登堂入室的艺术效果。”学生俯首在针叶粗硬、枝条茂盛的白皮松中,一边认真听讲一边动手剪枝,这是学校劳动实践基地正在上的一堂课。授课教师吴高建是退休教师、西安市盆景花卉协会会员,被学校聘请作为专职劳动教师。学校一共配备了专职劳动教师6人、兼职劳动教师26人。

当2020年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时,学校就已形成了自己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学生的劳动教育受众率达到100%。2021年,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的很多做法与其不谋而合。

校园里奏响劳动者之歌

从学校门口穿行至校园深处,宣传窗展示的劳动成果、教学楼墙壁醒目的劳动相关诗词、校园广播里关于劳动活动的新闻播报、种植区被开垦的泥土气味等“潜在课程”无处不在。

学生赵思源所在的小组在寒假前播撒了油菜花籽,春季开学典礼上,学校举行“现代农业实践园揭棚仪式”,他们隔老远就看见自己班级大棚里黄澄澄一片,十分雀跃,根本没想到油菜花活了,长势还很好。后来种植有经验了,品种也经常换。“上个礼拜,我还拔了几把小葱,给班主任和物理老师一人一把,他们做饭嘛!”赵思源得意地说。

“我们学校开展大型劳动,师生态度上认可、行动上积极。校级方案发下去,班级认领,快速形成分级方案,全校学生全程参与。活动过程热火朝天,结束后学生都不想离开。”校长助理马建平说。

2021年3月,学校组织学生在校外葡萄种植基地除草。平常在家里不咋干活的学生干得艰辛却认真。“老师给我们划分了地段,但我迟迟没有完成任务。后来发现,我拔草是一根根地拔,有经验的同学是把手塞到状似藤蔓的一团团杂草下面,绕一圈卷起来再拔。我和他们的差距还挺大的。”学生陈明洋意识到自己亲身走入田地里,能收获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名校老师把学科知识融入到劳动教育中,备课的宽度、结合学情的深度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生物老师贺绒说。仅2020年,高新六高邀请名校名师“传经送宝”90余人,组织160人次到名校学习交流。各学科教师普遍有了挖掘劳动教育内涵、发挥劳动育人功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校从2018年9月增设1周1节的劳动教育课程,并开设劳动教育实验班,探索每日劳动教育实践模式。组织劳动教师、劳动辅导员编写了《户太八号葡萄种植读本》《中国北方常见花卉种植及养护》《现代农业劳动技术》等8本校本教材。安排了葡萄种植与酿造、木刻技艺、家庭水电基础维护与检修等10项劳动教育课程。班主任带领学生制定劳动公约、每日劳动常规、学期劳动任务单,结合劳动节、农民丰收节等开展劳动主题教育活动。

吴钊调侃,现在接待参观团来学习都成为他“甜蜜的负担”了。

动手实践变学生“成长营养”

“我以前是教体育的,带着学生跑步,一圈下来,四五个学生都在系鞋带。要是赶上下雨,有的学生干脆不上课。吃苦耐劳能力普遍不行。”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主任宋钰说。“刚开始进行劳动教育时,我们给学生发铁锨、锄头,都要仔细叮嘱,生怕他们把自己伤着了。”

“我们不一样!”冬季种植,学生担心农作物和蔬菜活不下来,搭建大棚自然被提上日程。问题是他们没有经验,老师也只提建议,不代劳。有学生就跑到学校中间区域的“紫竹林”,对着竹竿又锯又砍。到搭大棚的时候,有家长送来废弃的塑料膜,女生把竹竿插到泥土深处,男生用铁丝把竹竿扎在塑料膜上。一个宽1.5米、长8米的大棚终于搭好了,男生赞叹女生“好猛”,女生更不敢笑话男生“娘”了。

劳动实验班因为每天都上劳动课,师生们普遍觉得这个班吃苦耐劳的意识比别的班强。“我们的班规是‘先打扫卫生,再吃饭’。我们宿舍门口的天然草皮都是我们自己铺上去的,那天干到天黑,大家的裤子又脏又湿,但没有一个人放弃。”该班学生张一鸣说。把劳动固化成日常习惯,学生自然而然就学会了管理自己和班级。

纸上得来终觉浅。当学生身心参与、手脑并用,便提高了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率。老师代颖利上生物课时举例,学生常常茫然,她便想在劳动实践基地和学生一起做无土栽培,让学生近距离观察植物的生命现象。后来,学生上课兴趣明显提升,问问题的频次也增加了。“现在他们对生物学的知识更渴望了,对生命的认知也更深了。通过《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泥胡菜的准确密度》等小调查,大家还学会了在日常中运用取样、统计等技巧。”老师贺绒说。

学生在劳动中慢慢实现了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统一。一次吴高建老师指着盆栽的某枝条,问该不该剪,为啥?有一位学生竟然结合生物学术语“顶端优势”指出来该剪。他很欣喜,在过去,很少能有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中考全县排名800多名的李佩强,在高新六高第一次联考考到全县150多名,校园讲解员陈明洋被名校领导参观高新六高时遭遇“挖墙脚”……学生在动手实践、磨炼意志中,培育出积极的劳动精神,学会了塑造自己,展示出“优秀是奋斗出来的”的良好风貌。

2021年,经过网络调查,家长对高新六高满意度达98.29%,学生对教师满意率的覆盖面大幅提升。高新六高真正成为了“家门口的好学校”。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