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匠精神培养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现实要求,高职课程思政建设为工匠精神培养提供了平台,本文对高职课程思政视野下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了再解读,对高职课程思政视野下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课程思政 工匠精神 价值引领 职业认同

课题: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课题“高职汽车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机械基础课程为例”(课题编号:2020SZJSZ-033)。

工匠,是指在专门的职业活动中掌握着较高的技术,并且抱有不断追求产品、服务极致完美的职业价值取向的专业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弘扬和培养工匠精神,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制造业的现实需要。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背景下,基于课程思政平台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对实现“中国制造2025”,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强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高职课程思政视野下工匠精神内涵的再解读

1.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来源于工匠,但其内涵绝不仅限于工匠。工匠精神所提倡的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实际上是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和做事态度在职业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诚信含义相近,是各行各业从业人员都应该秉持的基本职业观,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三者的统一。一线工人在工作中反复琢磨、试验,改善工具设备、提高生产效率是“建设制造强国”背景下工匠精神的体现;农村基层干部深入调研学习,上下求索带领村民寻找脱贫致富的方法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背景下工匠精神的体现;医务工作者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探索,致力于提高患者治疗的成功率、减少患者的痛苦是“医者大爱无彊”背景下工匠精神的体现。因此,在高职课程思政建设中弘扬和培养工匠精神不应被“工匠”二字所限制,它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的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在内涵上是一致的。

2.工匠精神的价值引领

工匠精神所提倡的职业道德的心理基石是坚定的职业伦理,是自我认同与职业认同的高度和谐。从业者对自己职业身份的价值和荣誉感衍生外化成为对工作的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精神。在长期艰苦卓绝、孜孜以求而不得的职业追寻生涯中,如果没有职业价值观作为引领,从业者的内驱力很快就会消散,专一的职业行为不能延续,工匠精神也就无从秉持。德国式工匠精神具有宗教所遗留下来的“志业精神”的属性,日本式工匠精神也带有深厚的家族荣誉和“家职伦理”印记,它们是工匠精神的人文源泉,支撑起从业者的职业价值观。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背景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应将实现“两个一百年”作为宏观目标,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实做好本职工作作为微观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追求个人职业价值与国家发展、人民福祉相统一,这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在价值上是一致的。

3.工匠精神培养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地位

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力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但除了课程思政外,还可采用全方位、多维度的实现途径。尤里·布朗芬布伦纳曾绘制出关于人类发展的生态系统模型,在当前的社会及教育背景之下,也可绘制出我国高职学生发展的生态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影响高职学生的直接环境要素有家庭、课堂及教师、宿舍及同伴、校园课外活动,间接环境要素有大众传媒、网络社交、社区、家族及宗族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工匠精神弘扬与培育应以这些要素为渠道展开,课堂思政主要利用其中的“课堂及教师”这一要素,其是工匠精神培养的主要渠道之一。

工匠精神培养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向度之一,除了工匠精神培养,课程思政建设还被赋予了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等重要使命,是达到立德树人根本目的的重要手段。

高职课程思政视野下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

1.价值引领下的职业认同是培养前提

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认同”一词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指个人在情感上、心理上与他人及群体、模仿人物的趋同。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引导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认同专业及职业是工匠精神培养的前提条件。教师应采取各种手段促使学生达成职业认同,提升学生的职业自信,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

榜样学习是课程思政中工匠精神弘扬和培养常使用的方法,飞机钳工胡双钱、爆破技师彭祥华、内镜医生周平红、排船师傅张兴华等,各行各业专注工作、创新改进工作的人物事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工匠精神的最佳诠释。为了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还应将身边实例与榜样学习相结合,可以邀请业内专家、杰出校友、优秀毕业生到课堂“现身说法”,以“敬业、精益、专注、创新”为主题,就实际工作案例及人物与学生展开交流探讨。无论是榜样学习还是身边实例,都应尽可能地达到情感熏染的效果,因为只有学生被人、事触动或感动时,才能对人、事背后的工匠精神产生强烈的共鸣。除了正面的榜样与实例之外,反面案例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不专注于工作而导致的玩忽职守、安全责任事故更能警示学生,从而达到“负面高唤醒”的效果。

2.职业认同与自我认同相统一是培养的基础

在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理论中,自我认同是非常重要的人生任务,也是一个复杂的内部状态,它包含了自我了解和自我实现。在青少年时期,通过不断探索和承诺,个体可以在性别、信仰、职业等领域中获得承诺和决策能力。如果个体不能建立并保持自我认同,则出现自我认同危机,即不能确定自己是谁,不能确定自己的价值或生活方向。自我认同危机通常出现在青春期,青少年本应该在这个阶段,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寻找自我的探索活动中去,了解自我,从而发现自我价值,达到自我实现,但现实中这样的机会往往被制度化教育所挤占。

自我认同不是单纯通过课程教育就能实现的,要与职业认同相统一就更困难了,但教师仍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探索与选择的机会,帮助学生实现认同。在课程思政中,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是最主要的手段,教师借助学习任务驱动学生,在熟悉不同学生天性的基础上为团队成员分配任务角色,任务角色的设置不一定要与实际工作岗位完全一致,但对人的素质能力要求应有所区别,能够让学生有发挥的空间。例如,围绕数控车加工可以设置工艺分析及编程、加工操作、质量检验、安全及维护等任务,围绕Web前端开发可以设置用户需求分析、交互界面设计、完成代码及测试等任务,学生通过任务角色转换发现自己的优劣势,当多门课程形成一个有机的思政体系时,学生总能在其中找到能够发挥自己潜力的角色。

教师应多鼓励学生,避免批评和否定学生,只有当教师肯定学生的价值后,学生才能做到自我肯定,从而实现个人职业认同与自我认同的统一,为工匠精神的培养垫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3.工匠精神的知行合一是培养关键

虽然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是“润物细无声”、不容易被看到的,但教师仍然可以借助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升高职课程思政中工匠精神培养的效果,并且能够进一步强化培养效果。

渗透在教学内容中的案例及人物属于显性熏陶,学生通过身边实例与榜样学习认同职业价值,知悉和感受职业人物的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唤醒自身情感。但这种培养是被动的,教师只能通过要求学生针对案例人物发表观点或感受,来了解他们是否将人物精神内化为自身的情感。

从人本主义视野来看,观念性的变革更应该来自于自身,发端于自我体验,因此在课程思政中应更注重将工匠精神与主动性学习任务相融合,实现隐性培养。例如在完成二级齿轮减速器设计学习任务时,应让学生用以下问题来审查自己的作品:“这个设计能否满足给定条件下的传动需求?力学性能能否达到?工艺加工上是否容易实现?尺寸空间和用料能不能再节省?”要求学生不但要按照质量要求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还要关注学习效果的自评自查,用高标准、高效率、低能耗的标准来引导学生进行优化改进、创新突破、精益求精,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也将工匠精神付诸实践。教师应观察学生完成任务时的主动性、专注度、持久力、创新性等表现,然后做出评价,获知工匠精神的培养效果,联合整个课程思政体系调整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策略。

4.完善的课程思政体系是培养保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包含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部分,其中课程思政又涉及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等。学生的智商情商发展、社会经验基础、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及学习能力参次不齐,对不同性质的课程及学习内容的反馈也不同。以机械类专业为例,学生在计算机三维造型、机械结构设计、数控设备实操、手动加工、客户交流沟通、团队协作及生产组织等方面各有所长,单纯就技术类别来分,每个学生对产品涉及的机、电、液、气领域知识技能也有不同的偏向,工匠精神的培养必须要因人而异,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获得职业认同与自我认同,而这需要一个相对完善并能有机配合的课程思政体系作为保障。课程思政体系的建立一般以专业核心课为起点,以思政课外的全部课程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补充,可使用显性熏陶,也可使用隐性培养,无论哪种方式,都要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并影响其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重塑他们的价值观,改变他们以后的行为方式和职业习惯。

结 语

高职教师应深入分析和研究影响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相关因素,然后构建出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体系。只有使工匠精神在青年一代心中生根发芽,我国工业化强国之梦的实现才会有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小鲁.对工匠精神庸俗化和表浅化理解的批判及正读[J].当代职业教育,2016(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202005-0528)[2020-06-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高彦,张少茹,翟雪艳.人本主义心理学视阈下职业教育培养工匠精神路径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8(12).

[4]万平.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探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

[5]孔祥娜.大学生自我认同感和疏离感的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05(3).

作者单位:汉中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