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的核心精神是要充分挖掘与释放文化内涵,培育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讲,学校与教师要善于把握文化对学科教学的重要意义与独特价值。我校所在地——海门港新区有着底蕴深厚的海港文化,其中就包括水域特征文化、地理风貌文化、人文风俗文化等。本文以高中生物学教学为例,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阐述了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凸显“海港文化”的理念。

一、课外拓展的运用

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应局限于一本教材、一堂课、若干个考点中,教师应积极将课内教学向课外拓展,确保学生学习的连贯性。我校依托海港文化,开发设计了《海港经济研究》研究性课程、《舌尖上的通东》特色课程、《海港生物探究》校本课程,这些课程都是生物学教学的课外拓展。以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为例,该章节研究的是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稳定性等,教师可以将其与《海港生物探究》相结合,让学生以海港生物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利用该章节理论知识分析海港生态,了解海港生物的生长规律及发展过程。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提高了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程度。

二、文化素材的选择与融入

高中生物学课程除了研究生命体的客观规律外,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精神形态、文化价值等进行了详细介绍,有着很强的人文气息,这一特点在海港文化中也有体现。因此,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海港文化的相关素材融入课堂教学中。以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为例,该章节讲述了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提醒我们要保护美丽的家园。在海港文化中,海洋文化、港口文化、通东文化三者虽然各有侧重与指向,但都是围绕人们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形成、沉淀的精神成果与物质成果、精神方式与行为方式介绍的。比如,通东地区各个乡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是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乡镇风貌之间的关系的,如何在生产作业中彰显文化特点的,如何成为一种标志性的符号的。

三、主题活动的组织与设计

为了更好地培养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探究机会。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海港文化内容为根本,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组织相关主题活动。比如,选修二《生物科学与社会》中先后介绍了生物科学与健康、农业、工业、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海门港是我校海港文化社会实践基地,也是学生分析生物科学与渔业关系的平台,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生物科学对海港渔业发展的重要性,思考如何利用生物科学的规律进一步发展海港渔业,为海门港的发展建言献策。学生通过这一主题活动,一方面运用了课本知识,另一方面发挥了自己的才智,助力了家乡的发展,这对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探讨

海港文化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内涵丰富、深刻,能够反映当地居民的美德、情操与性情。因此,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介绍海港文化的育人价值时,可以从文化内涵的角度入手。比如,海港文化中的通东文化,它侧重于整个通东地区的民俗民风,这种民俗民风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经济水平、劳动方式、经济形态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教师可以选择通东文化中的具体内容让学生交流探讨,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

总之,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与生物活动规律的学科,既关注自然万物、花草树木的变化,又关注农业、工业、医学等领域的发展,是通过研究生物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它与海港文化的构成要素与覆盖范围有一定的重合性。因此,为了落实“课程即课堂,课堂即课程”的育人理念,教师在生物学教学中可以采用“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学科素养。还可以以地域特色的海港文化为载体,充分利用地域素材,让理论教学“更接地气”,让学生在学习理解知识的同时,能够对家乡文化有更多的了解,这对培养学生的家乡文化自豪感有很大的帮助。总的来讲,将“海港文化”与高中生物学教学相结合,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能够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对提升生物学教学质量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 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