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基于“1+X”的“平行类、补充类、解文类”群文阅读分类指导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01049。


有学者说:“学好语文就是掌握命运,得语文者得天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在语文学习中都已开始重视孩子的阅读了,学校多了若干图书角和读书吧,家庭也增加了书籍的数量,但是读书氛围的积极营造,也禁不住学生读书习惯的不理想和读书方法的欠缺,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表层理解,对内容依旧读不深、读不透。

鉴于此,专家学者重建了一种高效的阅读指导新方法——群文阅读,它既有利于新高考,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引导学生由浅阅读走向深阅读,由单一阅读进入多向阅读,由无效阅读变为高效阅读。

一、群文阅读的优势作用

所谓的“1+X”,其中的“1”就代表一篇主文章,也就是“一主”,“X”代表“两翼”或“多翼”。这个“1”有两种类型,第一种可以是语文统编教材中的精读课文,而第二种是课文或单元所生发的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主题。当 “1”代表精读课文时,那“X”就是相关的范读课文和课外阅读材料,如果“1”是第二种时,那么这个“X”就是以这篇课文或者单元的议题为线索,甄别、组织课外文本材料进行的阅读。

首先,这种阅读模式增加了课堂的阅读量,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其次,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质量也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在由“量变”到“质变”。一节课中要面对三到五篇文章,不仅要快速阅读,还要进行对比、思考、交流、总结,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再者,还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使得他们的思维灵敏性不断增强。正因为课堂内阅读容量较大,所以我们就得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而这种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没有捷径可走,主要还是靠长期坚持多读才能形成。

二、群文阅读的现状分析

1.指导策略陈旧单一

群文阅读理念进入小学语文课堂已经好几年,一线教师经过培训、学习、观摩、实践等活动,对这种新的阅读形式或多或少都有了一些了解和认识。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些情况还是不容乐观的,主要表现在阅读还拘囿于传统模式,只是融合了一点“群文”的意思,但还是离不开逐篇、逐段的讲解和分析。

2.教师理念桎梏守旧

群文阅读这种课型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它不仅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大局意识和人文意识,更要有较为前沿的文化视野以及对阅读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分析能力。现实情况并不理想,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沉溺于用教材教学生,他们认为只要把自己所教内容吃透了,然后再复述给学生就万事大吉了。而当今的课堂教学绝不能拘囿于课内,而是要向课外进行拓展,如果仅仅把目光聚焦于课内和教材,无疑是桎梏学生的思维,收缩学生的视野。

3.阅读主题不明确

群文阅读这一模式的特点就是从单篇课文的阅读过渡到多篇课文的学习,围绕一个议题选取几篇课文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对比、理解,这样不仅增加了课堂容量,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速读能力和思维灵敏性。只是实践的结果与主旨有些不相符,教师在阅读主题方面没有给出明确目标,只是选取几篇类似的课文放到一起进行阅读,在对比分析时,才发现这些群文根本不是一个议题。因此主题不明确,也就谈不上阅读的质量和效果了。

4.阅读内容脱离教材

一说到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我们马上就会想到课外阅读材料和阅读文本,也就会出现轻教材而重拓展的结果。课外阅读材料我们不做一定限制,可以是小说、诗歌、散文,只要围绕议题甄选即可,但是这些材料不能脱离教材“另起炉灶”。虽说课外相关的文本比较多,但是如果我们抛开教材而一味地为了拓展而拓展,那这样的延伸也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舍“本”逐“新”不可取。

三、群文阅读的指导策略

1.加强学习“有思路”

教师应转变观念,加强学习,进一步认识到群文阅读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做到学习理论有基础,实践行动有思路。如现在的网络媒体较为方便和快捷,我们除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走出去”或“请进来”的培训讲座,还可以利用网络学习相关知识,观看视频示范课,总结经验,然后实践于课堂。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群文阅读的理论知识,总结适合的指导策略,并在课堂上进行有益实践。学校研讨氛围的营造,加上自己的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索,群文阅读的理念在教师心中扎根,指导策略的线索在我们心中逐渐明晰,实践行动也就有了思路,实施起来便会更加得心应手,阅读效果事半功倍,课堂效果令人欣喜。

2.确定议题“有方向”

说到议题,其实它并非主题,也不是体裁,而是文章写作结构的某种规律,或是写作手法的某种特点,亦或者是可以让学生谈论的某个话题,它是一个内部的线索,而非外部的形式。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先确定议题,对相关材料进行甄选,便于我们抓住“题眼”展开讨论和学习。如“家国情怀”是一个主题,那么“哪些行为是爱国的表现”就是一个议题;其次,“英雄”是一个主题,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英雄”就是一个议题;还有大家都比较喜欢的“母爱”这个主题,那么“母爱的表现形式有什么不一样”就是一个议题。

只有确定了议题,学生的讨论就有了话题,教师的指导策略也就有了方向。在小学阶段议题大多与文章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有关,如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军神》《青山处处埋忠骨》《清贫》三篇课文,虽然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都与表现革命先烈及领袖人物的品质有关。在阅读中,围绕这个议题,学生的思维发生正向迁移,浮想联翩,由一篇文章想到另一篇文章,由刘伯承联想到了毛泽东、方志敏,有的还拓展到了朱德、彭德怀等开国元勋,联想到了领袖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议题的主旨思想由此得到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滋养。

3.方法多样“出质量”

小学高年级的群文阅读形式大多都是“1+X”,其类型主要分为“平行类、补充类、解文类”,对于不同类型的文章,引导方法虽然不一样,但是效果却是相同的。如对于平行类的文章,也就是说“X”和“1”之间关系是平行的,我们的主旨就是找它们之间的相似点。通过多篇文章的共同阅读,找出其语言规律、写作特点以及思想和情感方面的相通之处,然后批注交流,点拨提升。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其中《示儿》代表“1”,其余两首就是“X”,甚至还可以拓展更多的“X”。这些“X”之间没有相互的补充,都是表达爱国情感的诗篇。这样安排既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积累,又提高了他们的理解能力。

对于补充类的一组文章,“X”则是对“一主”的补充和解释。如果说“平行类”文章是找相似点,那么补充类文章则是找不同点,即使同一类型的文章,它们之间也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也正是这些细微之处,使得文学作品各具特色。如学完《慈母情深》一课后,补充另外两篇文章《妈妈的账单》和《母亲的呼唤》,引导学生发现其中不一样的爱,有的是深情的爱,有的是无私的爱,有的则是无法抹去的亲情和关爱,让学生认识到虽然爱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但其本质却是相同的,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对于解文类的文章,“X”则是对“1”的解释说明,是对“一主”更深层面的追问、帮助和理解。例如,学习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带着对“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追问,引入《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两篇课文,甚至拓展到更多的长征故事,如《四渡赤水》《智取娄山关》等。这样“按图索骥”的追问,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当年的“万水千山”何其难,但是在红军战士眼里看作是 “只等闲”,文章主旨流露其间,追问出了惊喜,追问出了精彩。

4.合理取舍“上档次”

群文阅读在材料的搜集上本来就属于“超载”而行,如果在内容的讲解上不加甄选,不进行合理取舍,就会因为过于追求全面而出现课内阅读“蜻蜓点水”,拓展延伸“囫囵吞枣”,至于理解方面也是“一知半解”。如《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三篇课文,主题鲜明,就不必要全部精讲细练,但也不能一言带过,要以其中的《祖父的园子》为“一主”进行引导,剩下的两篇让学生交流理解即可。只有这样,才不至于“群”而无效,不至于“读”而无果。因此,要想让阅读有深度、有效果,阅读材料必须经过精心筛选,分析理解必须合理取舍,唯有如此才能让群文阅读取之有味,舍之不惜,材料也才能“上档次”,理解才会有深度。

群文阅读中教师要有全局意识和人文意识,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创新群文阅读的教学方法,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力、创新力和写作力。

作者单位 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草窝滩学区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