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是学生阅读文本所产生的思考、感受、疑惑、收获等,常用的批注方法有两种,一是在重点内容以及需要引起关注的地方,用线条与符号进行圈画和标记。二是用简要的文字在文本空白处进行记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而批注是最能体现个性化行为的。在教学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重视批注的学习和使用,以期他们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一、在何处批注

统编教材的助学系统很丰富,能够有效帮助和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批注学习要从低年级开始,课文中有很多地方出现以伙伴的形式引导其如何安排学习内容,有的是提出思考问题,有的是互相评价,有的是提示方法,有的是给出重点词语,尤其是课文中那些以泡泡形式出现的提示语,就是学生学习写批注的范例。随着年级的升高和阅读水平的提升,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表现越来越明显,教师要给予学生批注自主权,让他们在自己认为需要批注的地方有所作为。当然,这种自主也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

1.有感而发的地方。课文中的某些内容让学生有所触动,让他们在此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是最为常见的批注内容。

2.理解有问题的地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常见的是自以为读懂了,其实那只是一种表象。如教学统编版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课文主人公一心想要的是葫芦,葫芦长得非常好,可是最后却说“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葫芦长得虽好但没有得到葫芦,这里面有什么缘由呢?有学生在最后的句子下面画了一条横线,还打了个问号,意思是这里需要深入思考。

3.不同想法处批注。最能体现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是他们对阅读内容提出不同的质疑。如教学统编版三年级下册《我不能失信》一课,学生对于宋庆龄为了守信没有去伯伯家做客表示认同,可是约好的小珍并没有出现,显然她是一个失信的人,于是有学生批注:“宋庆龄对不守信用的人值得吗?”这是一种包含有自己想法的观点。

二、在何时批注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给课文批注,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在课前批注。课前批注是指学生在预习时进行的批注。学生预习的重点不同,预习的方式不同,预习的习惯也不同,因此我们要提倡学生自由进行批注,建议学生在读课文时画下自己认为是重点的词语、句子,对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要进行解释批注,对不理解的地方要画上问号,对文中比较精彩的地方要做出标记等。这些批注体现的是学生预习的收获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学习时,有了批注的助力,学生理解课文自然会更加有的放矢。

2.在课中批注。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以统编教材来说,我们的核心目的是落实语文要素的学习与训练。我们集中以语文要素为中心的专题上进行批注,以此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如教学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我们用前面精读课文中学习到的预测策略进行学习,同样也可以采取批注的学习方法来进行。教学之前,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在进入正式学习后,我们要求学生用遮掩的方法依次往下读,每读一个自然段进行一次预测,并把预测的内容批注下来。读下一个自然段时,让学生先看看上面的预测是否与结果相符,然后再继续进行预测。这样的批注,虽集中于预测策略,但也称得上是一举两得。

3.在课后批注。一篇课文学完之后,不代表阅读任务的完成,我们还需要完成相应的拓展阅读或者迁移训练。比如,学习统编版三年级下册《清明》一诗后,学生可能会觉得诗中并没有什么传统节日的氛围,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入一组唐宋诗人描写“清明”的古诗,让学生读出诗中的韵味,并明确清明除了祭祖扫墓以外,还可以有踏青、聚会等其他活动。学生将自己的体会批注在课后,能进一步感受诗的韵味美。

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批注的方法,懂得批注的策略,养成批注的习惯,对他们的阅读能力提升和语文素养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帮助。批注这一传统的学习方法在统编教材中是核心的学习内容,在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中,学生要认真学习和掌握这一项技能。

作者单位 山东省滕州市南沙河镇房村小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