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生、家长之间正常有效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社会的一些不良影响、农村地区家庭的生存压力、独生子女的“小皇帝”问题、父母的教育方式等,使目前农村地区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存在着诸多障碍和困难,同时也使农村地区青少年普遍存在着一些不良习惯,阻碍了自身的健康成长。如何通过加强教师、学生、家长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来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呢?带着这一问题,笔者进行了调查和思考。


一、农村地区教师、学生、家长沟通、交流与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和问题

1.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心理上的障碍,存在学生从心理上敬畏教师、教师在心理上居高临下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不能真正敞开心扉平等交流,多数学生有什么心里话不敢对教师讲,对教师的话只是被动听从。(2)时间上的障碍,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时间上也存在问题,一般的代课教师(除了班主任)往往只能通过课堂上的教学时间与学生交流,而在课余没有时间或是受其他条件限制无法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3)机制上的障碍,由于受当前教师考核评价体制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特别重视,平时问及学生的也多是学习情况,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性格、个人爱好等关心和交流得较少。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得不够充分,往往导致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无法很好地相互适应、相互配合。

2.教师与家长沟通、交流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大部分学生家庭居住分散,特别是广大农村学生,家长常年外出务工,一般由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代为监护,教师与他们的家长一年都没有机会见面,何来沟通?学生在学校的真实情况家长难以知道,学生在家里的日常表现教师又无法了解。(2)部分家长对与教师的沟通、交流不够重视,认为学生的教育、成长主要靠教师、靠自己,甚至还认为“成材的树木不用修剪”,很少主动询问学生在校的情况,很少主动与教师交流。(3)部分家长对自己孩子身上存在的缺点和问题不能正确认识,怕教师反映自己孩子的缺点,怕教师说到自己孩子的不足,认为这是给自己丢面子。(4)交流沟通的渠道不畅。大多数教师与学生家长的交流沟通只能通过次数有限的家长会、电话等进行,在广大农村学校,教师家访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难以大范围进行,家长与教师的非正式会面也是极其有限的,缺少正常有效的交流沟通渠道和平台。教师与家长间的沟通、交流不经常、不及时、不充分,往往导致难以形成教育合力。

3.家长与学生沟通、交流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家长说教得多,倾听得少。绝大多数家长与学生交流时,总是擅长说教,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与学生进行谈话,很少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倾听学生的诉说,致使家长与学生的交流往往是在一种不对等的环境下进行的。长此以往,势必造成学生内心压抑和封闭。(2)家长习惯用强硬的措辞。家长对学生说教时,特别是对学生批评时,总是习惯用措辞强硬的话甚至过激的语言来对待学生,如“你要”“你应该”“你不能”等命令式的词语,让学生感觉不到一丝平等交流的氛围。(3)不给学生解释的机会,缺乏耐心。许多家长在学生面前往往表现得武断和独裁,不能耐心听取学生的合理解释,致使学生对与家长交流丧失信心。(4)漠视学生的自尊。多数家长都没有把学生看成真正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去对待,批评、打骂学生有时不分场合,不顾及学生应有的自尊。家长与学生沟通、交流得不顺畅、不充分,往往导致家庭教育很难开展,甚至由“最熟悉的人”变成了“最陌生的人”。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1.由于传统教育理念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得学生在教育关系中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以教育管理者和师长的身份出现,而学生却是处于被教育者的地位。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也是处于教育者、管理者的地位。这使教师、家长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往往都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学生,很难做到与学生真正平等的交流。没有真正平等的交流,就难以实现深入和有效的交流,更难以达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融洽状态。

2.家长的素质和态度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主导方,学生是受引导方,如果主导方素质不高,方法欠缺,又怎能正确地教育引导学生呢?许多家长不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注重做好表率,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对学生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调查中发现,许多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不学习、不总结、不反思,教育子女的方式大多停留在简单责备和粗暴打骂上,或是放弃家长责任,放任不管,致使家庭教育问题严重,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3.农村留守儿童居多,是影响教师与家长、学生交流的重要因素。目前广大农村学生的父母大多迫于生计的压力,而选择了外出务工,常年在外,很少能够有机会与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4.目前的教育评价体系往往是以学生的成绩衡量和考核教师的,教师往往也会以成绩来评价学生,而家长也是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这就造成了教师、家长、学生往往追求的只是学习成绩,关心的也只是分数,实质上成为了分数的“奴隶”,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社会交际等方面的情况则关心得少,重视得少,沟通、交流得少。

三、加强农村地区教师、家长、学生沟通、交流的建议

1.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合作要在畅通互动渠道上多下功夫。(1)要加强联系联络。家长要多主动与教师加强联系,及时掌握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同时又注意及时把学生在家的情况通报给教师,要做到经常性互通情况。教师在与家长的交流中要耐心听取家长的建议,对没有教育方法和经验的家长,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家庭教育的建议意见。(2)要注意默契配合。教师与家长都要主动担当起学生的教育责任,教师不能认为教育学生主要是家长的事,自己只管学习;家长也不能认为把学生交给了学校,教育学生就是教师的事,自己只管学生的吃穿。家长与教师都是教育学生的重要角色,要注意平时的配合、支持、沟通、交流,共同教育好学生。(3)要创新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渠道。要通过家长会、电话、QQ、微信、家访、定期会面等形式,积极进行沟通和交流。

2.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合作要在提升实效上多下功夫。(1)教师应平等对待学生,多和学生交流。对学生不分优劣等级,不区别看待,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特别是对学习及其他方面表现较差的学生和留守儿童要更加关心,让他们自己不要觉得自己是学困生,不要产生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和营造班级的整体氛围,让每位学生都在一种彼此团结、彼此尊重、彼此帮助的氛围中学习成长。比如,教师在排座位时,不能以学习成绩优劣来排,而是要坚持以个子高矮来排;在组织文体活动时,尽量让班级里的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2)采纳学生的合理建议。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合理建议,积极参与到班务管理当中,对学生提出的合理建议,要予以采纳,从而激发和调动学生与教师交流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信心,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家长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合作要在转换方式上多下功夫。(1)家长要注意学习提高,增强教育引导学生的能力,学习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技巧,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2)家长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与学生交流时,不要向学生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要多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和积极信息。同时对自己“喜”的情绪也要稍加控制。有许多家长喜欢用物质鼓励学生学习,让学生把学习当作条件来讨价还价。这样对学生是非常不利的,父母的喜怒无常容易使学生性格暴躁或情绪起伏较大。(3)注意场合和氛围。在有外人的情况下尽量不要对学生严加指责和批评,要注意以恰当的方式提出批评,给学生保留应有的尊严。同时在学生生气或心情激动时,不要对学生进行说教,至少应等学生心情完全平静后再进行沟通、交流。(4)要注意对话艺术。语言要简明扼要,不能同样的话说来说去,让学生厌烦,交流时不要总是当裁判,要学会当顾问,不要总是把自己的观点和判断强加给学生,要把情况给学生讲清,引导学生自己来判断。语言不要过激,过激的语言会伤害学生脆弱的心灵。(5)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尊重学生的意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独立空间。

作者单位 陕西省旬阳县白柳镇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