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家风建设作出重要论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中国家训文化源远流长,早在3000年前,就出现了周文王临终前给武王传授治国理政经验和中和、德治之道的家训文献《保训》。此后经过历代发展、流传,传统家训资料更是卷帙浩繁。《颜氏家训》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颜子推在《颜氏家训》中谈及撰写家训初衷时指出:“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正是由于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以及代与代之间的血缘亲情,家长的训谕比起他人教诲更容易被孩子接受,更易于通过熏陶濡染,入耳入心。回望历史,家风家训是代代相传的基因,在文化传承、社会建设、国家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探讨家风及其教化实践,古为今用,有利于推进今天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美德建设。

家风家教代表着一个家庭对生命价值、生活秩序、成员关系约定成俗的理性认知和自律遵循,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更是一个家庭文化的展示。良好的家风让孩子从中学到规矩,讲文明、知礼仪、劝人向善,在成长过程中萌生一种界限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就幸福的人生。优良的家风不仅是学校德育功能上的有益补充,而且对于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养成也是一个有力的抓手和突破口,将家风家规教育融入学校的德育体系之中,促进孩子在家守规、在校守纪、在社会上守法,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家风是在家庭生活中长期累积下来的一种满足家庭成员身心健康、可持续成长与发展的精神需求,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引领这种需求的精神存在。每个家庭的成员都能从各自家族的家风中深切感受到家庭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精神归属感,正因如此,家庭文化才得以一代代传承下去,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才得以发扬光大。在中国,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家风家教”,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组织被分割为一个个小的家庭单元,家庭由此产生了新型的精神风貌和伦理道德关系,家庭的职能已经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生产、生育、建设和消费,时代已经赋予了它新的职能,即教育子女的特殊功能。家庭是人们接受教育第一个和最重要的场所,子女的启蒙老师就是父母。父母的教育如影随形,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润物细无声但又无处不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的天性是善于模仿,子女与父母朝夕相处,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模仿对象,父母以身作则、品行端正、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子女就容易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反之,父母思想品德败坏、价值观错位、碌碌无为,孩子则会受到恶劣的影响。诸多事实证明,不少青少年打架、抽烟酗酒、赌博吸毒、夜不归宿,追根到底都是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父母和家庭的影响。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家庭,家庭中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家庭成员的心灵就可以得以涤荡,耳濡目染。在和谐家庭关系的熏陶下,孩子会形成乐观向上的态度、优良的心境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否则,孩子的心理极易产生压抑、阴暗、悲观厌世的情绪,同时对家庭失去信赖,甚至还会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例如,一对美国夫妇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将500名非犯罪青少年与500名犯罪青少年进行了详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有一半非犯罪青少年的家庭生活和谐。由此可见,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成长受家庭人际关系的影响非常大。古语说得好:“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家庭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这句话虽说有点绝对,但的确也有一定的道理。

优良家风是家庭生活中对孩子的言行具有价值导向作用,能促进孩子价值观念提升,对孩子人格成长与道德发展重要的“影响源”或“营养剂”,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载体。良好的家风不仅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规范、引导和风化作用,而且好家风就是一所好学校,家风虽是无形的、潜在的,但对孩子的影响却是巨大的,既是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又是孩子行为规范的“调节器”,更是陶冶孩子道德情操的天然“熔炉”。“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代”这句话的合理性就是建立在家风更迭之上;“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也直接反映出一个人在孩童时受到教育影响的重要性。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重要“链接”点,人们接受良好教育最直接的渠道就是家庭。因此,家风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兴衰荣辱,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但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家风已淡出人们的视野,很多家庭根本没有意识到家风会对孩子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所造成的影响,这就体现了家风建立的紧迫性。而学校教育有着较强的目的性,学生对于学校的教育往往易于接受和认可,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学校这个渠道,加强孩子们的德育,由孩子带动家庭成员对家风的认识,而积极投入到家风的建设中,好的家风又会促使孩子的成长成才,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初高中阶段是孩子们形成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的关键时期,正确认识和分析家风对孩子们成长成才的影响,不仅能提高孩子对家风内涵的理解和认识,还可以为家庭和学校更好开展孩子们的道德教育提供有效的参考,立足学校教育,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努力:

第一,打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节奏不断加快,这使现代人觉得父辈留下的家风家训无法融入新时代,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人们极其浮躁,孩子们长期受这种不良家风的影响,阻碍了自身的成长成才,因此需要净化学校环境,还孩子们一个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为打造这样的校园环境,就要大力宣传优良家风的典范,带领全校孩子学习先贤优良家风典范和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家风思想,从中选择优秀的家风典范给孩子提供一种道德标杆,要使大部分孩子产生共鸣,产生想要学习这种家风的意愿,进而产生出“典范做的,我也要跟着做”的心理上的认可和实践上的践行,从而让更多的家庭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孩子们长期在这种风清气正的环境下,定会成为国家发展中的支柱力量。

第二,课程设置上,学校可以将优良家风融入到思想教育内容中去。课堂是家风教育的主平台,将优良家风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课程加以熏陶,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不用仅仅依赖教师的讲授,更多地让学生成为主体,由他们来讲或表演出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使孩子们能够充分了解家风的内涵和表现,在课堂上得到放松,在学习生活中学会辨认不良家风,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进而免受不良家风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三,开展一些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苏霍姆斯林斯基曾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被学生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学校肩负着对孩子德育与成才的双重使命,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实现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和载体。例如征集一些与家风有关的手抄报和书法,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孩子们参与其中,激起他们的积极性和热情;还可以创建家风文化墙,营造具有优良家风氛围的校园环境;再是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的作用,播放优良家风的故事或让学生谈谈自己家的优良家风;也可以开设一些家风文化社团,组织学生去养老院、福利院,照顾老人和小孩,让孩子走出校园,亲身实践了解和践行优良家风。

第四,把团结、友善、和谐、仁爱的品质贯穿于教学当中。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给学生心里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指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孩子价值观的建立,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在孩子们成长成才过程中价值观和行为表现的偏差,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及时给予纠正,不断以实际行动感染学生,获得学生的喜爱,积极践行和宣传家风文化,让孩子意识到良好家风建立的重要性,通过孩子唤醒家庭成员对良好家风建立的意识,从而带动全社会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望,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庭风气对孩子们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栋梁,更是我们国家未来的主体力量。据统计,在现实中各种诱惑的冲击下,青少年犯罪行为有所增加,究其原因是家风方面出现了问题,所以唤醒家庭的主体作用,重塑亲情文化,可以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促进孩子们正确价值观的建立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虽然学校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仅仅依靠学校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能取得最佳效果,还需要多方面合力,促使良好的家风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为个体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传统家训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家训文化作为我国传统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化方式,都有诸多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吸纳借鉴的价值。

作者单位:咸阳市杨陵区杨陵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