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面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纵观当前,我们的不少儿童在成人的预设和期盼中正早早远离童心,我们的课堂教学也随之成人化、功利化、程式化。所有这些,都在告诫我们: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需要“童心哲学”思想的光照。


儿童是什么?儿童需要什么?儿童喜欢什么?这是我们在“童心哲学”思想指引下的“童心课堂”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要求我们,在开展教学时,不仅要充分考虑知识的形成线索,更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兴趣和潜能,同时要详细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习惯与能力,生活经验与学习环境等要素。它要求我们:以儿童的发展为中心,顺应儿童天性,关注儿童心灵和精神的成长,让儿童站在课堂的正中央。

聚焦“童心课堂”的深层意蕴

周作人先生早就说过,儿童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而是内外都区别于成人的拥有独特生命的人,他们的代名词叫“童心”。那么童心是什么呢?童心是诗意的、游戏的、梦想的、好奇的、探索的,是从天性的无意识逐步迈向有意识,是转变的、生长的。我们应当怎样来构筑“童心课堂”?

首先践行“童心课堂”的行动理念。珍视童心、崇尚真爱是根本。因为童心教育是真爱的教育,爱是来自心灵的第一语言,我们将关爱与呵护、善意与宽容、尊重与成全尽量给予每一个生命,让学校真正成为“爱的学校”。

实践证明,教师只有融入了童心,才能真正开启儿童的心智。因为童心教育是智慧的教育。我们相信儿童潜力无限,人人都会创造,并执着地用我们的教育智慧去开启每一个纯真的心灵,让学校成为师生同构的“精神家园”。

其次要把握“童心课堂”的基本特征。童心课堂是生命化的课堂,这是“童心课堂”的基本特征。儿童阶段正处于生命的自然状态,有着强烈的生命主体意识,如好动、急于显示自己、急于表达自己等。童心课堂的生命化特征就是要顺应孩子的这种心灵需求,使每个儿童都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参与教学活动,使这种生命意识、主体意识得以建立和强化。童心课堂是活动化的课堂。要开发课堂活动的游戏元素,即将课堂学习“游戏化”,师生要有游戏精神,在玩中学习,在游戏中创造,使课堂成为孩子们的乐园。这就必须注重多种教育资源的整合,让儿童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通过观察思考、调查访问、动手动口、团队合作等方式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把儿童从过严的规训中解放出来,使课堂成为真正的“儿童之家”。

深化“童心课堂”的研究行动

从文化角度看,童心课堂的文化属性更多地体现于“游戏文化”。童心课堂因为游戏而有趣,因为新奇而生动,因为未知而好奇。

拓展儿童化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同样一件事、同样一种景,在成人和儿童眼里,是存在巨大差异的。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过,一个孩子过8岁生日,母亲给儿子买了一只金手镯,而孩子转手就和别人换回了一只纸飞机。确实,在孩子眼里,金手镯远不如一架纸飞机。这个事例启示我们,儿童不是缩小的成人,而是异于成人独特生命的存在。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守护童心,以童心为逻辑起点,在各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理性、合理、灵活地开展教学,使用教材,提升教学的性价比。

“童心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是一种贴近儿童的语言,一种符合儿童心理特点、语言习惯和接受水平的规范口语。

儿童化教学语言的最大特点:一是言语要浅显。只要能将意思表达清楚,越简短越口语化越好,一二年级的老师尤其要注意少使用比较深奥、概括的语言。二是言语要有动感。老师在表达过程中,选用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使用绘声绘色的描述技巧,来激发起他们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三是言语要有画面感。言中有画、言中有意,尽可能让学生感到言语中有色彩,把枯燥乏味的概念转化成为生动、有趣的形象。

四年级学生学习的“分数大小”,比较枯燥。一位数学老师这么说,“猪八戒在巡山时,捡到一个西瓜。他刚要躲起来,准备一个人独享,不巧被孙悟空发现了。孙悟空说,咱们可说好了,师徒四人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哦。猪八戒只好自认倒霉,虽然同意师徒分吃,可他内心十分不愿意。就在孙悟空分瓜时,猪八戒突然产生了个‘好主意’,他说这个西瓜是他捡到的,应该奖励他。他说你们得四分之一,我应该得五分之一。孙悟空眼珠子一转,说行!请问大家,是五分之一大还是四分之一大?猪八戒这么一说,他多吃了还是少吃了?”就这样,在生动有趣的描述中,孩子们很快学会了区别分数大小的知识。

“童心课堂”需要创设一个儿童喜欢、熟悉的教学情境。在情境的创设上,努力体现童趣。教师要在备课过程中充分理解教材,并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常有的儿童化教学情境如故事法、问题法、展示法、小品法、抢答法等。此外,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在学生座位上摆放一些必要的学具,供学生动手操作,使教学更富情境味。

“童心课堂”对儿童的评价当以肯定和表扬为主,体现对儿童的赏识,但对原则性的错误,教师应当实事求是地予以指出。我们应该牢记,没有批评的教育同样是不完整的教育。教学评价既要追求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多元性,更要拓展自评、生评、师评相结合的多样性。评价要具体,有一定的指向性,合理选用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评价时要根据儿童在某一阶段的心理需求(如小学生喜欢远足、喜欢看新的动漫图书、喜欢参加某项体育运动、喜欢得到某项荣誉等),有针对性地开展评价,不断激发其学习热情。

在一年级的一堂美术课上,学生作画“我的老师”,有一个学生画出了老师在发火时的表情,还在老师的头顶上画出了熊熊大火,老师评价说:“在小朋友的眼里,原来老师发火时,眼睛瞪得这么大,火都跑到了头顶上,画得真有趣,如果能把老师的嘴呀、眉毛呀也跟着发火,那就更有想象力了。”老师边说边把学生的作品展示到了黑板上,并给作品奖励了一个大大的“拇指贴”……当然,儿童化教学评价不仅要看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通过儿童化的评价语言、评价方法激发其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发展需求,合理选择课堂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注重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层次性,提倡探究性、开放性、生活化的和有创意的作业设计,可根据需要布置调查、游戏、设计制作、数学日记等实践性作业,并根据不同作业样式给出不同的时间要求。要发挥作业的激励功能,除了运用一些约定俗成的符号进行批改外,还应通过合适的批语来达到提醒、帮助和激励学生的目的。

在一堂科学课上,学生们学习了《地球的近邻——月球》,一位老师一方面布置了观察作业,通过让学生观察月相,了解月相变化,摸索存在的规律;另一方面为了增加作业的趣味性,指导学生们利用奥利奥饼干,通过饼干夹层的处理,制作一组特殊的月相图。确实,通过这样的小游戏,孩子们对月相变化原理的理解、记忆都特别深刻。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上虞区崧厦街道金近小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