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明:让每个孩子都眼睛亮亮 身体棒棒
作者:孔祥娜 鲁维娜
发布时间:2021-05-08 11:13:35 来源:教师报
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陕西省西咸新区教育卫体局党委书记、局长张海明认为,让每个孩子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充满对学习的热爱、体魄健壮且有报效国家的梦想,这样的教育就是成功的。一句话,让每一个孩子都快乐健康成长,就是教育的成功,这也是西咸新区办教育的特色和追求。
在传统和实际基础上创新发展路径
成立8年的西咸新区位于西安市和咸阳市交界处,占地882平方公里,过去基本上是城郊区,区域内学校绝大多数是农村学校,学校硬件、师资、培训等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如何整体快速提升新区的教育质量?让新区老百姓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就成了现实抛给上任伊始的西咸新区教育卫体局长张海明的最大难题。
为了成功破题,张海明一上任便计划分几条线同时开展新区教育质量提升工作:一是抓学校建设;二是抓教育内涵式发展;三是引入名校办名校。近年来,西咸新区党工委和管委会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在最好的地段建最好的学校”和“不讲条件、不计成本、不打折扣”为标准,狠抓学校建设。先后投入了84亿元,建成68所学校。仅2020年,就新建投用了18所学校。今年计划新建、改扩建学校21所,提供学位2.5万个,到2022年底将彻底有效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上学。
对于怎样快速提升教育质量,张海明认为,抓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其中的关键。“首先加大教师培养力度,新区90%的教师都进行了一次培训,快速提升了教师的基本素质和素养。其次引入名校办名校,即新建的学校必须是名校。‘名校+’不拘形式,一是请名校长来管理学校,二是请名校的团队整体托管学校。”张海明说。
西咸新区在以上述“三驾马车”带动教育向前飞驰的同时,又针对新区的体制结构上没有教科研机构的特点,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与第三方合作,聘请了38位优秀骨干教师为兼职教研员,给教育提供专业持续发展动力,进一步推动了教科研工作的全面开展和提升。此外,聘用104名责任督学,建立了完整的监督机制,为教育质量持续提升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险锁”。
“教育提升工作路线确立后,具体工作的开展需要确立工作抓手和工作方案,为此,我们一方面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五育并举战略,一方面从新区实际出发,及时提出了‘一大工程、三大革命’的工作路径。”张海明说。
课堂教学是成功教育的“核心”
要实施好以校建为中心的“一大工程”,张海明认为首先要抓好校长、名师、班主任的培养;要搞好以课堂、食堂、环境为重点的“三大革命”,则必须抓住课堂这个核心环节。
张海明认为之所以要抓校长、名师、班主任的原因,其实既简单又深刻:校长的办学方向和措施直接影响一所学校的发展和学生教育的成效;一个名师则直接可以带动辐射一个学科的教师;而班主任是和学生相处时间最长的人,很多班主任一任3年或者6年,并且都直接带课,其是否品行端正、学识渊博、富有爱心,对孩子一生影响巨大且深远。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建立高效、活力的“新课堂”就要激发孩子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兴趣。具体来讲要做好这样几点:
其一,所有课程都必须有社会属性和情感教育。无论是语文、数学、外语,还是理化生、体音美、劳动课,都要让孩子们从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认知社会,陶冶情操。
其二,“新课堂”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做“眼中有人”的教育。关注每一个孩子,就要打破只关注少数或个体,创设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差异化课堂教学。
其三,“新课堂”要打破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的模式,创设以学生为中心、以课程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新型课堂,创设“以学为本”“为学而教”的学本课堂,让教师和学生都兴奋起来,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
教师队伍素养高低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水平。对于新时代教师如何提升专业素养,教师出身的张海明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作为教师首先要认清自我,把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作为一种自觉追求。当今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要给孩子一桶水,教师不仅仅要有一缸水,更应该有一池水、一湖水。
教师也要不断打破传统“照本宣科”式讲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不断结合学情,深度打破学科壁垒和讲授形式。对如何在“教育生态”中营造良好环境,张海明认为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发挥积极作用,教师更应该首先改变自身认知,主动掌握一定的儿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知识;大力支持家校共建、家校共育,引导好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理,使之科学、理性认识教育规律,尊重每个孩子的特点,配合好学校教育,为民族兴旺、国家强盛培养出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此,西咸新区教育卫体局以上率下,利用每次教师培训机会,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同时,不断统一思想,狠抓各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全区教育系统自上而下统一步调,凝神聚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健康”是做好“接班人”的基础
近些年,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各方期待和压力,使孩子的书包越来越重,课业负担也越来越重。国家每年对青少年体质监测统计数字显示,青少年近视率升高,营养不良率增加。
针对当下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张海明有自己的认识和坚持。他认为合格的接班人,在基础教育阶段首先要“身体棒棒的,眼睛亮亮的”。
为了达到这个教育目标,针对实际,西咸新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校园环境革命”。将所有农村薄弱学校的旱厕改为水厕,杜绝由于卫生问题而引发校内疫病的根源,并开展校园环境整体建设,以有形的物态文化陶冶、影响学生。
同时,实行“食堂革命”。让孩子们吃得更加营养是“食堂革命”的重要内容。“在食品安全、保证营养的同时,降低青少年肥胖率,是新区的这场革命中,对学校的考核指标之一,也是对配备给学校的营养师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张海明说,“先要让孩子锻炼好身体、吃得营养、睡够饱觉、心理健康,然后才是学习好。”
为了让食堂革命落到实处,并形成真正有效的监督反馈机制,张海明倡导家长陪餐制。他认为这种陪餐制比校长陪餐制在监督效果和办学影响上更加有效。
反之,如果将重度近视、身体素质差的孩子培养到所谓的“名校”,个别孩子因小事出现极端事件,或着学生因学习和父母关系紧张等诸多教育“怪象”都是教育失败的标志,都是值得教育人深思的。
“美好教育”需要党建引领、制度创新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最核心的问题,在新时代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为了落实好为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任务,张海明始终自觉担当责任,把党建引领和制度创新作为开展好新区教育工作的法宝。
为了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准确贯彻到“底”,张海明确定了两个具体工作“抓手”:一个是狠抓学校党支部书记培训,另一个是紧抓学校思政课。建立了从他本人到新区内各新城教育部门领导再到校长的“局长讲思政课”“书记讲思政课”“校长讲思政课”等长效“思政教育”机制。同时配套出台了两套定期和非定期督导检查制度,形成了上层有设计、基层有抓手的良性循环。
西咸新区作为新建的一个国家级新区,在制度构建上有其自身特点和完善期。为了尽快集中力量解决辖区内老百姓教育上的“急难愁盼”,张海明认为制度创新是最有效的,并从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大力度实行教师人事制度改革。自2017年,新建校和老校的新进教师全部实行聘任制,同时引进第三方进行督导评价和专业培训,让西安优质教育资源“走进来”。让区内校长、教师“走出去”,到各个地方学校参观、学习、跟岗。从2020年到2022年,将撤并40所小规模学校,提升61所薄弱学校。开展教师绩效考核制度改革,探索提前综合科学规划,落实新增住宅人口与所需学校建设规模比例等。
“我年轻时就对美好教育有个愿景:尽我毕生之力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健康的中国人、有骨气的中国人、有信仰的中国人、有知识的中国人。”张海明望了望远方,清晰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