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陕西关中农村地区普通话普及程度较高,但本地居民在普通话运用的能力上受到了关中方言口音的限制。该地区居民基本上具备普通话交流的能力,但是整体水平还需进一步加强。在教育领域,任课教师需营造普通话语言环境,加强基础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方言口音的纠正。在教学用语和日常语言使用的选择上,对学生进行带动和引导,加强普通话的宣传力度。农村贫困地区的“语言扶贫”需将扶智与扶志相结合,在“推普脱贫”工作的落实上,应注重其长期性和持续性。

[关键词] 关中农村 语言扶贫 普通话能力 普通话使用

课题: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2020年度一般专项科学研究计划《语言扶贫视域下关中农村地区推普路径探究》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JK0170)。

引 言

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顺利推进,在“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我国语言扶贫在贫困状况变化和整个扶贫脱贫事业与贫困治理中还需要更多思考。在语言扶贫视域下,调查关中农村地区普通话的掌握及使用情况,对该地区农村居民普通话的语言态度和学习动力有所了解,可为当地“推普脱贫”的语言教育与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关中农村地区普通话能力及使用现状调查

1.关中地区人口分布及语言环境

关中地区位于陕西中部,包括渭南市、西安市、咸阳市、铜川市的全部和除凤县、太白两县以外的宝鸡市各县。据陕西省统计局2019年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8年陕西省常住人口总数为3864.40万人,关中地区常住人口为2427.22万人,其中西安市为1000.37万人,渭南市为532.77万人,咸阳市为436.61万人,铜川市为80.37万人,宝鸡市为377.10万人。

根据语音、词汇等特点,陕西方言被大致分为陕北、关中和陕南方言,与该地区三个行政区大体吻合。“关中方言”参照《陕西省志·方言志》中的划分。普通话的推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使该地区语言环境呈现多样化,出现了多语、双言等现象。

2.调查样本情况分析

关中农村普通话掌握及使用情况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和观察法。调查采用一对一询问的方式,共收回有效问卷208份,样本分布在西安、渭南、咸阳、宝鸡的农村。

样本中男性和女性分别占总调查数量的49.5%、50.5%,与整个关中地区男女比例基本一致。本次调研将被调查者的年龄分为青年(14~29岁)、中年(30~44岁)、中老年(45~59岁)及老年(60~65岁)四个年龄段,分别占比为33.7%、23.6%、24.0%和18.7%。在年龄的选取上显示了一定的科学性。

根据受教育程度分为:16.8%的人是小学及以下学历;34.6%的人是初中学历;24.1%和24.5%分别是高中(含中专)与大专及以上学历。数据显示,陕西关中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普及广度很大,但普及深度依然较低。除此之外,中等教育(高中、中专)有待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偏少。教育普及的广度和深度将直接影响该地区的普通话发展水平。

3.关中农村地区普通话能力及其使用状况

(1)语言能力情况

①母语情况

被调查者的母语情况对应调查问卷的“您小时候最先会说哪种语言”。98.6%的人选择的母语为关中方言,说明关中方言是关中农村地区居民最先习得且最重要的语言。

②普通话使用能力

调查问卷涉及语言能力的问题包括“您现在能用哪些语言与人交谈”(自报)和“您的普通话水平怎么样”(自报),前者即语言交际能力,后者即普通话程度,普通话程度包括被调查者自我评价和调查员评价。

能使用关中方言与人交谈(包括只会关中方言)的人占总样本量的96.6%;只会普通话的人数占总样本量的3.4%;能使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包括只会普通话)的人占总样本量的77.4%。由于本题是自报式多选题,可能会出现多选情况。数据显示,根据被调查者自报,具备双言能力的人占74%。由此看出,关中农村地区整体语言交际使用能力较强,且掌握关中方言的程度更深。

本调查结合全国普通话调查的水平设置,分5种程度,即:“能熟练使用标准普通话与人交流”;“能熟练使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与人交流”;“能熟练使用但口音较重”;“能听懂普通话,也能说,但有些字音拿不准”;“能听懂但不会说”。将1~4项定为使用普通话,将第5项视为不会使用普通话。由普通话的自我评价(以下简称自评)和调查员评价(以下简称正评)的对比得到,自评会使用普通话的人占总样本的83.7%,比正评多出13人;正评的普通话水平较高的前两项共有97人,在“能熟练使用普通话与人交流”中,自评数比正评数高8.6个百分点;在“能熟练使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与人交流”中,自评数比正评数低8.7个百分点;正评的普通话水平次高的后两项共有64人;在“能熟练使用但口音较重”这一水平中,自评数比正评数低0.9个百分点;在“能听懂普通话,也能说,但有些字音拿不准”这一水平中,自评数比正评数高7.2个百分点;在会使用普通话的最低水平中,正评数比自评数高6.3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被调查对象对于自己的普通话水平评价比实际情况稍高,关中农村地区会使用普通话的人数占总样本量的77.4%,但当地居民普通话带口音及发音不准的比例较高,这对日常选择使用普通话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当地居民普通话存在的口音问题,应针对性地加强基础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需注重对学生方言口音的纠正。

(2)普通话在不同场合的使用情况

本调查将普通话使用场合由非正式场合到正式场合逐步分为以下5种:家庭、本地集贸市场、本地医院、工作、劳动场合及本地政府部门。调查数据显示,只说关中方言的样本,在家里场合内占比高达79.3%,比集贸市场、本地医院、政府部门和工作劳动场合占比高,说明关中方言是该地区家庭用语中最主要的交际语言,而外出时则视对方交际语言进行语言使用的选择。只说普通话的样本在本地医院、政府部门和工作劳动场合均有一定占比(分别是49%、48.6%、39.9%),均高于在集贸市场选择使用普通话的比例,说明家庭以外的场合越正式,当地居民对普通话的使用需求就越高。选择只使用普通话的人和选择使用对方语言的人都会普通话,但在家庭场合更多本地居民选择只说关中方言。

(3)学习普通话的主要途径

①普通话学习的主要目的

数据显示,本地居民学习普通话的目的依次是为了和他人更好地沟通,专业、工作、业务需要,为了找更好的工作,顺应国家政策,个人兴趣爱好等。调查表明,本地居民学习普通话的目的虽然多样,但大部分人是为了与他人更好地沟通而学习,同时就业和生存的目的性更强。这说明当地居民将普通话水平与劳动力输出和顺利就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②普通话的学习途径

数据显示,关中本地学习普通话的主要途径所占比例从大到小依次排序是:通过与会说普通话的人交流>学校学习>看电视、听广播>受家人影响>普通话培训班学习。调查表明,关中地区学习普通话的途径呈现多样化,学校教育和日常沟通是当地居民的主要学习途径,在普通话推广过程中需更加注重学校基础教育,同时鼓励本地居民在日常语言的选择中多使用普通话。

③普通话学习的主要困难

在对该地区居民的调查中,关中农村地区居民学习普通话的困难依次是:受关中方言的影响,不好改口音;周围说普通话的人少,没机会说;说普通话怕别人笑话。调查表明,本地学习普通话存在一定的困难,口音问题较为严重。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加强对学生口音的教学与纠正。

4.关中农村地区居民普通话学习的态度

关中农村地区的居民普遍对推广普通话持大力支持的态度,并认为推广普通话与保护和使用方言并不矛盾。推广普通话以来,本地居民在各个场合使用普通话的频率越来越高。在推广普通话对当地方言使用的影响程度上,11.5%的人认为影响很大,11.1%的人认为推广普通话对方言使用的影响较大,认为对方言使用影响较小和没有影响的比例分别为20.7%和53.8%。另外,2.9%的人不清楚推广普通话对方言使用是否有影响。日常生活中,61.5%的人认为讲好普通话与自己的工作生活有很大关系,20.2%的人认为讲好普通话与自己工作生活关系一般,18.3%的人认为讲好普通话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毫无关系。

在是否希望以普通话来教学的问题上,大部分本地人非常希望学校能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占比79.8%;较少部分人不知道,甚至不希望普通话作为教学语言,分别占比5.3%和1.4%,这对本地普通话的推广有一定的阻碍。

5.关中农村地区普通话普及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1)从基础教育入手加强关中农村地区普通话教育与普及

语言因素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落实的重要方面,是“脱贫攻坚战”的基础性因素。关中农村地区具有条件充分的方言交流环境,使当地居民的普通话能力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关中方言口音的限制。调查显示,该地区居民学习普通话的主要途径为学校教育及日常沟通,居民在语言使用的选择上普遍选择关中方言,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地居民普通话的使用频率,对普通话的推广工作存在一定的阻碍。

在与当地学生的访谈中得知,农村多数学校教师的普通话属中等水平,年龄较大的教师方言口音较重,授课时有说方言的情况;学生在校园里多数情况下是普通话与方言交替使用。因此,在语言使用领域上,学校作为推广普通话的前沿阵地,应当加强当地教师普通话授课的规范程度,在教育教学中自觉规范地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同时学校层面更应当重视“普通话宣传周”,做好宣传工作,尽力营造校园内浓厚的普通话语言环境。

(2)关中农村地区普通话普及率较高,但普通话水平仍需提高

国家通用语言的习得和掌握有利于个人获得更多就业机会和较高的劳动报酬。当地居民的普通话水平会影响该群体外出务工的自信心。陕西关中地区以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而闻名,因当地居民使用普通话的流畅程度低而导致旅游资源的浪费,对当地居民的脱贫致富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推普脱贫”在现阶段应以普通话普及为契机,对该地区居民的知识文化水平和生存技能做相应的培训和提升,为他们的个人发展提供机会和保障。

(3)将普通话推广作为长期性、持续性的工作来落实

语言扶贫有助于永久脱贫,而永久脱贫则需培养当地居民自发摆脱贫困的内在动力,将内在动力转化为生产和发展能力。通过全面提升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交际能力及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促进他们摆脱贫困思维,将其人力资本发挥至最大化。但在发展其语言能力的具体实践中,政府和相关部门需注意,宣传和推广普通话的工作不能仅仅是一时热闹的活动,更应注重语言能力提升的长期性、持续性和稳定性,普通话普及不仅要融入乡村学校的基础教育,更要纳入乡村文化的建设中,既要丰富当地居民的精神生活,又要坚持语言扶贫中扶智与扶志相结合,发展当地居民自力更生的观念,使其真正在语言和物质生活的脱贫中获益。

参考文献:

[1]王春辉.后脱贫攻坚时期的中国语言扶贫[J].语言文字应用,2020(3):9-16.

[2]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语委关于印发《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EB/OL].(2018-1-15).http://www.gov.cn/xinwen/2018-02/27/content_5269317.htm.

[3]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志·地理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4]陕西统计年鉴201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

[5]刘育林.陕西省志·方言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6]方小兵.海外语言与贫困研究的进展与反思[J].语言战略研究,2019(1):27-28.

[7]王春辉.语言与贫困的理论和实践[J].语言战略研究,2019(1):16.

[8]魏晖.国家语言能力有关问题探讨[J].语言文字应用,2015(4):39.

[9]苏金智.江苏省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12(1).

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