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X校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相关指标调研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发现美术院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主要集中在职业期待、就业能力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建议美术院校加强毕业生职业认知教育,完善美术类人才培养体系,建构具有美术院校特色的创新创业体系。

[关键词]美术院校毕业生 就业质量 社会需求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美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5XK100)。

调研基本情况

本课题联合麦可思公司对X校2019届1437名本科毕业生进行调研,采用问卷调研法,共回收问卷876份,样本比例为61.0%,共覆盖了13个本科院系24个本科专业。问卷中就业质量主要从月收入、对口就业比例、就业感受、就业稳定性、就业分布、用人单位需求等六个指标进行测量分析。

就业质量数据分析

1.毕业生收入呈上升趋势

依据此次调查数据可看到,2019届毕业生的月收入为5295元,与2016届毕业生月收入4272元相比增长了1023元,增长幅度为23.9%。与此同时,2018届毕业生中有6.4%的人月收入集中在8500元以上,而2019届毕业生中的同等收入比例为8.2%,较有所上升,高收入人群增多。

2.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比例呈逐年下滑趋势

2016—2019届毕业生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比例分别为73%、83%、79%、69%,可看出该项指标呈逐年下滑趋势(如图1所示)。结合原因可以发现,2019届毕业生中,有56%的人因个人期待、薪资、工作环境等方面的考虑而主动选择了与专业无关工作;36%的人表示“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这一比例较上届(34%)有所上升。同时,毕业生对培养目标中“毕业3~5年后的职业成就和定位”的了解程度为70%,相较其他方面处于较低水平,可见学生对本专业及其相关领域的认同和了解情况存在不足,因此,合理制订培养目标并有效向学生传达是学生培养工作的关键改进点。

3.毕业生就业稳定性呈现下降趋势

2019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满意度为66%,比2018届的61%高出5个百分点。对于就业现状不满意的毕业生,其主要原因是追求更高的收入及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数据显示,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有所下降,2019届毕业生的离职率为32%,比2018届的27%高出5个百分点。存在离职行为的毕业生中,95%的人有过主动离职的经历。具体见图2、图3所示。

4.毕业生就业主要领域是教育和文娱行业,就业主体多为民营企业

2019届毕业生在教育业就业的比例为35%,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就业比例为20%。在职业选择方面,毕业生主要从事设计创意、中小学教育、媒体出版、表演艺术和影视等相关岗位。从数据可以看出,毕业生的就业行业特点较好地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2019届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为74%,就业单位的规模以300人及以下的中小型企业为主。

5.用人单位主要考查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专业对口

用人单位聘用X校应届毕业生的主要理由是“能力和知识结构合格”和“专业对口”,两项均为79%,反映了用人单位对美术院校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和专业的认可程度较高(如图4所示)。

美术院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的原因分析

1.美术院校毕业生的职业期望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

将2019届毕业生就业对口比例同比前两届毕业生呈逐年下滑的趋势,从不断升高的毕业生选择与专业无关工作的比例可以看到,美术院校毕业生所考虑的就业因素已不仅仅是专业对口,个人期待、薪资、工作环境等方面已经逐渐成为学生关注的重要方面。美术院校毕业生在培养目标的认知度方面相较于其他同类指标存在一定差距。经综合分析,美术院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对培养目标的认知度不高,致使他们对职业期望模糊不清,从而产生了学生的职业期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这是目前毕业生就业对口比例逐年下滑的主要原因。

2.美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

就业能力是劳动者对就业岗位的胜任能力,以及展现并获得就业岗位的能力。本文所调研的毕业生均已在不同岗位上工作,所以此处所指的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岗位的胜任能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考查的主要方面为知识能力结构和专业对口,用人单位对X校毕业生这两个方面的满意度为79%。但是,结合毕业生就业稳定性等指标可看出,美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部分差距。

3.美术院校毕业生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X校2019届毕业生的离职率比2018届高5个百分点,95%的离职毕业生为主动离职,主要原因是为了追求更广阔的薪资待遇和发展空间。毕业生中,有30%的人对专业培养目标中“3~5年的成就和定位”不是很了解。从这些数据中可看到,目前的美术院校毕业生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与学生成长发展之间还存在不适应的关系,与社会需求之间还有一定矛盾。笔者认为,在工作实践中比较突出的矛盾就是社会实践环节不够系统、完整,相关课程设置与学生成长发展存在脱节现象,以及创新创业教育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等。

对策与建议

1.加强美术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认知教育

职业认知是个体基于学习、生活等对职业的认识和把握。对于美术院校毕业生来说,一方面面临着大量毕业生涌入市场与市场所能提供的有限岗位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面临着大量的需求岗位却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之间的矛盾。此时,对于毕业生自身而言,对职业的认知和把握就尤为重要。进行充分的职业认知教育是美术院校毕业生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要的一环,有助于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有助于美术院校毕业生形成理性职业价值观,快速提升就业能力。

2.完善美术院校人才培养体系

在21世纪转型过程中,美术教育不能忽视社会对美术人才培养的要求,如何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形成招生—培养—就业的有效反馈机制十分重要。笔者在多年的就业工作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就业若与招生、人才培养无法有效衔接,将会面临很多困境和挑战。美术院校已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象牙塔,60%以上的学生指向了实用美术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在美术类学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不能忽视以面向职业实习实训为主的社会实践体系建设,要促使学生将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进行有效转化;在确保核心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增强与前沿领域、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并重视混合式课程开发,以适应学生成长的需求。

3.构建美术院校特色的创新教育体系

美术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极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齐白石曾有“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名句。作为美术类学生,对创新的追求促使他们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异常突出。美术院校毕业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有自主创新积极性高、行业集中度高、产业特色明显等特点,但也存在系统性不强、持续性差和难于形成规模效应的缺点。要想构建美术类学生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就要在体系搭建的过程中注重系统知识的构建,学校应围绕新时代美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展开,从加强校内部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积极与地方政府及行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搭建校内实践平台等方面着力,使学生从获取知识到能力转化,进而奉献社会实现自我的过程大大缩短,增强其教育获得感,提升高校对社会的经济贡献度。

参考文献:

[1]黄兆信,曲小远,等.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高校创业教育新模式——以温州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4(8).

[2]陈德明,祁金利.大课程观视野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构[J].前沿,2010(5).

[3]王淑娉.基于“问题、实践、市场”导向的创业教育模式探析——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4]韩春.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社会需求的对比研究[J].企业技术与发展,2017(11).

[5]陈静.职业认知对高校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就业的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0).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