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田径运动因其形式多样、灵活便捷的运动特点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和青睐,也是学校为提升学生身体素质而选择的重要锻炼方式之一。高校在开展田径教学活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基于此,文章结合个人的田径教学经验,系统总结了当前高校田径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分析了造成这种困境的根源所在,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希望这些措施能深化高校对田径教学现状的认识,从而能够为高校田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之用。

[关键词]高校田径教学 现实困境 未来出路

田径也称田径运动,涉及田赛、径赛、全能赛三类运动形式,包括竞走、跳跃、投掷、奔跑等在内的四十多个运动项目。其作为最基本的运动方式,具有普适性广、活动环境要求低、锻炼效果突出等方面的特征。近年来,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进一步强化了高校对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促使各高校加强田径教学活动的频率,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然而高校田径教学仍然存在一系列亟须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展开深入研究和分析的。

高校田径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

1.训练项目缺乏针对性

高校田径涉及短距离跑、中距离跑、长距离跑、跨栏跑、接力跑、障碍跑、竞走、跳高、跳远、铅球、铁饼、链球、标枪等多种训练项目,每一个运动项目都拥有其特殊的运动价值,或者是培养学生的爆发力,或者是锻炼学生的力量,或者是提升学生的灵活性,抑或是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性与忍耐性等,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根据各个班级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选择适合这个班级学生的运动项目,构建起具有针对性、系统化的运动体系,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然而高校体育教师却很少深入学生并调查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他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选择一些常规性的、简单化的短跑或者是中长跑项目对学生进行常规的运动训练。这样做不仅无法达到锻炼学生身体的目的,同时还耗费了学生的运动时间和精力,且无法取得理想的运动效果。

2.教学内容不够系统

高校田径教学包括学生身体素质、运动心理、运动技能、运动理论、健康思想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而每一项内容都是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诸如身体素质侧重于学生的身体柔韧性、灵活性、力量性方面的培养;运动心理主要是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团结合作方面的心理品质;运动技能是培养学生对于特定运动项目的动作技巧、规则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运动理论就是使学生能学习到更多的运动理论知识,健康思想是培养学生对健康知识、科学运动的一个良好认知。高校体育课必须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高校田径教学主要是以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训练为主,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运动技巧和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而在学生健康思想、运动心理、运动理论等方面涉及得比较少,这会直接影响学生运动意识的养成、良好性格性情的形成、运动理论知识掌握的多少等,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可持续性、终身性运动意识及运动能力的培养。

3.教学方法简单化

高校田径技巧性强,运动量相对比较大,只有科学的田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训练效果。尤其是要注意避免让学生产生田径运动枯燥、辛苦的认知,一定要想方设法促使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田径训练活动,但是高校田径教学表现出明显的常规化、简单化的倾向。首先,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师都是在上篮球课、足球课、排球课、羽毛球课等课时先安排10至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先进行一些简单化且比较随意的田径运动,而这会造成学生田径训练时间短且内容不系统的问题,降低了田径教学的质量。其次,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师在授课时主要是采用语言讲解、动作示范的教学方法向学生演示田径运动的技巧,随后再要求学生通过模仿训练、重复训练的方式来掌握运动技巧。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很难深化他们对田径运动技巧的认知深度,尤其是重复训练往往给学生带来的是枯燥、辛苦的体验,这会导致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排斥、抵触田径训练。最后,高校体育教师仅仅停留和局限在课内教学,很少鼓励学生制订和实施课下田径训练计划,同时也很少引导学生借助app资源、网络视频资源自学、自练喜欢的田径项目。

造成高校田径教学现实困境的根源

1.高校师生对田径训练缺乏足够的重视

高校体育教师知道田径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塑造学生的健康心理和性格,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他们却并不重视田径项目的训练。体育教师认为学生并非是专业的田径运动员,只需要开展简单的短跑、中长跑、接力跑之类的简单训练项目就可以了,不需要进行障碍跑、竞走、跳高、跳远、铅球、铁饼、链球、标枪等项目的专项训练。而且学生熟悉短跑、中长跑、接力跑之类的田径项目,体育教师只需要再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对学生加以简单的训练即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直接导致了高校田径教学项目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不系统和教学方法简单化等问题的产生。由于部分学生也缺乏训练特殊田径项目的意识,甚至缺乏田径训练的概念,认为自己在课下独自进行跑步运动就是田径训练,不需要在课堂上再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课内田径训练视为调解上课氛围的一种方式,因而不重视课内的田径训练。

2.高校体育课程系统未专门安排田径课程

高校体育课程普遍采用的是“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大一学年时,各个行政班级统一接受基础性的运动训练。大二学年以后,学生可以选修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然后进入临时班级进行集中的训练,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运动技能,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又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运动兴趣要求。但是调查中发现,很少有高校这样专门安排田径课程,大多数高校没有将田径项目纳入课程系统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供学生选修,这就弱化了体育教师和学生对田径训练的重视程度,导致体育教师只能在篮球、足球、羽毛球之类的体育课程中安排碎片化的时间来对学生进行简单化的田径教学活动,而此类田径教学活动更多的是人们所说的“热身运动”,时间短,形式简单,并且主要是以学生运动为主,教师的指导、训练较少。

3.高校田径教学缺乏评价系统且师资力量不足

严格的教学评价既可以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处理问题,同时又能够督促体育教师认真制订和实施教学计划。首先,高校缺乏体育课程系统评价机制,无法及时发现体育教学项目不健全、不平衡的问题,也不能准确地洞察学生个性化的运动训练需求。其次,高校体育课也缺乏对田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效果等方面的关注,很少测评学生的田径运动技能水平和素质能力,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不重视田径训练。另外,短跑、中长跑、接力跑等相对比较简单,但障碍跑、竞走、跳高、跳远、铅球、铁饼、链球、标枪等则比较专业,由于高校体育教师缺乏相关的专业技能及合适的田径教学模式和经验,这就在客观上限制了他们开设田径课程和实施田径教学的意识及行动。

解决高校田径教学现实困境的措施

1.通过宣传培训,提高师生的重视程度

提高高校师生对田径运动的重视程度是提升田径教学与田径训练质量的前提。高校可以通过宣传、培训的方式提高教师对田径教学的重视程度。首先可以采用教研会议探讨田径运动的教学价值和教学模式;其次可以安排校级课题鼓励体育教师分析、研究田径教学方案;第三可以搜集整理其他高校先进的田径教学模式和教学案例指导本校体育教师的教学;第四可以邀请校外的专家、学者来校开主题讲座、专题座谈等宣传田径教学的重要意义,以引起学校师生对田径运动的重视。体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向学生介绍每一种田径项目的运动价值,因为人们可以通过田径运动锻炼自己的身体,促进自己身体的新陈代谢,同时还能够使自己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有更好的精力进行学习和工作。

2.加强指导督促,构建田径课程体系

高校田径教学面临着项目针对性弱、内容不系统、方法简单化的问题,其根源之一是体育课程系统未专门安排田径课程。首先,高校需要在校内进行一个全面的调研,了解各年级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准确把握哪些田径项目是学生喜欢的,然后在选修和必修课程体系中安排一定的学时,为学生提供专门学习、训练这些田径项目的时间和场地。其次,体育教师要从学生实际的身体素质、锻炼需求培养他们终身锻炼习惯的角度出发,构建系统化的田径课程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必须要兼顾“全面性”“针对性”的原则,“全面性”指的是要全面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心理、运动技能、运动理论、健康思想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针对性”则指的的是田径教学内容应该有所侧重,比如重点培养学生哪一方面的素质,以弥补其身体与心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及缺陷之处。第三,高校体育教师在制订田径教学方案的过程中除了沿用常规的语言讲解、动作示范、模拟训练、重复训练法之外,还可以采用分组训练、竞赛训练等方式提高田径训练的趣味性与挑战性,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田径训练的积极性。

3.实施教学评价,提升教师田径素养

构建好系统化的田径教学课程体系之后,高校还要严格实施教学评价,多方位地提升教师的田径素养。在宏观层面,高校可以动态性地调查、研究学生的田径运动兴趣和运动需求,灵活地调整课程体系和安排田径运动项目,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田径训练需要。在中观层面,高校可以通过随机查课、专家听课、学生访谈等方式,了解本校田径教学的现状,指导和督促本校体育教师认真开展田径教学活动。在微观层面,高校体育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心理、运动技能、运动理论、健康思想等方面来测评学生的田径训练效果。此外,高校可以引进优秀的田径人才来提升学校的体育教学能力,还可以积极为本校体育教师创造外出学习和参加专业培训、短时间集训的机会及培养学校现有体育教师的田径技能,鼓励本校体育教师通过课下自学的方式提升自己。

结 语

高校田径教学面临着田径项目针对性不强、教学内容不系统、教学方法简单化的现实困境,这主要是由于高校师生对田径训练缺乏应有的重视,大多数高校的体育课程系统里未能专门安排田径课程,田径教学缺乏评价系统且师资力量不足。因此,高校要强化师生对田径运动的重视程度,构建系统的田径课程体系,实施严格的教学评价,为体育教师营造良好的田径教学环境,努力提升体育教师的田径素养,最终达到提升田径教学质量和田径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毕冠.探讨高校田径教学训练量与训练强度[J].当代体育科技,2020(3):117-118.

[2]王有凤.高校田径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田径,2020(4):18-19.

[3]陶月.高校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0(1):59-60.

作者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