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艺术教育是一门跨学科的兼具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的综合教育,这种教育包含有感性的审美认知和理性的价值判断,艺术教育同时还是一种思维模式。艺术教育专业课程不是单纯的艺术技能课程,其关注点更多的是对学生艺术感知力的培养及促使学生用艺术思维处理问题。我们要将艺术教育当作综合的交互关系来看,要在艺术教育专业课程中始终贯彻这种综合融汇的观念,并且将这种综合的艺术教育认知落实到可实施的艺术教育专业课程框架之中。

[关键词]艺术教育 综合 交互 跨学科 艺术教育专业课程

艺术教育中的综合和交互

艺术教育融合了艺术的多个门类,包含多门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理念。艺术教育的重点是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能获得一种艺术的敏锐感知力及思维方式,同时获得一定的人文情怀滋养。艺术教育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艺术的柔性代入,使学生在自我追求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同时还能更好地塑造自己。

传统艺术教育比较注重对学生技艺方面的培养,比如在艺术教育中安排的多是音、美、舞蹈、文学等科目的教学内容,但是较少关注这些科目之间的融合与贯穿问题。这种拼盘化的课程教学方式,表面看上去十分丰富和热闹,但在本质上并没有形成内在的一个有机体。这种拼盘化的课程教学方式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培养艺术专项人才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要求艺术教育要为学生提供多端口且具有多种可能性的专业学习平台,而不是某种有着潜在缺陷的操作化的技艺培养。比如艺术教育中的油画课程教学,其课程设计的重点就不应该像美术学院传统课程那样,只是单纯地注重对学生某项绘画技巧的专项训练,而是可以设计出“油画艺术”这样一个“引子”,或者说是一个“项目”,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艺术教育中的油画课程可以设计诸如油画产生前是什么、油画发展后是什么等关于视觉艺术发展脉络方面的问题,在油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追寻油画产生的原因和油画变成了什么新的视觉语言等问题的答案,学生从直接在教师那里获得知识变成了通过解答问题获得知识,在这种新的授课模式之下,学生就不得不主动地去寻找知识和通过实践体验习得技艺,但这时的技艺体验和传统授课方式中的技艺掌握要求是完全不同的,传统强调的是应该怎么样做,但新的教学模式是寻找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所在。在新的教学模式之中,让学生掌握油画要怎样画不是教学重点所在,而什么是油画、可以怎样画及怎样理解这样画等成为了油画课程的教学关键点所在。当然,如果学生有进一步想要深入学习和掌握油画技巧的兴趣,那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的学习和研究,甚至可以将其拓展为一个研究项目,而这需要学生在之后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提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油画课程不是单纯培养一个动手型的油画家,而是要培养一个有很多视觉艺术知识的油画鉴赏者和解说者,这位有较多视觉艺术知识的人的首要任务就是能向更多人说清楚什么是油画及与油画相关的知识。如果我们能够按这种方式来理解油画课程,那么就能理解课程设计中跨学科的知识学习要求其实是难以避免的,要说清楚什么是油画,是要具备历史学、科技学、文学、社会学、美术学等多学科知识的,这点对于艺术教育者来说也是很重要的综合素质方面的一个要求了。在追寻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具有丰富的综合知识及跨学科运用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解决问题并说清楚问题的答案所在。

视觉专业艺术在艺术教育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是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视觉艺术在艺术教育课程中怎么融合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是需要先进行相应的课程框架设计的。艺术教育怎样激活多感官模式、体验多感官感知及心理想象,是一个理解艺术中交互化趋势的重要方法之一。传统观点强调感官是单一通道的,比如欣赏绘画和雕塑就是视觉艺术,欣赏音乐就是听觉艺术,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观点是因为他们忽略了感官系统的交互性,感官交互为心理想象,而心理想象其实就是一种思维模式,怎样建立这种思维模式其实就是对艺术教育跨学科融合的另一个要求了。图像和声音是信息的重要承载样态,图像和声音的认知和表达场域是另一种专业化的综合构建。图像和声音之外的触觉、嗅觉及超维空间感知力同样是艺术和艺术教育需要研究的问题。研究这种多感官的艺术交互体验,引导感知这种多感官的艺术交互体验和说清楚这种多感官的艺术交互体验是艺术教育面临的另一个任务。

艺术教育的跨学科性质

培根对近代科学作出了系统分类,他认为人类具有记忆、想象、理性三种能力,与此相对应的是记忆的科学——历史;想象的科学——艺术;理性的科学——哲学,这种分解的方法奠定了近代学科的基础。

近代学科概念的形成是思想探索从综合走向分析的精细化之路的必然,但也产生了各知识内在联系被割裂的问题。怎样处理知识系统构建中的差异与一致、分析与综合、限定与选择的对立统一因素,是我们研究艺术教育跨学科问题的一个出发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艺术在审美特性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艺术的发展和融合等。我们怎么面对这种变化,如何理解现在的教育,这就对人的发展和教育的多维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就艺术专业的基础而言,传统、当代、平面、立体、动态、交互、跨媒介的各个因素解析很多,艺术样态更是层出不穷,语义多重并置等,这是一个纷繁时代呈现的纷繁现象。艺术的发展进程中,艺术和社会学、艺术和新科技、艺术和生物学已经产生了广泛的联系,艺术在感官内部也深化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空间感知的维度,而要实施艺术教育必须要先理解艺术的这些深刻变化。

怎样来进行艺术教育的基础课教学?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素描、色彩造型课来教学,这肯定是不能解决新情况下的新问题的。怎样理解艺术?怎样理解教育?怎样重新认识艺术教育的目的?如果艺术教育只在美学和艺术技巧范围来认识和解读这些问题,那么这样的维度是远远不够的。艺术已经走出所谓的小范围专业领域了,日渐成为日常公共生活或现代人仪式活动的一部分了,在广泛地实施其影响力和实现其教育目的的同时,艺术也从私人的玩赏之物逐渐上升为公共媒介,艺术教育是要跟随这个进程的,从某种意义来说,艺术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公共问题,与此相适应,艺术教育也在这一进程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公共价值。这种维度的变化正如麦克卢汉所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之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这种新的尺度就是进行跨学科研究和跨学科阐述,只有做好这些,艺术教育才能准确地传递艺术发展这种新问题的价值及反馈这种新问题的解决之道,

艺术教育专业课程的基本框架

发现课程的人,首先要成为一个人类本质和人类事务的分析者。就这一点而言,他的工作并不完全瞩目于“学科”——他会在之后规划出合适的学科。作为教育的手段,学科的跨越和交织首先是一种视野选择。

建立一种新的有价值的思维方式是艺术教育的新任务。从视觉艺术的单一方式拓展到多感官的有机交互关系的认知体验及综合思维是艺术教育专业课程设计面临的一个选择。怎样搭建新的艺术教育专业课程的基本框架?可以从艺术教育在当下跨学科的错综关系入手,在专业交错中理出有价值的搭配选择。

1.艺术教育专业基础课程的专业综合

艺术教育要研究传统课程的继承和更新;艺术教育要研究技艺与精神的关联;艺术教育要研究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艺术教育要研究时代和呈现物之间的脉络。艺术教育专业基础课程的这种专业综合是保留并整合了艺术教育的传统资源,但更强调资源的重组和新的配置方式,这种新的配置方式结合的是当下的问题,是一种当代性的更新。

2.交互关系的研究

交互是新的时代技术特征,也是人在当下精神需求问题上的直接反馈。交互关系是研究当代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机器的关系、人与社区的关系。交互关系密切关联人群习惯和人群文化,这种关系甚至就可以看成是日常生活本身。艺术教育本身也包含了这种交互性,艺术教育的深化研究必须面对这种看似隐含其实无所不在的交互关系。

交互关系中还包含了一种对沉浸式虚拟实境的理解,将实境的关系提取为数字代码,通过编程写入一种虚拟实境,这是方兴未艾的数字时代的存在方式,这在不远的将来必将深刻改变艺术教育,交互关系研究的难度正是因为这种无所不在,但在阐述的时候却不易说清楚,操作的时候不易把握住。新的艺术教育课程中交互关系的置入几乎是全程的,这种交互反映在艺术教育中,大体上说就是需要理解教育中人和人的关系、教育中人和社会的关系、艺术中人和人的关系、艺术中人和社会的关系,当然,这些只是说到了最基本、最大框架的交互关系,这种交互关系的追问是可以细化至无穷的。

3.课程建设的实际操作

斯坦福大学的凯特琳计划提出的艺术教育的课程结构是值得认真对待的。其结构如下:领域,观念或者模式,原则或媒材,理论基础,目标(教学目标和表现目标),启发活动,教学活动,辅助教材,评鉴程序。这个课程结构是针对儿童美育的课程设置提出的结构程式,但艺术教育的根本问题是相同的,不同点只是针对了不同的年龄阶段特征。这个课程结构程式涵盖了课程的范畴、课程的依托、课程的执行、课程的反馈的全流程,它有助于课程框架的落实和可评判标准的建立。

当然,这种课程设置结构程式只是一种概括化的流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真实的课程建设的实际操作需要根据艺术教育的特定情况,比如艺术教育发展的程度,师资实际情况,学生的入学条件等。

结 语

艺术教育是人类最为复杂的教育活动之一,它发展到当下,出现了新的问题,呈现出了新的特征,艺术教育要顺应这种综合的、跨学科的发展趋势,研究艺术教育的本质问题,根据这种本质规律搭建课程框架才能解决艺术教育面临的具体问题,从而才能更好地展现出艺术教育的独特价值。

参考文献:

[1](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论人的延伸[M].译林出版社,2011:20.

[2](美)约翰.富兰克林.博比特.课程[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37.

[3](美)艾略特.W.艾斯纳.艺术视觉的教育[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165.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