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素质教育的持续深入推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做好对学生数学思维动态的科学处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促进学生创新创造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究,是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为了能够在课堂中科学处理学生的数学思维动态,本文结合多年从教实践经验,就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动态处理的有效策略展开初步分析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逆向思考

逆向思维是思维能力中的必备思维品质,很多学生在数学审题过程中,习惯性应用顺向思维,难以获取解题思路,不能很好地把题目中的重要信息和关键数学关系提取出来,导致解题速度很慢,容易出现解题错误,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给予数学思维动态处理,通过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引导学生从逆向思维角度思考数学问题,一方面令学生的思维更加多元化,另一方面使学生快速获取解题思路,实现轻松、简单解题的目标。

例如,在一年级上学期“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节课上,教师给出这样一道练习题:“小兔子和小猴子都有水果,总量是4,不过它们俩拥有的数量不一样,为了让它们有一样数量的水果,需要从小兔子那里拿出来一个给小猴子,问:原来各有多少水果?”学生通过顺向思维思考问题后,需要设未知数x、y,采取列方程式的方法才能够解答,这显然不是一年级小学生可以做到的。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逆向思考,先将题目最后结果当成结论,让它们的水果都是2个,然后用结论验证条件,从小猴子那里还给小兔子1个水果,这样小兔子有3个、小猴子有1个。在不用设未知数和列方程的情况下,很快得到了正确答案,解题思路豁然开朗,本次思维动态处理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巧借数学“空白”,延伸思维动态处理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空白”设计,教师挖掘并利用这些空白点开展思维动态处理,能够让学生依托教学内容,发散思维进行合理推测分析,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为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深入分析钻研教材,将教材“吃透”,巧用数学空白点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实现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延伸拓展。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在选用教学方法时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可采取学生喜欢的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动手操作等,把学生数学思维的火苗在空白点上点燃,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在三年级下学期“位置与方向”这节课上,教材中只是对东、南、西、北方向进行了理论性文字描述,缺少直观形象的教学内容是教材空白点所在。教师抓住这个空白点设计了“找一找”游戏活动,让学生两两一组,先由一名学生记住自己的方位,然后蒙住眼睛站着不动,另一名学生随机转动方向“呼救”,蒙住眼睛的学生根据声音判断“呼救者”处于自己的哪个方向,最后调换角色重新开始游戏。有趣的游戏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纷纷投身于游戏中,在玩中自然而然地对教材理论知识有了深刻理解,并且利用理论知识的迁移提升了游戏能力,越来越准确地判断“呼救者”的方位。此外,蒙眼睛的设计也锻炼了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与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传授假设技巧,抽象内容具体化

一些小学数学题目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解答起来很吃力,加之自身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受到局限,解题情况不容乐观。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注重解题思维技巧的传授,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原则,通过解题技巧的渗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具备自主解题能力,而不是过度依赖教师和家长。假设技巧是一种非常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数学思维技巧,能促进学生将静态思维过渡到动态思维,让解题思路活起来,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后,教师让学生解答练习题:“老师买了很多棒棒糖与朋友分享,第一天分出去总量的2/5,第二天分出去剩余量的1/2又1根,这时老师还剩10根棒棒糖,那么老师之前一共买了多少根呢?”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普遍感觉很难,教师引导学生应用假设的方法,先假设第二天分出去剩余量的1/2,简化题目条件,然后快速得到10×2=20根,以此找到解题思路,继续计算“又1根”和“第一天总量的2/5”,最终突破原有的思维局限解答了题目。

作者单位 甘肃省秦安县叶堡学区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