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方面的知识,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小学生习惯运用顺向思维进行思考,由此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在数学教学中进行逆向思维训练,能够强化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使其形成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能力。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并巧妙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来激活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进而实现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


一、逆向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有助于学生提升综合素养

在解答数学问题过程中,学生常常习惯运用课内所学的概念公式来进行正向思考,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这样的教育引导方式,虽然可以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教材内容和基础概念,但是对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却难以起到正向效果。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灵活使用逆向思维来思考问题,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出发,找到解答问题的思路,从而有效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框架,进而提升其综合素养。

2.有助于学生发展数学能力

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对问题的思考角度各不相同,从而导致学生在看待问题时时常会有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看到学生间的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同时选择合理的方式,因材施教。教师要认识到逆向思维培养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及减少学生之间差异的重要作用,并在出示教学问题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出发,展开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促使学生能够切实发挥自己的智慧,找到灵活解答问题的方法,从而切实增强其数学学习能力。

3.有助于学生感受解题乐趣

正向思维下的数学解题过程,大多是比较常规的、固定的,而逆向思维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变换角度、转变思考方式,从新的思路出发,搭建一座解题的桥梁。当学生愿意选择多样化的方式思考问题时,他们会感受到新鲜与乐趣,从而提升答题与解题的动力,并乐于加强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逆向思维灵活运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学习和生活打好坚实基础。

二、逆向思维在小学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1.做好课前准备,构建逆向教学内容

教师作为教育引导者,在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面起着积极作用。要想最大程度上增强学生对逆向思维的认知,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比如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了解教材中的教学重难点内容,并明确教学思路,同时还要充分整合教学内容,并采用创新的引导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思路、解题思路进行指导。比如,将“加减问题”与生活实际问题进行整合,为学生出示思考问题,促使学生能够在生活问题中把握好数量关系,并实现数量关系的转化。

2.构建教学情境,促使学生逆向思考

为了提升学生对于逆向思维运用的兴趣,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构建多样化情境,使其能够在具体问题场景中,找到逆向思考的角度,并提升解题效率。

比如,在引导二年级学生学习“加与减”时,教师可以为其构建生活化数学问题情境。“体育馆内有15个足球,借出5个后,又新添6个,请问现在体育馆内有多少个足球?”在解答问题时,运用逆向思维,需要学生从问题出发,逐步向前推理:要想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个足球,需要知道原本有多少以及借出数量和新添数量。再让学生结合题目内容,找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并做好整合归纳,从而提升学生对问题的逆向思考兴趣。

3.注重以生为本,开展多样化训练活动

在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过程中,需要教师注重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开展逆向思维训练活动。对此,教师可以重新构建教学组织形式,比如运用小组合作练习法,促使学生对相关数学问题进行合作交流。在组内探讨中,学生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从多角度出发,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比如,在对“有4条船,每条船只能坐4人,有15名学生能坐下吗”这一问题进行思考探究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可以变换多种思考角度,找到问题答案。在逆向思维引导下,学生从问题出发。“试想:在每条船只能坐4人的情况下,15名学生需要几条船?”得出答案后,便可知道4条船能不能坐下。通过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会得到不断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教师需要着眼于教学实情,找到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思考、探究活动中不断提升数学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 陕西省渭南高新区第三小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