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系陕西省第六批中小学幼儿园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专项研究课题《信天游融入初中音乐教学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XDKT6113。


流不尽的黄河水,唱不完的信天游。信天游被称为是陕北民歌中独树一帜的奇葩,其节奏自由,淳朴大方,高亢悠长。艺术手法多用于比兴、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曲调优美,朗朗上口。“她”是人民朴实生活的反映,是劳动人民思想感情的自然表露,是世世代代的陕北人吼喊出的山野之声,旋律自由高亢而富有节律,歌曲纯真而动人心弦。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传播途径多元化的冲击,部分流行音乐、网络音乐让学生偏离了正确的价值观,缺少了对真善美的理解和追求。而许多经典的信天游作品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我们选择优秀的本土音乐资源——信天游融入教学,具有重要价值。


一、理论价值

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到: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本地区、本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音乐(尤其是非物质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融入到课程中来,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进而逐渐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

音乐课教学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教育中弘扬民族音乐是传承发展传统音乐文化的需要。纵观国际音乐发展历史,在匈牙利、柯达伊和巴托克就开始推行民族音乐教育运动,他们去乡村采风,向世界介绍真正的匈牙利音乐,编辑以匈牙利民歌为中心编制音乐教材,形成了民族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柯达伊体系。鲁迅先生也曾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音乐教育发展趋势让我们更加迫切需要发展本土化民族音乐。

新课标中提到的教学建议和各国民族音乐与教学的融入,为信天游融入初中音乐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指明了方向。因此,将信天游融入初中音乐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实践价值

2008年6月,陕北民歌上榜“非遗”名录。中国民歌大会第一期选用了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开场,许多陕北民歌亮相荧屏。至此,作为陕北民歌中的一分子,“信天游”也以其独特的风格再次出现在观众面前,让全国人民欢喜不已。2015年、2017年经典陕北民歌结缘影视作品,《平凡的世界》和《血色浪漫》中多首信天游穿插剧中,苍凉的黄土高原,配上悠扬动听的信天游,多种艺术多元组合,获得了无数年轻观众和青年学生的热烈好评且争相传唱。黄土高原山寒水瘦,晚秋初冬,苍茫岑寂的山沟沟萧条一片,在这广袤的天地里,一声信天游喊出了陕北人的苦与乐,充分彰显着黄土地的质感,蕴含着本土音乐的细腻与张力。

2018年,陕北民歌博物馆在榆林建成开馆,设有陕北民歌体验中心、交流中心、录音制作中心、民歌大舞台等相关配套设施。它是陕北民歌艺术发展的崭新窗口,是专家学者们交流研究的主会客厅,至此陕北民歌的传承与繁荣有了新的舞台,它被设立为中小学生学习和传承陕北民歌的教育基地,这给信天游融入初中音乐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作为学校的音乐教师,如何让信天游这种独特的艺术融入音乐教学,让更多的学生传承、传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本土音乐融入教学是学校实现美育的主要措施,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一)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给音乐课堂增添活力、魅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们可以寻找当地的民间艺人、陕北民歌手、传承人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教唱、表演,让学生自信学唱、大胆表演,这样做不仅能开阔教师的教学视野,也能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真正有效进行学习。

(二)信天游融入音乐教学,有利于保护、传承、发展并构建多元文化。

随着岁月的流逝,古老的信天游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信天游作为“非遗 ”的保护对象,需要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立足于本土民歌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参观陕北民歌博物馆,亲自到乡间采风,聆听地道的民间艺人歌唱,整理后进行二度创作,最后创编出适合新时代发展的信天游。这样的实践,有利于学生关注家乡的民歌,并能激发他们将本土音乐资源更好的传承。

(三)信天游融入音乐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热爱本土文化,提高其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我们将信天游融入音乐教学中,是对音乐课程的一种有效补充,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途径,更是培养他们审美意识、审美能力的有效手段。

三、实践措施

(一)调查研究。

通过对我市三所初中学校信天游在音乐教学中的现状调查分析得知:

1.学生对本土信天游知之甚少,部分同学是通过新媒体平台才有所了解,而且学校很少开展有关信天游的赏析、演唱、比赛等艺术活动。

2.我地区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材,初中三年的教材中选用本地的音乐素材数量极少,只有《黄河船夫曲》一首,且教师缺乏自主编创的意识和能力,所以信天游得不到很好的推广。

3.部分信天游的作品没有时代感,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不符合学生的审美,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4.信天游高亢嘹亮,初中学生正在变声期演唱起来有些困难,这也是得不到推广和传唱的重要原因。

5.初中毕业音乐科目没有纳入中考范围,其他考试科目挤占音乐课使得音乐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和重视。

通过积极推广和教学策略的改进,大家对本土音乐的保护意识在逐渐增强,经过教师的教唱,喜欢信天游的学生也在逐渐增多。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了很多信天游与教学相融合的措施,其核心目的还是想进一步将本土音乐更好地保护与传承。

(二)精选内容,整理编写《信天游·歌世界》的校本教材。

信天游内容丰富,我们选择性地提炼和选编了不同内容的信天游进入校本教材,并融入教学。如革命歌曲《东方红》《横山下来些游击队》《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传统经典歌曲《脚夫调》《圪梁梁》;影视歌曲《青天那个蓝天》《满天的云满天的花》,电影《人生》中的插曲《上河里鸭子下河的鹅》等。我们也自主创编了《新编羊肚肚》《回延安》等二声部合唱歌曲。

(三)多渠道学习信天游演唱方法与技巧。

信天游高亢嘹亮、旋律悠扬、节奏自由,要想让学生唱得好,我们就要研究它特有的演唱方法与技巧,让学生轻松自由、酣畅淋漓地表达出信天游特有的地方风格。如教师向当地艺人学习之后再教给学生,同时也可以把民间老艺人请进课堂,直接与学生面对面进行教唱。

(四)开展“说唱信天游”主题沙龙会。

我们邀请了本地知名民歌演唱者和传承人做客沙龙会,请他们亲身讲述原生态的民间歌手的演艺经历和新生一代民歌手的成长历程。因为音乐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他们,为学生树立榜样,有利于他们后期更好地了解、传承与发展本土民歌和本土文化。

四、创新之处

(一)文本(内容)创新——创编新的信天游。

目前适合学生演唱的信天游不是很多,现在许多新的信天游都是根据原有素材进行二度创作、改编而成的。我们工作坊全体成员一起去追本溯源,一起走访民间艺人,挖掘音乐素材,去采风,去录音、录像,找到最原始的民歌素材,将这些内容或旋律进行改编,二度创作整理出适合学生演唱且能保留原始风格的音乐作品,最终形成校园内的特色艺术文化。

(二)活体创新——人与人“口传心授”。

跟当地老艺人学习后再教给学生,收集民歌背后的故事,亲身参与体验本土民俗文化活动,体会民歌即兴演唱的由来,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记录,用口传心授的方式来推动,用形式多样的载体来传播。这样既让民歌得到保护,又让学生乐于接受,既符合新时代的审美,又利于推广发展。

(三)创新教学模式。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邀请知名歌手、传承人来校进行授课、教唱。我们先后邀请了榆林市陕北说书传承人贺文彪和神木酒曲传承人艺木来校教唱信天游,我们还借鉴央视《中国民歌大会》,以小型班级演唱会、对歌、拉歌、即兴编唱等形式进行实践教学,课后我们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民歌赛、酒曲擂台赛等,激发学生学唱信天游的热情。

(四)开展“唱响信天游,歌颂新时代”主题文艺活动。

让更加接地气的信天游成为新民歌的主流,联合本地文化馆创作人员、优秀民歌手成立“信天游·歌世界”演出团队,走进社区、学校,边学、边创、边唱,为美好新时代歌唱,为信天游走出陕北助力。

信天游是陕北人真性情的流露,是对丰富生活艺术的升华,是对生命真谛的礼赞,是陕北精神特质的诠释。信天游融入初中音乐教学,让学生真正喜欢上信天游并在开放的音乐课堂中有效学习,进而重构音乐课堂的活力。这种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热爱本土文化,提高其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通过采风我们创作出了适合学生演唱的信天游,创编出的校本教材在地区学校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和传唱,当然这也使得信天游有了新一代的传承人。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让信天游唱响厚重的西北大地,让信天游飘荡在美丽的校园,让信天游唱出新时代最美的赞歌。

作者单位 陕西省神木市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