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新课标也提出:语文教学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互相配合,才能相得益彰,共同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如果说语文课内教学主要是以教科书为主要学习内容的话,那么语文课外活动应该有更为多样化的选择和更清晰的总体目标设定。

目标的设定要考虑现存的问题,并把解决问题作为设定目标的重要依据。当下学生语文课外学习主要问题是课外阅读缺乏系统指导、阅读环境不足或有限、阅读视野较为狭窄,凭兴趣阅读,阅读报刊较少,对时事关心不够,学习负担较重,阅读时间极为有限。因此语文课外活动应把提升阅读量、培养语文学习兴趣、提升思考思辨能力作为总体目标,开展一系列的学生课外阅读和写作活动。

进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精心组织,保证活动效果;长期坚持,日积月累;扎实有效,重在落实;总结经验,形成风格。基本方法是“三化”,即阅读生活化、阅读方法化、阅读兴趣化。阅读生活化是通过活动,把阅读变成学校日常生活和学生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内化为一种生活方式。阅读方法化指在活动的过程中,具体指导阅读方法,把阅读变成有一定科学方法指导的活动。阅读兴趣化即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拓宽阅读视野。


活动一:月读一书

这个活动要求学生以每个月为一个基本单位读完一本书,读完后上交一篇读书笔记。选择书籍的方式主要有教师指定书籍阅读和学生自选书籍阅读。

指定书目阅读是根据学生阅读特点,结合兴趣爱好,给学生推荐一系列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思维特点,较为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并让学生从中选择一本进行阅读。教师要善于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根据阅读受众情况和受欢迎程度,通过自己亲身阅读和其他方式,确定书目。如曾推荐给学生的书目中有上海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包括朱鸿《夹缝中的历史》、李元洛《唐诗之旅》、鲍鹏山《寂寞圣哲》、梁衡《把栏杆拍遍》、卞毓方《长歌当啸》、夏坚勇《湮没的辉煌》等;还有上海师大附中余党绪老师所著或编选的“中学生思辨性阅读丛书”,包括《当代时文的文化思辨》《现代杂文的思想批判》《经典名著的人生智慧》《古典诗歌的生命情怀》。

自选书目阅读是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兴趣爱好等,自主选择书籍,先上报书籍名称,经过教师审核后,如果认为合适阅读,学生再进行阅读;如不合适,可调整书籍后再进行阅读。

在开展这一活动时,需注意几个问题。首先,必须要求学生根据页码,制订每天的阅读计划,精确到页。页码可在20~40页之间,每人根据自身情况调整,不求贪多,重在坚持。其次,提倡每天阅读,中间不间断,以培养阅读习惯。指导学生要善于利用“边角余料”时间阅读,如每天中午吃饭前后、睡觉前等时间。再次,指导阅读方法,提倡圈点勾画、细读与粗读相结合,提倡做旁批眉批,提倡做读书笔记。最后,要做好阅读过程性和结果性检查督促。不仅检查阅读后读书笔记的完成质量,也要对阅读时圈点勾画的痕迹、读书笔记的整理情况进行检查,以保证阅读效果。

活动二:班级图书角

采取学生捐献和班费购置等方式,购买书架、报纸杂志架,建立班级图书角。由学生专人进行管理,对图书进行分类并编目,学生借阅需要在管理员处登记。定期由学生推荐一些书目,在老师审定下,由图书管理员用班费购置。定期对图书进行清理,追缴超期借阅图书。每学期结束时对班级图书角藏书情况、借阅情况进行统计,形成《班级学期图书阅读报告》,为学生阅读提供参考和建议。每学期发布《班级图书报告》,包括藏书数量、购书情况、借书情况和读书及借阅建议。

活动三:班级报纸墙

这是由街道上的阅报栏想到的一个创意。看到街道上的阅报栏和学校的通知栏,我想如果能把这种办法应用到班级之中,岂不是能起到促进阅读的作用吗?于是,我让课代表每天购买一份《华商报》,每周购买一份《南方周末》,张贴在班级后面的黑板上,让班级里的学生阅读,营造一种班级日常阅读的氛围,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了解时事。每天读完的旧报纸放在报纸架上,给学生继续阅读提供方便。定期把废旧报纸回收后卖掉,作为班级报纸购买经费。这个活动开始之后,教室中出现了学生下课后争相读报的好现象。

活动四:系列电影课

优秀的电影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智慧的提炼,是教育的优秀素材。电影课的意义是开拓视野,高尚人格;美好心灵,饱满生命;读写结合,启迪思想。用一些课时和学生一起欣赏优秀的电影,是一件美好而促进生命发展的事。

优秀电影很多,如何选择呢?我通常是以专题的形式进行电影选择。我曾经开设过的专题有“爱与理解”“独立思考的意义”“情感的力量”,播放过《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美丽人生》等电影。

每次观看之前,都要给学生提出具体要求:要认真观看影片,回家后通过网络了解电影,并进行影评写作。通过看电影和写影评的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活动五:专家学者进课堂

电视上有百家讲坛,有的学校有家长讲坛,大学有“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我们的班级中是否也能有这样的活动?通过仔细思考,我想这样的活动也是可以开展的,调动各方力量,巧借学校、家长、社会各方资源,请专家学者进班级给学生进行讲座。讲座的内容既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相关,又与专家学者的研究方向有密切联系。通过多方努力,我邀请过全国著名杂文作家狄马等为学生进行《如何进行思辨性阅读》等内容的系列讲座,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

活动六:走进图书馆

图书馆是人类文明重要的传播手段,充分利用图书馆、爱上图书馆,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这对今后的发展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让学生走进图书馆,热爱图书馆,充分利用图书馆,是“走进图书馆”活动的主要宗旨。从这个宗旨出发,我先后组织了两次班级活动:第一次是“认识高大上的图书馆”,主要让学生了解图书馆馆藏分类、图书编排方法,学会初步检索书目的基本能力,为今后利用图书馆打下基础;第二次是走进图书馆之“running man”活动,由学生进行组织,以读书、藏书为主要活动目标,目的在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检验其检索能力。

活动七:现代诗诵读和课本剧排演

在进行必修教材教学的时候,可根据单元文体特点,开展一系列活动。如结合必修一第一单元新诗教学内容,开展“现代诗歌诵读比赛”,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诗,了解新诗,培养阅读兴趣。组织方法是以八人为一小组,每组六人上场,一人负责幻灯片播放,一人当评委。满分100分,其中朗诵50分,构思20分,幻灯片展示15分,赏析15分。每组选一人担当评委,最后总分相加,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计算出优胜者,并发放优秀朗诵奖、优秀展示奖等单项奖。

在进行必修四第一单元戏剧欣赏内容教学的同时,我们排演了课本剧《雷雨》。由学生分别选择角色,用半个月的时间进行排演,然后全班展示。学生的表演是对曹禺先生《雷雨》的再创造,起到了文本二次解读的功能,使《雷雨》深入学生的心灵。

活动八:“课前五分钟”演讲

演讲是人类早期就具有的活动,它可以培养口头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是一种综合性强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就是从这个角度考虑的。

演讲按照学号轮流,每人一天,提前准备演讲稿,和老师交流修改,最后进行演讲。演讲的组织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以读一本书的方式开展。我们曾先后开展过读《论语》系列活动:每人选取2~3则,以这几则内容为依托,进行演讲,大概进行两轮左右,即可读完《论语》整本书。也曾开展过读马小平《叩响命运之门》活动:每人每天一篇,以本篇内容为依托,进行演讲,共102篇,两轮即可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到了高三年级,可结合实际,开展读古代诗歌、品中华成语等形式的演讲活动。

这一个个活动是零散的,每次活动的组织都要耗费大量精力。后来,经过思考,受到一些学校“艺术月”活动的启发,我在每学期期中考试之后的一个月里,整合活动内容,形成以读书和写作活动为核心的系列“读书月”活动。如在高一年级,就曾开展过高一五班“读书月”活动。以下是当时活动的安排表。

高一五班“读书月”活动安排

1.话剧观影活动:《雷雨》。

2.每人读两本书活动:《雷雨》+自己选定的一本书。

3.“思辨性阅读”读书报告会。

4.评选“优秀读书笔记”和“优秀读书个人”活动。

5.“走进图书馆,爱上图书馆”之系列活动。

6.班级报纸墙报纸阅读活动。

7.《雷雨》话剧排演活动。

8.优秀文章和稿件推荐发表活动。

9.“课前三分钟”时评演讲活动。

通过活动的整合,使语文活动更加集约化、效率化,便于操作组织,便于沟通协调,也能产生规模效应,最大化地发挥语文活动的效果。

以上,只是自己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一点积极的探索。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先生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就让我从脚踏实地开始,做一名探索者和开拓者。

作者单位 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