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最常见的一个环节,正是因为常见,所以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中呈现出一种奇怪的现状:一方面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为教师所熟知,另一方面在日常课堂上阅读教学似乎又没有显示出其应有的重要性。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也只是让学生阅读而已,有小学语文教学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如果没有科学的指导,那学生的阅读只能处于自发阅读的状态,学生可能经历的是一个没有明确阅读目的、没有科学阅读方法的阅读过程。很显然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学生很难通过阅读而有所收获。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尤其是在当前强调核心素养培育的背景之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当有怎样的新理解呢?带着这些问题的思考,笔者对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新的理解与研究。

从传统的角度来看,语文是小学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加强小学语文教学、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有利于巩固语文知识,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理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当从阅读教学的意蕴、阅读教学促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途径以及核心素养如何引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长这三个角度来进行。之所以确定这三个角度,是因为三者之间有着相互的影响关系:只有明确了核心素养背景下阅读教学的意蕴,教师才能知道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只有明确了阅读教学如何促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阅读教学才会有明确的目标与意义;只有了解核心素养如何引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生长,才能明确核心素养对于阅读教学的价值。认识到这三点的关系之后,笔者再以人教版《四个太阳》一课的阅读教学为例,详细进行阐述。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意蕴

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理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并在此过程中探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蕴,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得出以下几点理解:

第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第一加工对象就是语言,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致力于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与文字虽然存在概念上的区别,但本质上是同一种表征方式,因此学生阅读文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加工语言的过程。人们常说阅读理解,实际上就是只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理解的对象实际上就是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含义,只有学生理解了语言建构的基本方式,才能真正学以致用,走向语言建构与运用。

第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思维,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致力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阅读的过程是学生运用思维加工语言文字的过程,语言是抽象思维的载体(当然小学语文阅读中还有一种情形,那就是学生的思维加工图像,这个时候对应的就是形象思维)。无论是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学生的阅读过程都是一个离不开思维,并以思维为核心的过程。当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思维不断由浅层走向深度时,教师所看到的不应当只是得出正确答案,更应当是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第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阅读过程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致力于学生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其中的人文性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审美以及文化密切相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高度重视学生审美观的培养,高度重视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这样才可以赋予学生的阅读过程以生命,学生的阅读过程也就不再是一个生硬加工文字信息的过程,而是基于文字理解实现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过程。

综合以上三点认识,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小学语文阅读具有独特的教学特征,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将关注点进一步聚焦,同时善于思考并及时调整教学行为。也就是说,语文阅读教学的关注点不应仅仅局限于课文内容,而应更多的注重语言形式,只要教师从内容与情感两方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文章情境,就能促进学生合理把握阅读教学活动边界,做到张弛有度,从而为学生保留个体拓展发挥的空间。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育核心素养的实践

到了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理解并实践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阅读教学,笔者认为我们要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从语文阅读教学的传统来看,人们常说“书读千遍,其意自见”,那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应当认识到“读”是关键,是“问”和“悟”的基础,因此,“读”一定要落到实处。一篇文章必须让学生反复阅读,读通、读懂、读熟,读出重点,读出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进而有所感悟。从现代的角度观察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当中,要结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若干要素,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例如,在人教版《四个太阳》一课的阅读教学中,笔者思考虽然是面向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但依然要有明确的核心素养培育目标。仔细分析这篇课文,我们可以发现课文是从“我”的角度来描述的,很显然这个“我”与作为读者的学生有着诸多重叠之处,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认识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就可以赋予学生更多的语言建构,进而他们的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就可以得到有效实现。

具体而言,首先在“为什么会有四个太阳”这一问题的驱动下,让学生通过阅读并找出答案。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就应当认识到这个问题是一个最佳的切入口。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之后,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有阶梯性的:刚开始学生会认识到四个太阳,就是四个季节的太阳。后来学生会认识到不同季节的太阳,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最后学生会认识到每个季节的太阳都有着它的益处。

其次,在“四个太阳的说法对你有什么启发”这一问题的驱动下,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在阅读课文之前,学生大脑中的表象是天上只有一个太阳,这实际上是一种自然认识,而当课文写“四个太阳”时,却别出心裁地借助于四个季节来写不同的太阳,这种写作手法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想象力与思维力,都是值得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模仿和思考的。基于这一目的,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是非常有价值的。事实上,学生通过思考,也确实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比如有学生说:“不同季节看到的太阳确实是不一样的,那么在模仿这一思路的时候,就可以写出多个月亮或者星星。”又有学生说:“不同的季节,太阳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其实生活中还有好多类似于这样的情形,如,小时候爸爸妈妈关心我们的身体成长,开始上小学之后,爸爸妈妈就开始关心我们的学习成绩,那爸爸妈妈又像是哪个季节的太阳呢?”……

三、用核心素养引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长

人本主义课程观主张转变教师角色,以促进者代替权威者,克服单一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提出疑惑,以真实问题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高阅读教材的理解深度,领会阅读的人文精神。上述教学案例中,学生对这些思考的描述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都说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思维高度深入,而有了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的阅读就是有效的。

从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来看,在上面的教学案例当中,通过问题的驱动,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深度会超越以往,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对语言和文字的加工会更加深入,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比如有学生对课文中的描述进行了比较,就发现夏天的太阳是挂在夏天的天空,而秋天和冬天的太阳是“送给”,描写春天的太阳时则留给了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把春天的太阳放在课文的最后呢?对这个问题有同学给出的回答是:因为春天是个多彩的季节!看起来是从课文中找的原话,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回答恰到好处,这印证着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已经生成了对课文逻辑的理解,再加上太阳以及四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一定的内涵,因此这一篇课文的阅读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要素培育上起着程度不同的作用。换句话说,这就是一个用核心素养引领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教学的成功,也证明了本文所阐述的观点是行之有效的!

作者单位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马跑泉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