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学习化”的时代,教师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课本知识,学生获取新知的渠道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满堂灌”。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要引导学生从被动转向主动,从浅层转向深层,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意识,最终改变课堂困境。那么,“深度学习”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学习方式呢?

“深度学习”一词最早出现于“计算机领域”,它是机器具备人工智能的标志。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深度学习”的概念被延伸到教育教学中了。“深度学习”是一种以理解为主的学习,是学习者以高阶思维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以整合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地、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深度学习与机械式、被动式、孤立式的浅层学习相比,更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批判性。

那么,教师如何将“深度学习”应用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才能使更多的学生改变学习态度,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由孤立式思考转为迁移式整合,由人云亦云转为各抒己见,最终喜欢上科学课呢?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对“深度学习”概念的理解,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造房子》一课为例,谈一谈自己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造房子》是小学科学课程中体现学生“参与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一课。多年来,教师对本课教学思路和教学深度的把握各不相同,大部分教师是在前几课“搭支架”“建桥梁”的基础上,让学生重新搭建一个造型美观、结构结实、制作精良的建筑模型,却很少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没有考虑所搭建筑的实际用途、建造环境、坐落位置等因素。因此,很多学生不知道为何要建造房屋模型,也不知道要建造哪种房屋模型,他们只是为了机械地完成学习任务,生硬地拼凑了长方体、圆柱体、锥体等,导致建筑模型千篇一律。鉴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深度学习”下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应体现三个“实”字。

一、应紧贴生活实际,追求“真实”

在《造房子》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可将实验主题由常规教学关注房屋的变化过程向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社会热点话题、实际生活问题、引发学生共情等方面靠拢。

师:同学们,你们最近是否关注了“都市快报”的一则新闻,西安市机动车保有量预计突破400万辆,以后“停车难”和“抢车位”将成为常态化。那么,面对每个家庭都可能会遇到的“停车”问题,作为一个城市的小主人,你有哪些好的解决方法呢?

生:扩建停车场、修建地下车库、限制购买机动车……

师:同学们,你们的主意真不少。其实“停车难”也是很多城市的“不治之症”,城市要发展,我们要出行,一味地扩建土地,限制机动车出行,治标不治本。那么,你们能不能在停车空间上想一想办法,有没有可能设计一个停车场,在一个停车位上可以停放多辆车呢?

生1:老师,我有办法,把汽车一个一个摞起来。(全班大笑)

生2:老师,我觉得他说得没错,我们可以让小汽车和人一样住上“楼房”。

师:真是了不起的想法呀。那么,你能否为汽车建造一所适合它们“居住”的房子呢?

生3:老师,我想设计一个立体停车场。

评析:教师以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作为实验教学的主题,让课堂探究成为“有源之水”,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提升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当然,实验主题不是背离课本,而是让实验教学更加生活化,更加接地气。所以,实验教学主题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了解学生的兴趣、需求、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此外,实验教学主题要以学生为中心,与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相匹配,还要有挑战性,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应整合单元内容,讲究“充实”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难将已知概念一个个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单元知识纵横结合起来,避免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教师可以对相似的探究活动进行整合,通过知识迁移引导学生关注知识间的联系。

在《形状与结构》单元中,“折形状”“搭支架”“建桥梁”“造房子”四课的落脚点都在几何形状决定建筑结构这条单元主线上。学生只有充分地理解了这些知识,才能实现从“折”到“搭”的延伸,再到“建”的强化认知,最后到“造”的知行合一。每个实验环节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有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建、造”环节,这是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建立在“折、搭”,以及学生知识体系建构的基础上的。为了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起来,教师应对单元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此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一来,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就能得到递进式的发展,他们探究新知识时也就能自然地将所学概念串联起来,他们的知识体系也能得到极大的完善。

当然,为了使整合后的实验主题与单元内容联系得更紧密,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活动,以此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师:同学们,你们设计的立体停车场造型可真多呀,有螺旋形、棋盘形、金字塔形……这些设计的确解决了停车空间问题,可是随着车位数量的增多,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生4:老师,车位数量的增多,很有可能到最后我们都找不到自己的车了。

生5:老师,如果要取车,最里边的车的确不好开出来。

师:大家可以想一想,如何才能让停车场的车好进好出呢?

生6:老师,我想给停车场设计一个“电梯”(如图1所示),这样停车、取车就更方便了。

生7:老师,我想设计一个多层停车平台(如图2所示),这样不管车辆再多都可以停放了。

评析:在单元内容整合后的实验活动中,教师结合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停、取车情况,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这样一来,不仅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还使学生意识到“设计应服务于生活”,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在停车场的设计中,进一步明晰了几何形状决定建筑结构的单元主线,这样的设计既帮助学生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整合能力。

三、应以“务实”的态度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

“批判”一词并不是单纯的抨击和怀疑,而是通过对事物或现象的客观评价、分析,最终给出更好的判断和决策。批判思维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客观思考,还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避免人云亦云现象的出现。小学科学课程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的重要界定标准是学习者是否具备批判思维。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学生也要实事求是,消除对权威的崇拜,突破思维固化,遵从内心的想法,把自己的观点真实地表达出来。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会“见异思迁”随意更改自己的实验设计,这对他们批判思维的形成是极为不利的。

在上述停车场的设计实验中,当各小组的设计草图呈现在黑板上后,第一组的设计图与其他组明显不同。此时,第一组的成员开始了讨论。

生1:咱们组设计的图纸怎么和其他组的不同呢?

生2:是不是咱们的设计出错了?(提出质疑)

生3:咱们还是改一下吧,如果最后做失败了,咱们组的得分会很低。(开始动摇)

生4:我看还是不要改了,设计图都改成一样的还有啥意思?老师会说咱们组没有特点。(出现分歧)

生5:我觉得还是改一改比较好,别的班做好的我都看见了,他们和咱们班其他组的设计一样。(小组成员争论不停,有同意修改的,也有反对的)

评析:教师要善于抓住这样的教学生成,鼓励学生通过组内及跨组研讨发现问题。同时,教师要积极表扬那些不盲目随大流,并敢于坚持自己想法,实事求是的学生,让其他学生知道科学实验有时也可能出现差异,这就需要学生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大胆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不能人云亦云,盲目从众。

综上所述,根据笔者对“深度学习”概念的理解,教师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围绕“真实”且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主题,结合丰富且“充实”的实验教学内容,以“务实”求真的教学态度,努力使学生从被动向主动、从浅层向深层转变,以此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大兴新区小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