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称:南方某学校,一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写《秋天的树叶》时,为学生提供了20个描写秋天树叶的成语,还推荐了很多优美的句子,要求学生必须将这些成语和句子用在作文中,结果学生写出的作文千篇一律,毫无个性可言……

听到这一消息,我沉思良久,这绝不是作文教学的一个个例,而是一个通病:教师的指导缺乏针对性,急功近利的作文教法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众所周知,学生语言的积累应该放在平时,而不是在写作文之前临时找一些好词佳句就能替代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将优美语句吸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还要帮助学生学习文章独特的写作技法。如此,学生才能自由地表情达意,才能写出别具一格、文质兼美的文章,他们的写作能力自然就能得到提高。但要实现这一美好愿望,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文章开头的那位教师,他的做法明显不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忽视了语文知识的积累和内化源自学生平时的阅读

平心而论,这位教师的初衷是好的,他为学生提供好词好句,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作文语言更优美一些,景物描写更生动、形象、具体一些,孰知欲速则不达,这一做法给人以揠苗助长之嫌。这也与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新课标指出,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位教师要求学生在作文中用这种写法、用那种技巧,导致作文千篇一律,假话、空话、大话、套话泛滥。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样的作文“真”从何来?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习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位教师可能在“吸收”这一环节出现了问题。由于学生平时的阅读量不够,语言词汇贫乏,教师还想让学生写出文质兼美的作文,这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我们常说“言为心声”,我们从一个人的话里可以了解他的真实想法,那种靠外在临时提供,靠辞藻堆砌的文章哪还有灵性,哪还有灵魂呢?由此可见,学生平时的阅读和积累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

学生不是一块面团,想把他捏成什么样,他就是什么样。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认知能力,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千万不要按照自己以为的“好”去塑造学生,要让学生自由表达,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

文章开头的那位教师就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结构,一厢情愿地给出了这样那样的条条框框,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写作文就会越写越累,越写越怕。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文时,要像教小孩走路一样,要敢于放手,学会放手,这样学生才能写出体现自己思想感情的文章。

第三,教师的指导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可见,生活是文章创作的源泉,文章是生活的具体反映。在写《秋天的树叶》这篇作文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让学生观察天高云淡、层林尽染的独特秋景,观察树叶的千姿百态,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习作欲望。学生只有多角度观察,全方位感受,才能走进生活,融入生活,写作文时才会有话可说,才会有感而发,文章才能写得生动传神。

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我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首先,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提到兴趣,有人可能说是老生常谈,有人也可能说是拾人牙慧,不管怎么说,兴趣和爱好在人的认知和成长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你看那些刚识字的小朋友,他们经常会用粉笔头、碎砖块在墙上或地上写一些简单的句子,这是不是可以算作他们表情达意的“作文”呀?虽然他们的行为让我们非常反感,但他们乐此不疲。由此看来,乐于表达,自由表达是孩子的天性。那么,我们如何保护孩子的这种天性呢?这是值得每位教师深思的问题。我认为无论作文教学的哪一个环节,我们都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根本出发点。在多年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荣誉感和成就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进步的学生,我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对于作文写得好的学生,我会让他们走上讲台当众分享自己的作品,让他们享受热烈的掌声带来的成就感。我还会向校广播站、校报推荐学生的优秀作文,使他们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得到更大的满足。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习作仅靠一周两节作文课是远远不够的,很难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例如,《桂花雨》一课摇桂花的情节是这样描写的:“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实际上作者对这一情节的描写非常简略,我们就可以针对这一情况让学生展开想象,将摇桂花、桂花飘落的情形,以及人物的动作、神情描写得具体一些。新课标要求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那么,怎样在阅读中学习基本功呢?随堂小练笔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既能够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又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好习惯,让他们觉得写作文其实是一件非常轻松、愉快的事情。

其次,以困难为出发点,帮助学生克服认识、思维、表达等障碍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即使我们的要求放得再宽,门槛降得再低,学生仍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我们班最近写了这样一篇作文——《我的烦恼》,由于学生年龄小,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一个小女孩是这样写的:“我以前是家里的小公主,爸爸、妈妈爱着,爷爷、奶奶宠着,可自从有了弟弟之后,我就有了很大的失落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全都围着弟弟转,弟弟也变得越来越霸道了,他经常欺负我,可是每次挨批的还是我。有一次,我的好朋友送给我一个精美的工艺品,我非常喜欢,生怕被弟弟看见了,结果还是被弟弟发现了,他歪着头要看,逼着我要,我说啥也不给,他恼了,顺手就在我脸上抓了一下,我的脸上顿时出现了一道道血印,还没等我动手,弟弟就哭着找妈妈告状去了,妈妈火冒三丈,不分青红皂白地在我头上就是一巴掌,还训斥说‘你是姐姐,他小,你要让着他。’我恨我的爸爸、妈妈,他们太偏心了;我恨我的弟弟,他太霸道了,是他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如果没有他,我还会像以前那样幸福和快乐,我多么希望他死去啊!”读了这个小姑娘的文章后,我大吃一惊,这的确是孩子情感的真实流露,可孩子的这种认知是有问题的。于是,我把她叫到办公室,慢慢地开导她,逐渐驱散了她心头的阴云,我引导她可以从两个角度修改作文。一是从弟弟的成长角度呼吁爸爸、妈妈不要过分溺爱,因为这对弟弟的成长很不利;二是从重男轻女的角度修改。孩子回去后,认真修改了自己的作文,后来这篇作文在校报上刊登了。

习作中,“写什么”学生较好解决,“怎样写”却一直困扰着学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在作文教学中采用了范文引路和写下水文两种方法。对于范文,要将重点放在“引”上。在这点上,我们要向农村老太太学习。老太太养的母鸡不好好下蛋,老太太会拿一个鸡蛋放进鸡窝作“引蛋”,老母鸡就屁颠屁颠地钻进了鸡窝。实际上,教师提供的范文不就相当于“引蛋”吗?对于小学生来说,仿写不失为提高习作水平的一件“法宝”,学生通过模仿范文的布局谋篇、表达方法,语言特点等,他们的写作能力很快就得到了提升。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一直是按照这种思路巧妙、合理地运用范文的。

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指导作文光靠说是行不通的。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写下水文,这样做一是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二是可以增强指导的针对性,三是可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最后,变写前指导为写后指导,将教学重点放在作文修改上

“玉雕为饰、文改为章”“文章不厌百回改”。由此可见,修改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写作文前学生说得头头是道,一动笔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从立意、构思、描写等方面反复思考、斟酌,并采用“学生自改”“同学互改”等形式,让学生的作文在“评议—修改—再评议—再修改”中得到质的飞跃。

总之,教无定法,只要教师能够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以诱发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潜能为着眼点,以乐于表达,自由表达为落脚点,不断探索,努力进取,作文教学质量就会得到快速的提升。

作者单位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沙土镇新兴小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