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理解能力较低,数学思维不够开阔,思考问题时分析不够全面等,均是教师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开展数学活动,我们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在开展具体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宏观把握活动方向,如此才能使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注重过程性,鼓励求异

小学生思考问题的特点就是喜欢标新立异。正因如此,笔者在开展活动时,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并在思考过程中得出正确答案。

例如,在“元、角、分”的学习中,笔者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当活动的主角,以此来摸清学生的理解程度。我先准备了学生活动中使用的钱币,让学生利用手中不同面值的钱币购买价格为7元8角的商品,学生在接到题时,开始研究手中的纸币如何能拼成7元8角。有学生讲:“可以通过使用1张5元、2张1元、1张5角和3张1角的钱币进行购买。”有学生在听到这个组合时,便思考出了不一样的答案:“使用7张1元、8张1角”……学生将纸币的情况你一言、我一语地列举出来,如此就分析出了全部的解题方法。

通过这种鼓励求异的方式,学生得出了全部的解题方法,有效开拓了数学思维,成功地达到了此次开展数学活动的学习目的。

二、注重自主性,给予空间

开展活动的主要形式就是教师把握学生自主学习目标的宏观方向,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有充分的时间和自由探究的时间。因此,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要给予学生赞同或反驳的空间,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如此才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轴对称图形”的学习中,笔者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一些常规的图形,如正方形、圆形了解到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后,便指导学生寻找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充分考虑并举出例子。当笔者给出两个相同的圆和一根相连的直线时,学生便产生了疑问,他们经过独立思考之后,便根据定义得出了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并找到了对称轴。

通过这种方式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学生得到了充分的独立思考空间,在进行自身思维构建的过程中,他们还得出了自我观点论证,达到了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拓展思维的目的。反之,则会扼杀学生的信念、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起不到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目的。

三、注重探究性,深度创新

开展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维紧跟课堂的节奏,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其数学能力。小学阶段的思维养成就得多动脑、多思考问题,寻找本质和掌握理解数学问题,因此,凸显探究性则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三角形”的学习过程中,笔者在讲述“公共边”这一概念时,便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并让他们进行深度思考。如“搭建一个三角形需要三根火柴棒,之后紧接着搭建第二个三角形,则需两根火柴棒,依次类推,搭建第N个三角形时,需要多少根火柴?”这看似是一道难题,但却蕴含着很重要的数学知识点,学生利用教具小棒充当火柴进行探究,按照题中指示开始摆放小棒。经过操作学生便发现,除去第一个三角形需要三根小棒之外,之后的每个三角形仅需要两根小棒便能完成,细细思考之下,他们便总结到了规律,总的火柴棒根数等于总三角形个数减去1,乘以2,再加第一个三角形的三根火柴便是总根数,或者还可以表示为总三角形个数乘以2,再加第一个三角形多出来的那1根,学生认知到这一步时,活动已经算是成功了。之后,笔者再为学生总结概念:总根数=N×2+1或3+(N-1)×2,如此我们便成功地使学生掌握了“公共边”的概念。探究活动是学生提高思维能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能开动学生的脑筋,达到开展活动的目的,所以我们应坚持这个原则。

开展数学活动是时下符合新课改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有很大益处,但在细节中,教师除去要把握宏观方向的同时,还应坚持一些必须要遵守的规则,才能真正使开展数学活动的益处发挥到极致。以上,便是笔者就开展数学活动应坚持的几个原则所做出的论述。

作者单位 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