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无法不使人肃然起敬的时代诗人,一份无法不让人瞩目深思的赤诚,一个无法不令人感动的灵魂;一声声唤起人们斗志的“号角”“芦笛”,一句句发自肺腑的昂扬的呐喊、呼唤,一行行让人流着眼泪回味的诗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

这就是《艾青诗选》带给我们的艾青。


时代的强音源于赤诚的灵魂

艾青是赤诚的,也是痴情的。他一生写诗,无论是青年艾青,面对满目疮痍的旧中国发出的沉痛却坚定的呐喊,还是晚年艾青,以真实、深邃的目光审视生命与历史,每个时代都留下了他独特而旗帜鲜明的作品,成为我们民族诗歌盛坛上的瑰宝。

阅读《艾青诗选》中艾青每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诗作,我们首先要领悟和感知的是:这跳动的诗行,这滚烫的文字,是源于一份灵魂深处的深厚而博大的挚爱。

冯雪峰说:“艾青的根深深地植在土地上。”他深深地爱着这土地,将自己对祖国的挚爱、对民族的挚爱,融入到土地之中,无论是肥沃耕作着的,还是深受痛苦和灾难中的;他爱着这土地上生活的人民,无论是与土地紧密连在一起的农民,还是辛勤的手工劳动者们,甚至妇女、幼童等;他爱着这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水一云。

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诗中,我们就能够深刻地感知到诗人灵魂深处的那份深厚、那份挚爱。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透过雪夜的草原

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

无数的,土地的垦殖者

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

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

拥挤在

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

雪落中国,寒锁神州,凝重如山,冷彻心扉,忧郁悲惋。在这寒冷的土地上,悲哀、絮聒的老妇拉扯着行人的衣襟,戴着皮帽、赶着马车的农夫不知要去哪里,年迈的母亲流离失所,凄苦无边,无数一无所有的垦殖者,向阴暗的苍天伸出颤抖乞援的手,这一切似乎让我们感到一种绝望之至。但透过无灯的寒夜,反复吟咏的悲凉诗句中,又似乎有一种温暖如阳光照耀,内敛含蓄的赤子情怀如烈火般炽热浓重。

在一九三八年的诗作《风陵渡》中,面对大风起兮,卷泥扬沙,黄河奔涌,亘古不息,古旧的渡船在疾风怒涛中摇曳……

风吹着黄土层上黄色的泥沙

风吹着黄河的污浊的水

风吹着无数的古旧的渡船

风吹着无数渡船上的古旧的布帆

……

听呵

那野性的叫喊

它没有一刻不想扯碎我们的渡船

和鲸吞我们的生命

而那潼关啊

潼关在黄河的彼岸

它庄严地

守卫着祖国的平安

面对着如黄河波涛般动荡不安的国家形势,唯有古旧的布帆,风浪愈急却力量愈强。伴随着低沉、铿锵的船工号子,向着潼关,向着彼岸迎风破浪,激励着中华儿女无惧艰险,奋发向前,保卫祖国!

在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的前一天,与祖国血脉相连的诗人,似乎有某种预感,他写下了《复活的土地》。

……

我们曾经死了的大地

在明朗的天空下

已复活了!

——苦难也已成为记忆,

在它温热的胸膛里

重新漩流着的

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这里呼唤着“战斗者的血液”,是在号召我们中国人民,伟大的中华民族,以自己的鲜血来洗刷这被奴役的耻辱。

深邃的思想源于炽烈的情怀

1929年,青年的艾青怀揣着画家的梦想,奔赴法国,但时代的思考与人生的奔波却开启了他诗人的旅程。他回国后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创办春地艺术社,被捕入狱后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时轰动。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为了追求自由与光明,从1935年开始,艾青从上海到武汉,从武汉到山西临汾,从临汾到西安,又折回到武汉,到桂林,又从湖南新宁到重庆,在周恩来的建议和帮助下,到达了延安。

在这大半个中国的行走中,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土地的沦丧,历经了时代的磨难,感知了民族的危亡。但诗人热爱祖国、坚信胜利的炽烈的情怀没有改变,而且更加坚定,成为一种战斗的号角,呼唤着黎明,召引着太阳。

《向太阳》最为代表,这首长诗以一种叙事的方式,以第一人称“我”的“我起来”“街上”“昨天”“日出”“太阳之歌”“太阳照在”“在太阳下”“今天”“我向太阳”九个篇章作为主线,仿佛是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感受与认知,不同觉醒与奋斗,是个人的,也是民族的,是时代的。

……

但今天

敌人来到我们的家乡

我们的茅屋被烧掉

我们的牲口被吃光

我们的父母被杀死

我们的妻女被强奸

我们没有了镰刀与锄头

只有背上了子弹与枪炮

我们要用闪光的刺刀

抢回我们的田地

回到我们的家乡

消灭我们的敌人

敌人的脚踏到哪里

敌人的血流到哪里……

……

这真是何等的奇遇啊……

据记载,这首长诗在当时引起了非常强烈的社会反响,在许多大型群众集会上被争相朗诵,有许多追求进步的青年人,就是在艾青诗情的感染下,走上了革命和解放的道路。

在《黎明的通知》中,诗人更是为我们宣告了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趁这夜已快完了,请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就要来了!”等待的是什么呢?是太阳照耀下的祖国山河的重整与人的新生。

……

我从东方来

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

在这里,诗人成为了黎明的使者,替黎明去通知正在受苦受难的人们,做好一切准备欢迎,将带给他们光明和温暖。诗人以黎明的口吻,唤醒人们告别寂寞、彷徨和哀愁,坚定地相信曙光即将到来,振作精神,战斗到底,胜利就在眼前。这无疑给苦难中的中国,以莫大的鼓舞与希望。

独特的诗行源于赤子的慧心

画家出身的诗人,独特地兼备了诗人与画家交融的内涵与气质,又处处体现着新诗的“绘画美、意境美、语言美、形式美”。

艾青自己在一次座谈会上说,他对诗的要求是朴素、单纯、集中、明快,正是道出了他创造意境的奥秘。艾青诗歌的题材是朴素的、单纯的、真实的,他严格信守对题材的选择,“以一个画象来表明一个感觉和观念” ,从一滴水中看到世界。所以,艾青诗歌中“太阳”“光明”“黎明”“火把”等具体、直接、单一的意象,既简洁明了,又寓意深刻。

艾青诗歌的语言是集中的、深邃的、明快的,他说“诗是属于形象思维的,更高的概括、更高的集中,也是更典型的文学样式。”《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也是为我们所熟知的。

……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朴素而单纯的“一只鸟”,一只喉咙嘶哑的小鸟,但依然歌唱受难的大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和温柔的黎明,表达出对祖国热爱之浓烈,对光明渴望之殷切,这是苦难年代里诗人对祖国最真挚深沉浓烈的告白。

在《旷野(又一章)》一诗中,我们会有更为明确的感知。这里的“旷野”不仅包含了“土地”,还有农屋和农人,包含的内容更丰富,更有厚重的历史感,可见诗人的思考范围延伸到了民族和农民命运问题。

……

我的胸中,微微发痛的胸中,

永远地汹涌着

生命的不羁与狂热的欲望啊!

而每天,

当我被难于抑止的忧郁所苦恼时,

我就仰卧在山坡上,

从山毛榉的阴影下

看着旷野的边际——

无言地,长久地,

把我的火一样的思想与情感

溶解在它的波动着的

岩石,阳光与雾的远方……

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已经从湖南新宁来到了重庆,对抗战、对土地、对旷野进行了新的审视,诗人怀着深深的忧郁、焦虑,以微微发痛的心胸,面对着凋蔽的旷野,发出了炽热的呼喊。

在《当黎明穿上了白衣》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最为直接地感知艾青诗歌独特的光与影的色彩魅力。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绿的草原,

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

紫蓝的林子、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乳白色的烟缓缓流动在绿色的草原上,画面层层晕染展开,色彩鲜明静美,明净清新,如梦如幻,透露出清晨的静谧和安然。“看”字引人入胜,是提醒读者注意黎明之光的强大,更是在感叹,以斩钉截铁之力赞美黎明的博大和壮美。

《艾青诗选》,如同一条穿越诗人心灵的长河,承载着诗人赤诚的灵魂、炽烈的情怀和赤子的慧心;《艾青诗选》,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为我们展现了上个世纪最重要及最本土、最真实的中国!

让我们走进《艾青诗选》,你会发现,艾青笔下的每一个篇章、每一个诗节,都会拨动你的心弦,都会叩响你的心声,都会成为每一个人心路历程的精神食粮!

作者单位 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