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从扬琴伴奏历史概况、扬琴专业教学现状、扬琴伴奏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论述了扬琴伴奏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期为提升扬琴伴奏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 扬琴伴奏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人才培养

在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历史中,扬琴演奏的伴奏形式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扬琴伴奏这一表演形式在民间说唱艺术及各地方戏曲音乐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清康熙年间至19世纪初期的安徽琴书、苏北琴书、广西文场、四川曲艺、山东琴书等民间说唱艺术,至20世纪各地方戏曲音乐,如粤剧、吕剧、越剧、闽剧,再至20世纪初期的中国民族传统广东音乐、江南丝竹的各艺术发展,扬琴伴奏这一演奏形式与部分民间传统音乐形成了互相促进、互相见证的发展历程。建国后,随着全国高等音乐院校教育的开展,中国民族器乐如二胡、古筝、琵琶、扬琴、竹笛、笙、民族打击乐等,均引入到了高等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范畴之内。伴随着各民族器乐的发展,扬琴因单独为某一件民族乐器进行专业伴奏,渐渐成为了伴奏发展的新领域,并由此开始走向了科学化、正规化的音乐道路。以当代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编写的《华乐大典·二胡卷》为例,此书收录的104首曲目当中,其中附有扬琴伴奏谱例的曲目有41首,占总曲目量近40%,说明扬琴伴奏在民族器乐中的存在与意义。

通过对以上扬琴伴奏发展脉络的梳理,无论是在早期的艺术表演形式,还是目前的理论建设方面,扬琴伴奏始终与其共同发展,已成为当今中国民族器乐当中使用最广泛的伴奏乐器之一。

扬琴伴奏教学基本现状

其一,在目前的高等艺术院校扬琴演奏专业教学中,学生主要以独奏学习为主,培养目标为演奏能力较高和专业素质较强的音乐表演人才。一些高等艺术院校中开设有扬琴重奏课程或称之为扬琴室内乐合奏课程,然而并未查到有关扬琴伴奏课程的设置。其二,经过查阅中国知网平台检索,有关扬琴伴奏教学的理论文章仅有十余篇,大多数作者在文章中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但在教学中没有进行具体实施。从扬琴伴奏教学现状与理论文章建设两方面来看,扬琴伴奏课程的开设是很有必要的。因伴奏所涉及的教学知识点较为分散,所以,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侧重点等方面应有所不同。

扬琴伴奏课程是笔者于2009年申报的省级教改项目,在完成该教改项目的过程中,积累了较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经过不断的思考总结,制定了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讲义、课件,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配置了教学场地与教学设施。2010年9月,在西安音乐学院首次开设扬琴伴奏实验课,课程教学紧贴学科发展方向,以提高学生综合演奏能力为主旨,使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对扬琴伴奏艺术进行学习与思考,进而掌握大量的伴奏曲目和理论知识,最终达到扬琴独奏与伴奏能力并存的教学目的,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对应用型音乐表演人才的需求。课程采用集体授课的方式,再结合多媒体教学,形成了与民族器乐相关专业的课堂互动。教学内容大致分为四个部分:理论知识学习、与各乐器之间的合作、视奏能力培养、即兴伴奏能力培养。采取在课堂中现场示范、现场指导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舞台艺术实践能力,以充分填补学科空白。从课程开始至今已进行了第十个教学周期,受到学生及国内专家的一致好评。

扬琴伴奏教学的理论基础

扬琴伴奏课程的核心内容,由理论讲解与艺术实践两部分构成。

在理论讲解部分,主要采用文字结合图片讲授的方法,系统地向学生讲授本学科相关知识,从思想上为学生勾勒理论框架,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了解此课程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本学科理论知识体系,以奠定学科理论基础。例如,关于扬琴伴奏发展史的讲解,可运用讲授、提问、论证等方法对扬琴伴奏的历史进行梳理与概括,使学生在思想上建立历史的框架概念,对于历史时间的划分、各时期伴奏的形式与特点、代表人物、代表曲目等各知识点都有所认知。在讲解有关扬琴伴奏早期的民间传统模式时,可更多地选用图片展示、观看音乐、现场示范等教学方法,使学生能直接感观说唱艺术及地方戏曲中的伴奏艺术形式。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使学生从思想性、直观性、实践性等方面构成了本章节的学习体系,有助于快速实现教学目标。在扬琴伴奏的基本形式与手法的授课当中,主要用乐曲谱例结合课堂示范、现场讲解的教学方法,以教学现场为核心,以学生为授课对象,以学生思想和艺术实践为主体展开本章节的教学内容。

在艺术实践教学当中,运用现场讲解、课堂示范、情景教学、互动模式等方法,解决伴奏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此课程会涉及与其他乐器的合作,常见的乐器有二胡、板胡、中胡、京胡、竹笛、传统笙、键笙、三弦、中阮等。因此,课程设置是建立在民族器乐这个大环境之下展开的,要求学生对合作乐器本身的特点、演奏曲目、演奏法等相关知识有所了解。授课之初,学生面对伴奏乐曲不知所措,演奏时较拘谨和被动。通过笔者的讲解、示范等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了伴奏技能,了解扬琴伴奏的内在规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意识。

根据扬琴伴奏课程的教学大纲与课程设置,选择正确、合理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各学科、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同,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应将启发式教学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同时,教师还应充分关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扬琴伴奏教学的实践模式

扬琴伴奏教学的实践模式,是指在分阶段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艺术实践达到完全掌握伴奏技能的目的,使学生进一步获得舞台伴奏表演经验。

1.演奏技能的传授

扬琴伴奏的基本手法与形式,是扬琴伴奏艺术中两个重要的内容。伴奏的基本手法,是扬琴演奏技巧和音乐伴奏织体的有机统一。中国扬琴伴奏的基本手法是通过演奏技法和伴奏织体的结合而实现的。扬琴演奏技法是伴奏音型的实施基础,而伴奏音型则是演奏技巧的综合体现。根据伴奏乐曲的不同,扬琴演奏者在伴奏时运用自身丰富的演奏技巧展示出各种音乐织体,以此来达到共同合作、相辅相成的目的。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种常见的扬琴伴奏手法。

(1)旋律音型伴奏法。旋律伴奏法早期出现在民间说唱、各地方戏曲当中,是最为基本、常见的一种手法。经过扬琴艺术的不断发展,旋律伴奏法也有了较多的表现手法和更为细致的划分,如单音旋律伴奏织体、双音旋律伴奏织体、八度旋律伴奏织体、加花旋律伴奏织体等。

(2)节奏音型伴奏法。节奏音型伴奏织体,是在乐曲速度较快时采用的一种节奏音型伴奏手法或织体。在乐曲中,通常是某种固定的节奏模式或多种节奏的组合形式,用弹奏和音程的方式强调节拍重音或音乐重音。由于所用节奏模式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如固定节奏音型、行进节奏音型、“垛板”节奏音型、节奏交替伴奏音型等。

(3)其他类型伴奏法。例如,琶音伴奏音型、长音与节奏混合伴奏音型、分解和弦节奏音型等。针对不同伴奏乐曲的风格和特点,还衍生出了一些富于特色的伴奏技法,如“击板”,即用琴竹敲击琴板,模仿打击乐的声响与节奏。再如,谭盾创作的二胡与扬琴作品《双阙》中,运用到了“滑音指套”“揉弦”“泛音”“拨弦”“刮奏”等丰富的演奏技法,使其在舞台艺术实践中呈示出较好的音响效果。

2.舞台艺术实践

多种舞台艺术实践是检验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之一,学生经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课堂实践练习,最终将在舞台上以本课程独有的方式呈现伴奏的表演形式。扬琴伴奏以独立伴奏形式和混合伴奏形式存在于艺术实践当中。

(1)独立伴奏舞台艺术实践。独立伴奏形式,是指扬琴作为独立的伴奏乐器,呈现在民族器乐的演奏形式当中。扬琴在民族器乐中常见的伴奏对象有二胡、板胡、中胡、竹笛、传统笙、键笙等。这些乐器与扬琴的组合无论是在民族器乐各类比赛中,还是在艺术实践、高等艺术院校教学中,都有着充分的体现。例如,在中国音协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二胡)比赛当中,半决赛的规定曲目(16选1)中,16首作品几乎全为扬琴伴奏曲目,需要参赛者在半决赛的环节与伴奏一起完成。从这种专业性极强、规格较高的比赛可以看出,扬琴伴奏在其中的一席之地。

(2)混合伴奏舞台艺术实践。混合伴奏形式,是在民间器乐合奏(广东音乐、江南丝竹)的基础上逐渐衍化而来的。目前较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混合形式:第一,室内乐。扬琴与各种乐器的组合形式有很多种,如丝弦五重奏、广东音乐、江南丝竹等。在这些组合的设置和编配当中,都会将扬琴作为重要的伴奏乐器,使其与各民族乐器进行合作。第二,扬琴与弹拨乐组合。扬琴在弹拨乐团的众多乐器成员中也是强有力的核心乐器。扬琴会根据乐队的不同编制或曲目的乐器编制,增加为两架或四架,以此来实现作品理想的音响效果。在弹拨乐组合当中,扬琴声部转调方便,高声部反竹音色倾向于柳琴,中低音区音色倾向于中阮、大阮,中音区与古筝、琵琶都会形成相融合的音色。在整个弹拨乐组合当中,扬琴与各声部乐器之间的音色互相包容,进一步体现出乐器共性在组合中的作用。第三,扬琴与民族小乐队。民族小乐队一般为7~10人,根据曲目的不同编配、不同设置,伴奏乐器也有所不同。大多数情况下,扬琴声部相对较为稳定,演出时,一般在乐队的中心位置。因为,小乐队在排练及演出中,是没有指挥的。在这种情况下,扬琴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乐队的摆放位置来看,扬琴总是居中而坐,处于整个乐队的中心位置(在音色方面扬琴也确实起到了与其他乐器相融合的整体音响效果)。长时间以来,大家都视扬琴为小乐队中的“总指挥”,在一些段落的衔接、速度的转变,以及整首乐曲的开头和结尾中,扬琴都起到了协调统一的作用。

扬琴伴奏教学实践模式的内容非常丰富,形式多样,教师可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使学生的试奏能力、协作能力、即兴伴奏能力、舞台演出等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也是该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与目标。

扬琴伴奏课程的开设促进了扬琴在中国民族器乐中的历史传承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高等艺术院校扬琴专业的教学内容,满足了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此课程的实施仍在探索与建设当中,笔者希冀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其作为一项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研究,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制订出更加系统、科学的教学方案与培养目标,以充分发挥扬琴的演奏功能,推广扬琴伴奏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邓媛媛.音乐教学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J].艺术评鉴,2020.

[2]孙鹭.探析高校音乐教学法课堂改革途径[J].科技风,2017.

[3]鲁淑萍.扬琴教学中的即兴伴奏之我见[J].内蒙古艺术,2006.

[4]梁江歌.论中国扬琴伴奏艺术[D].南京师范大学,2002.

[5]张荣弟.论扬琴伴奏艺术[J].中国音乐,1999.

[6]王义茹.扬琴在说唱音乐伴奏中的运用[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

[7]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华乐大典 扬琴卷[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

[8]李玲玲.扬琴演奏教程精编[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

[9]张建国,汪洋.钢琴即兴伴奏原理与实践[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西安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