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三教”改革背景下,产业与教育的融合是提升人才专业素养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现代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为实现产教融合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开始逐渐将“三教”改革工作进行更深层次的推进,以提高人才的输出率。基于对“三教”改革任务核心必要性的了解,文章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中所产生的关键性矛盾展开分析,并结合“三教”改革实施策略,提出了对未来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 产教融合 育才理念 教育资源 “三教”改革

引 言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明了以产教融合为引导的高校改革工作,同时提出了加强产教融合,推动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的密切衔接,成为当前形势下促进人力资源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性要求。在加强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提高教师、教材及教法这三项教学元素的水平,高校应明确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切入点。教师团队的建设关键点在于教师管理机制的完善、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与精神;教材改革的关键点在于课程规划的健全以及内容形式的创新,要将技术跟随度进行提升;教法改革的关键点在于深化校企联合与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以此推进“课堂革命”在人才培养中的发展。

“三教”改革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

1.提高人才素养

提高人才的专业与道德素养是为了向社会各行各业输送基础性人才与管理类人才。在提升基础性人才培养方面,专业的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实现对人才的从业技能、从业思想以及道德水平的提升,让人才能够快速适应工作。结合教育环境的现状可以分析出,尽管教育能够强化大部分人才的从业技能、从业思想以及道德水平,但是实际产生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在实施“三教”改革的过程中,要将工作重心放在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上,综合素质包含学生的心理建设、道德素养、工作技能等方面,从而提升人才对挑战性工作的适应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深化技能掌握程度

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自身从业技能与素质的掌握,因此,学校作为施教方在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充分了解有关技能的运行原则、使用程序以及评价标准,并结合实际环境进行技能的发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就业前景。目前,虽然对人才技能方面的培养力度进行强化,但依旧存在基础薄弱的现象,许多教师的工作并未取得相应的效果。因此,必须落实“三教”改革对人才技能培养的改革方案,创造符合产教融合形式的教学活动,能够对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进行有效优化与提升,利用先进性的技能优化理念,为实施高水平培养模式的发展提供专业支持。

3.提高专业道德水平

社会经济建设不断提速的背景下,各行各业对人才的从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是处理工作任务的职业责任感,还要对专业知识、工作内容以及就业准则进行充分了解,同时对自身道德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以往的教学内容更加偏向于对学生理论知识与技能水平的培养,但是忽略了学生最基本的专业道德水平的培养,导致出现学生技能水平高但责任感低的现象。“三教”改革策略就要求从教师、教材、教法三方面同时对学生的专业道德进行综合性管理,使学生深化对岗位职责与企业发展的重视,从而提高人才的整体社会评价。

“三教”改革背景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内在矛盾

1.营利和育才的矛盾

企业积极参与在校人才的培养能够体现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更重要的是能够使企业通过“产教融合”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最终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企业无论是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还是联合学校进行产品开发,都是为了扩大企业自身的生产与效益。学校作为教育机构,虽然也需要考虑社会与经济方面的利益,但根本出发点还是利用产教融合系统拓宽学生的工作体验与实习经验,所以在开展实践性学习活动时,需要与企业进行合作与配合。在面对短期的利润期待与长期的育才需求相结合时,出发点的错位就可能对产教融合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效率和公平的矛盾

部分企业在初始阶段的资本累积与运转活动的扩张中都希望获取生产周期较短的利润项目。通常企业也会将较多的资源投入到能够在短期内带来利润效益的“产教融合”项目中。这样的方式对处于扩张阶段的企业来说,有一定的优势与好处,但是从学校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角度来说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例如现在的职业院校中有一种遴选机制,这种遴选机制的弊端就是只能将少数的学生引入企业单位,接受企业中专业师傅的培养,但是大部分学生由于名额限制,会分配到安全保障与质量监管都不健全的合作项目中,甚至部分学校都不具备向全部学生进行企业对接的资源。因此,这种建立在选拔理念的教育模式,相对而言比较容易造成“资源孤岛”的状况,使“三教”改革背景下产教融合的优势条件无法发挥溢出效应。

3.创新和互动的矛盾

基于产业系统对于产能效率与收益的高需求,客观上需要人才在市场、管理、技术等方面进行不断突破,以占领行业优势。此类创新本身是存在问题导向的,在企业的生产、管理、销售等过程中真实存在的问题与潜力中挖掘出创新点与突破点。在产业系统中,创新方式是紧密贴合市场变化规律的,创新研究会直接被企业消化,同时企业会利用平台服务进行更高利润的转化。但是在当前的教育系统中,创新需要根据已经具备的资源与平台来展开。学校作为施教方需要及时发现市场的变化,之后再进行实际的改革工作。此外,由于院校与企业对科研问题的识别角度存在差异,缺乏问题与市场导向,学校的创新研究体系容易出现封闭现象,断开了与产业系统之间的连接,因此在教育系统中,创新研究存在失活、错位、迟滞等问题,不利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基于“三教”改革目标对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1.为教师“赋能”,强化教师职业素养和实践

实现为教师“赋能”的目标应采用建机制、创平台、融圈子、压担子的方式。建机制是对教师的成长阶段与标准进行完善,通过导师指引、激励奖励等机制,完善教师的招聘、晋升以及分配流程,并鼓励教师积极加入国内外专业技能的培训以及社会企业的实践性锻炼中去,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与职业素养,从而带动教师团队的发展动力。创平台就是利用创建职教团队、教师工作室、产教融合研发机构等,向教师提供研究理论专业知识、创新应用技术的实践性研发平台,以提高教师的实践与研发能力。融圈子就是通过政策机制将教师向行业圈、教职圈、学术圈等一系列相关的圈子中引导,利用圈子的专业性扩大教师的学习范围,帮助教师成为专家型人才。压担子就是在对教师的工作任务考核指标中加入科研技术咨询和行业培训服务,以此鼓励教师通过行业服务来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

2.以课程建设为纲领,加速教材完善与创新

推动教材的完善与创新,需要将课程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应当将课程建设作为重要纲领,按照创新教材内容、教学大纲、撰写或开发教材的工作顺序展开。产业与学校一起研发能够反映出行业中先进性技术、工艺、流程以及规范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标准,共同撰写并开发符合生产要求和市场新趋势的教材。教材作为“三教”改革的重要载体,不仅能够实现教学内容系统的重建,还能创建出完整系列的教学解决方案,这对产教融合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真实的操作过程中,要将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进行充分融合。首先,利用教材建设来推动教学的改革,对能促进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教材提供重点支持,以保持教材内容的技术跟随度,及时反映先进知识与实践经验。其次,鼓励教师提出能够推进教材标准化的建议,使教材的开发根基于行业实际生产与岗位需求中,表现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3.实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促发教法改革

首先,大力发展校园内的“课堂革命”。将岗位的基本知识与任务进行结合,创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解决工作问题的过程中,收获研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人才在职业环境下展开沟通协作的能力。同时,学校应该创立类似“研学结合”的课程项目,把理论性的知识与实践性的活动相结合,依托实际项目载体,通过案例研究、情景演练、角色扮演等探究类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其次,充分利用网络课堂,创建智慧型教学环境。通过现代化的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学技术,设定慕课、微课、虚拟课堂等作为载体,搭建智慧型技术教学系统,以现代化的教学平台来承载校园课堂、企业课堂、移动教学等创新教学模式。同时支持教学与生产活动远程互动教学的实施,为所有人才创建一个虚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不受时间、空间、地点的约束,完成对教学内容的答疑解惑。

最后,创建企业课堂,对实践性教学模式进行完善。一是要推动企业进校园的项目,将企业转至校内,通过教学环境的转换,实现校园与企业教师的多样化授课,使职业化氛围更加真实。二是参考国外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将现代师徒制企业与学校进行融合,进一步开发二者之间的合作,通过搭建实体产业课堂、聘用企业教师来进行学徒制的人才培养。

结 语

新形势下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核心要素、矛盾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等方面都有着新的发展形式,同时意味着产教融合的实施策略也随之产生了升级与创新。建立健全校园育才保障体系,必须加强“三教”的改革,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创新性与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水平,为社会经济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贺书霞,冀涛.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政策实践偏差的表现、成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0(12):19-26.

[2]余俊帅.新时期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三教”改革探析[J].教育与职业,2020(12):85-91.

[3]李燕.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深度模块化教学改革思考[J].教育与职业,2020(12):92-97.

[4]连晓庆,吴全全,闫智勇.我国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探索历程与路径优化[J].教育与职业,2020(11):5-11.

[5]钱炜,丁晓红,沈伟,等.应用研究型地方大学产教融合培养机制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130-134.

[6]郑艳秋,周林娥,贾光宏.产教共同体:内涵价值、问题困境与路径优化[J].职业技术教育,2019(35):6-9.

作者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咸阳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