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陕西省第六批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专项课题《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性作业的设计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DKT6142。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效的数学学习不仅需要有效的课堂教学作为支撑,还需要借助实践类作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师想要有效地开展教学不能仅依赖于课堂,而应借助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消化知识。综合实践作业是学生将数学问题代入现实生活,通过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勤于实践的良好意识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数学综合实践作业的重要性

很多人认为数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抵触和畏难情绪,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数学教学脱离了实际。在以往的数学作业中,教师将关注点放在了基础知识的训练上,经常采用题海战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综合实践作业在学生和生活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之中,和以往的数学作业相比较,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考查学生的多种能力。例如,学生完成实践作业时,有时会需要多人协助共同完成,这在无形中就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升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学生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时,会逐渐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能够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作业的设计策略

(一)设计趣味性的实践作业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他们对新鲜事物特别好奇,数学教师在设计综合实践作业时应该遵循趣味性原则,用生动有趣的作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学习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趣味性极强的实践作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完成作业掌握相关的知识点,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水平。

例如,学生学习了关于“比和比例”的知识之后,为了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室外一起测量小树苗和树影的长度,在实际操作测量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这时,教师还应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升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学生有了实践测量经验后,教师可以让他们选择生活中某一个具体的物体,并记录该物体的长度及其影子的长度,然后求出相关比和比例,以此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夯实学生的基础。这样一来,学生在完成实践作业的过程中就会更加了解比和比例之间的关系,从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体系。

(二)设计关联性的实践作业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知识点。因此,综合实践作业应强调学生的参与度。教师设计综合实践作业时,可以将关联性比较紧密的知识放在一起,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开拓思维,提升自身的知识迁移能力,深化自身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学生学习“圆柱体体积”之前,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推导过程,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圆柱体模型,搜集生活中与圆柱体相关的物体和容器,尝试猜想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式。这样一来,学生就能从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转化思想,逐步探究,找到从长方体体积推导圆柱体体积的连接点。课堂上,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推导圆柱体体积,这一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从中更加了解长方体与圆柱体各部分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学生掌握了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前记录的数据计算相关物体的体积,以此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设计生活化的实践作业

众所周知,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小学数学中有很多和生活相关的知识。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生活化的实践作业,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生活化的实践作业有很多种,教师要充分利用其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完成生活化实践作业后,就会初步形成渗透迁移的数学思想,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的提升。

例如,学生学习了关于“条形统计图”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外了解一下当月每天的最高温度,将数据记录下来,并将其用条形统计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学生通过了解和统计相关数字,就会了解数学和生活的紧密关系。由此可见,教师将统计知识放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还能够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使学生养成主动运用数学知识的良好习惯。

又如,学生学习了“小数的认识”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测量家庭成员的身高,用小数正确表示出来,并在之后的课堂展示环节读出自己的测量结果。通过这种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观测能力,还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强化了学生对小数的完整认知,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

(四)设计层次化的实践作业

在小学阶段,教师设计数学综合实践作业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练习机会。通过完成实践作业,学生就会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能够了解自身不足及擅长之处。此外,教师在设计数学实践作业时,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探究,让学生明确解题步骤、方向,从而提升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例如,学生学习“多边形的面积”知识后,教师可以将实践作业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让学生借助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第二部分,让学生将面积公式推导建立在剪、拼、摆的操作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课外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一起探究如何操作,有的学生会将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开,运用数方格的方法和割补法解决问题。在割补法和数方格法的运用中,学生会逐渐形成数形结合思想,这也为其以后的数学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五)设计多样化的实践作业

小学数学实践作业主要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养成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好习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综合实践作业可以不受学生所学内容的约束,教师可将其设计为多种形式,以此吸引学生参与实践作业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其养成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以后的数学学习作好铺垫。

例如,学生学习了“小数乘除运算”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站在公路旁边记录十分钟以内行驶的车辆数目和车辆型号,然后问学生如何整理这些数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的同时,他们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又如,学生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后,教师可以学生尝试计算如何节省粉笔盒的包装纸。可以引导学生现场操作,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数学教学中,探究类问题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六)设计开放性的实践作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要提前研究数学教学内容,科学地为学生设计合作探究问题,使学生能够主动围绕相关主题进行操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既要各司其职,又要与其他成员相互协作。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增强学生的集体合作能力。

例如,学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实践作业,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教师可以将学生按照学习情况进行分组,让每个小组在菜市场随意买一个红薯,测量其体积。操作前,小组成员相互讨论,小组长确定实施方案。有的小组成员会将红薯放在装有水的长方形容器里间接求出其体积;有的小组会将红薯切成近似的长方体进行估算;有的小组将红薯煮熟压成泥,放在一个长方体容器中计算体积。学生在实践作业中集思广益,发散思维,不仅有效巩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相关知识,而且还树立了团队合作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总之,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师应该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综合能力等,为学生设计不同的综合实践作业,打开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在数学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创新作业形式,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 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第八小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