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包括图形的测量、图形的认识、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四个方面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特别感兴趣,但由于生活经验少,不善于动手、动脑,缺乏想象力等,导致他们不能选择正确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怎样才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呢?什么样的课堂形式能够内化学生的知识呢?笔者认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其中,“用问题指向深度学习”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什么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基于学习者自发的、自主性的内在学习动机,并依靠对问题本身探究的兴趣维持的,一种长期的,全身心投入的持久学习力(陈静静著《学习共同体》)。”2011版课标总目标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在课前精心设计问题,用问题将学生引向深度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在问题驱动下,学生更愿意投入学习、乐于进行探究,进行自主学习,提升自身学习能力。

一、用问题指向交流

课堂教学中,有效的交流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学生听讲就会更加认真,学习就会更加主动,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很有帮助。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种现象:课堂发言成为个别学生的专利,小组交流中也只有个别学生积极参与,其他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对交流的效果影响较大。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有效交流呢?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效的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要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其次,教师要采用多种课堂交流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同桌交流、小组交流等。

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过程中,笔者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学校给五年级每个班分了一块实验田,这是五(1)班和五(2)班的实验田,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有同学立马会问:“这两块试验田哪个大呢?”随着这一问题的提出,立刻打开了本节课的话题,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1:我们可以算出它们的面积,然后再进行比较。

师:要计算它们的面积,我们需要测量哪些数据呢?

生2:测量长方形的长和宽。

生3:测量平行四边形的边。

生4:测量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生5:测量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右边的边。

在这个环节里,教师用问题指向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在《垂直与平行》教学过程中,笔者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在大屏上出示一条直线,请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图形,它的好朋友来找它玩,它们在大屏上的位置会是怎样的呢?通过想象,学生很快就画出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条直线是什么关系?

生1:交叉。

生2:相交。

生3:没有相交。

生4:垂直。

师:请大家分一分,哪一组相交,哪一组不相交?

生:1、4相交,2、3不相交。

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直线。”笔者接着问:“直线有什么特征呢?”学生回答:“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延长。”笔者又问:“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条直线不断延长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同桌可以先交流、讨论一下,哪位同学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呢?”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用问题指向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小组交流,能够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为学生创造了很多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同桌交流的机会,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一个个问题中不断思考、不断交流,自身学习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用问题指向探究

图形与几何这部分知识从直观到抽象,从抽象到直观,学生学习的难度较大。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学生总是不能选择正确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计算包装一个盒子需要多少纸?有些学生用周长公式解决这个问题。又如,包装这个盒子需要多少彩带?有些学生却用面积公式解决这个问题。再如,求教室的粉刷面积时,学生总是忘记减去地面和窗户的面积。为什们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一是学生生活经验少,二是缺乏想象力,三是缺乏探究意识。所以,教师讲授这部分知识时一定要让学生认真观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因为用问题指向探究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笔者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教学片段为例,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哪些数据有关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大屏出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数方格→猜想→验证面积公式)。大家可以先将这两块试验田缩小,再缩小,将它们缩小在一张纸上,然后用数方格的方法数一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请问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实验田的底是6米,高是4米。

生2:我数出了这个平行四边形试验田的面积是24平方米。

生3:我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是底×高。

问题提出后,学生积极动手实践,验证上面的猜想,他们在小组内进行积极交流,最后还在全班进行了展示、交流。

生:将平行四边形沿一条高剪开,平移就能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相等,它的高与长方形的宽相等,这样就可推出长方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因此,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强,兴趣极为浓厚,学习效果比看幻灯片的效果要好得多。推导出公式后,笔者再次提问:为什么要将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呢?

生1:不沿高剪开就不能拼成长方形。

生2:因为我们会算长方形的面积,就想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研究它的面积公式。

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积极探究中进一步理解什么是面积,这样一来,他们在应用中就不会把面积和周长混为一谈了。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引导学生在第一次转化时,将实验田变小转化成纸上的平行四边形进行研究,第二次转化时,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这样一来,学生的动手也能得到提升,他们遇到问题时就能用转化思想解决了。

三、用问题指向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从来不会质疑。长期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学生会因缺乏思考,不会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有很大影响。那么,怎样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呢?笔者发现,将新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体会学习的快乐,也能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讲授《位置》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用数对表示位置时行与列的意义,笔者是这样设置问题的:位置在(2,3)与(3,2)是同一个人吗?为什么?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就会理解什么是行,什么是列,以及先列后行的规则。

讲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笔者是这样设计开放性问题的:用幻灯片为学生依次出示了多个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认真观察、交流,从中发现规律,总结结论。

讲授《垂直与平行》一课时,笔者是这样设计问题的: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相交则平行,这句话对吗?通过思考、交流、讨论、再思考,学生最终理解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之间的关系。

总之,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好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设计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辩论的过程中运用数学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树立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 陕西省白水县白水小学

责任编辑:张 言